吳 燕
(包頭廣播電視大學,內蒙古 包頭 014010)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不僅擁有五千多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繼承了前人優良的高貴品質。中國的茶文化在國際上享有盛名。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外來文化不斷涌入中國本土的同時,中國茶文化也源源不斷地被引入到其他國家,比如英國、日本、美國等。尤其是在2008年中國舉辦奧運會的過程中,大氣宏偉的開幕儀式不但震撼著中華兒女的內心,而且也讓國外友人深深折服于中華民族無與倫比的優秀傳統文化。所以,這就促使我國漢語言文學專業迎來了異常難得的發展黃金時期,各個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生源數量和質量都明顯提升。
我們身處日新月異、萬千變化的國際大環境下,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而言,應該立足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既要努力學習新知識、新文學、新理念,同時還要認真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茶文化,這樣才能不斷提升自己未來發展競爭力,為推動我國漢語言文學領域健康發展提供動力。教育是立國之本,是國家興旺發達、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正處于發展的瓶頸階段,所以如何能夠成功打破發展瓶頸,為漢語言文學專業注入全新的發展活力和動力,不僅是學校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更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授課教師要不斷努力的方向。不可否認,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我國應該歸類為“老牌”專業,但是其目前發展現狀卻不容樂觀,甚至已經走在了“啃老本”的路上。因此,加強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改革成為必然的選擇。
從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角度來講,學習中國茶文化有利于增強文化素養、文化底蘊,這對于未來發展是非常關鍵的。要想成為優秀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者,既要有豐富的茶文化知識基礎,對茶文化有深入的見解,又要對繼承和弘揚中國茶文化起到直接作用。中國茶文化并不像其他國家茶文化那樣,只涉及到最基礎的茶文化內容,比如采茶、泡茶、選茶等,中國茶文化還涉及到很多儒家、道家、佛家等哲學思想。例如,中國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哲學理念就與儒家推崇的“格物致知”的觀點不謀而合,而這些哲學思想往往能夠為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教學工作提供全新的靈感,注入新鮮的血液。實際上,在很多國內學者眼中,完全可以將漢語言文學打造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順風車”,在推動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同時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所以茶文化在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中的滲透必然會促進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總而言之,茶文化與漢語言文學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茶文化能夠充當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內容,而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則可以充當傳承茶文化的媒介和載體。
在新課改教育背景下,授課教師不僅要將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更應該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確保學生在學習專業文化知識的同時,能夠提高思想道德素養,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社會所需要的是德才兼備的綜合型人才,而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而言,每天都要接觸到浩瀚的漢語言文學方面的知識,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的內容涉及到為人處世之道,對個人素養有顯著影響。在政策的影響下,我國漢語言文學專業雖然有了飛速發展,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仍然顯露出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通常情況下,國內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主要分成兩種:專業課與選修課。但是,多數授課教師都習慣“戴著有色眼鏡”看選修課,即根本不重視選修課。不可否認,選修課一般都是作為幫助學生擴充知識的課程,所以與專業必修課相比,其對學生未來發展的影響比較小。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和學生應該輕視這門課程。不僅如此,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內容比較多,像古代文論、訓詁學、古代漢語以及民俗學等教學內容不僅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有較高的要求,而且還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生澀難懂的專業課知識往往需要教師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講明白,但有限的課時卻并不允許教師把大把的時間用到專業課程教學中。教師念課件的教學方式以及學生淺嘗輒止的學習習慣都使得學生對課堂上的知識點理解的不夠深入,其專業技能同樣也不容樂觀。
我國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既面臨著發展機遇,同時也要應對新的挑戰。茶文化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尤其是我國正處于文化自信建設的重要時期,國民迫切需要通過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來充實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學是人才培養的主要場所,在不久的將來,漢語言文學領域必然需要更多德才兼備的綜合型、創新型、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因此,國內院校要把握好發展機遇,重新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并將茶文化滲透到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工作當中。但現實是國內院校并沒有將茶文化滲透到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中,所以這不僅不利于茶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而且也影響到了漢語言文學專業未來發展之路。
加強茶文化在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中的滲透不僅是進一步實現新課改教育教學改革目標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促進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方法。當然,將茶文化滲透到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中也應該講究方法和策略,并根據實際需要,合理選擇茶文化,這樣才能保證最終的融入效果。
教師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主體之一,他們的專業素養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決定茶文化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中的教學質量。“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授課教師對茶文化的認識不夠全面或者不能認識到茶文化與漢語言文學知識之間的密切關系,那么他們在安排教學內容時很可能會失去目標。因此,可以說,茶文化與漢語言文學是否能夠有效融合,最關鍵的就是教師。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講,學校在把茶文化滲透到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中時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強對教師的培養,提高他們的專業素養與茶文化素養。除此以外,學校還應該制定更為嚴格的課堂教學質量考核制度,并明確考核細節,讓每個教師都能感受到教學改革和壓力,在改革中求發展,將教學壓力轉化為教學動力。
中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傳承和發展中國茶文化不但有利于讓中國茶文化聲名遠播,成為中華兒女的驕傲,而且也可以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國際上的“明信片”,讓世界人民能夠通過學習和了解中國茶文化而更清楚地認識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以提高學生考試成績為目的,卻大大忽視了培養學生能力和素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導致很多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被企業評價為“高分低能”。為了打破這種人才培養現狀,同時也為了更好地將茶文化滲透到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中,授課教師要改革教學方式,借鑒情境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全新的教學方法來增加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工作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和觀念應該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始終銘記自己要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使命,將自己培養成一個棟梁之材。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不僅要認識到自己在推動漢語言文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時還應該在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知識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茶文化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對傳統文化和當今文化的作用,讓茶文化與漢語言文學專業做到滲透中融合,融合中發展,發展中共生!每一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在對中國茶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上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使命和職責,每一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在對中國茶文化的發揚與傳播上都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來提高學生對茶文化的認識。
綜上所述,茶文化能夠充當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內容,而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則可以充當傳承和弘揚茶文化的媒介和載體。因此,將茶文化滲透到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然而,從當前的國內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現狀來看,雖然我國漢語言文學專業在相關政策的扶持下得到了飛速發展,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仍然顯露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著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實效性。為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質量,需要充分挖掘茶文化價值,借助于茶文化來促進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