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凱
(浙江農林大學,浙江 臨安 311300)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耀眼的明珠,它貫穿于悠久的中華傳統民俗文化之中,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逐漸由物質文化上升到精神文化的范疇,是融合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于一體的文化體系。因儒學、佛教、道教的哲學觀點介入茶文化,因此茶文化成為了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古代儒家都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人生格言,不斷在生活中十分嚴格的提醒自己:道德的建立先從自身做起,然后再去影響他人,以至于影響社會。由于茶葉具有高潔、恬淡、高雅的品性,因此茶就成了古代名士寄托自己思想的理想信物。在此基礎上形成起來的茶文化,在歷史傳承與發展過程中不斷融合先進的哲學思想,使其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從而保證了內核的豐富性和自身生命的延續性。
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發布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建議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目標,關系人民福祉、民族未來的大計,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
針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議,結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學校提出了全面實施“生態育人、育生態人”教育工作方法。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特色和農林底色,依托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緊扣“雙一流”建設目標,構建生態特色鮮明、具有較強農林標識度和較高社會知名度的“三全育人”工作體系。在此背景下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幫助其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以生態育人為指導思路,形成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效機制,對高校思政教育非常重要。
茶葉的生產環節中始終貫穿著生態理念。好的茶葉必須生長在自然生態環境優質的地區,而生態環境對于茶的品質起到決定性作用。生態育人也是利用這樣的觀念,在思想領域,搭建“優質而自然”的外界環境,為大學生成為優秀的人才提供保障。
茶的行為文化充分表達了生態理念。古人創制茶道,融合哲學思想和宗教文化,最終形成的一種以茶為載體的文化理念,它講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泡茶和品茶的過程,精致而簡約,在茶的行為文化中也是一種生態文化的表達,從飲茶中領悟茶文化之美,感受生態文化的美。理解茶文化內涵,探求茶道精神,收獲較多人生哲理,這也是茶文化育人性的重要體現。更重要的是在理解茶文化,體悟其內涵深處的生態理念,在學習認識茶文化的過程中了解生態理念,讓茶文化指導生態育人實踐,同時從生態育人過程中去弘揚與傳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中,育人教育是極其重要的,但常常因太過理論性而晦澀難懂;或由于簡單直白,難以調動學生興趣。茶文化來自中國傳統文化,其中的以文化人、開悟思辨的思想,能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長效機制帶來非常重要的啟示,利用好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和哲學思想,便能在未來成為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質量和效果的有力“武器”。
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迅猛,截至2019年底,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1.6%,首次超過50%,2020年我國入學率保持增長趨勢,這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發展階段。高質量培育人才,這是我國在新的歷史時期里新的歷史任務。普及化高等教育時代的來臨,必然會帶來高等教育在制度、結構、發展模式、教育政策等諸方面的改變。大學生群體不僅目前是高等學校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其畢業后也將是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當代大學生存在思維活躍、思想趨于個性化和理想化、主體意識強、集體意識淡薄等特點;大學生由于課業安排不均勻,課外活動多等復雜情況,導致集體學習時間難統一,但存在大量的碎片化時間。這從整體規模到個體特點都對大學生思想引領工作提出巨大的挑戰。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體匱乏。在國內,馬克思主義專業教師以及專職輔導員群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體,長期以來,他們奮斗在思想政治教育一線,開展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卻存在著教學模式傳統、教學渠道單一、思政教育創新性嚴重缺乏等問題。其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單向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專業知識教育,不能生拉硬套,應該通過各種方式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只關注向學生籠統的介紹相關概念,沒有重視學生的學習互動。單程化的教育過程,缺少教育工作主體與學生的積極互動,忽略了學生的反饋。然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間斷化。按傳統的教學安排,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時非常有限,學生沒有系統的學習思想政治知識,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很難成體系的掌握,沒有形成“入眼—入心—入手”的學習鏈。最后,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單一化。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式,還是以線下課堂為主,教師為主體講授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相較于其他課程來說,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比較抽象、難以促動大學生的興趣,在傳統的教室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很難適應現在大學生的學習節奏,大學生吸收和理解相關知識的能力有限,缺乏多樣性的課堂教學也不能全面地講解多樣性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茶文化和生態育人緊密相關,將其應用到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可延伸思政教育深度并開拓廣度,更會為思政教育賦予更充沛的生態含義。目前,我國正處于文化自信建設的攻堅時期,思政教育方面尤為重要,但是高校傳承、發展和應用茶文化的意識依然不夠深刻,茶文化在人民群眾甚至是在高等院校的影響力仍然不容樂觀。這就導致很大一部分專任教師在展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并沒有認識到茶文化重要性,更不會將茶文化和生態育人融匯到思政教育活動中,茶文化應用價值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如果他們不能為茶文化正確定位,學生也就很難對茶文化產生興趣。長此以往,不僅不利于茶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不利于生態育人和茶文化的融合,更重要的是難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長效機制。
從大思政的角度上來說,其不僅要把“課程思政”的要求傳達給教師,更要承擔起監督者的作用,要求所有任課教師都能嚴格按照“課程思政”的要求將課堂打造成為思政教育平臺。首先,學校可以在學生群體間進行調研,詢問教師落實課程思政的情況,對那些陽奉陰違的教師提出批評,并要求這些教師限期改正;其次,學校還應該加強對教師的培養培訓,讓教師更好地理解課程思政的理念,并掌握將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技巧,結合茶文化背景,為學生提供優質的課程思政內容。
作為黨在高校的重要基層組織,學院黨委和黨支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起著核心作用。學生黨支部照搬工人組織等社會組織黨員教育模式,逐漸無法適應大學生黨員教育實際。學生黨支部在廣大大學生思想引領中的戰斗堡壘作用難以發揮,黨支部開展的主題教育活動無法滿足黨員系統的學習黨的最新理論成果,主題實踐活動無法啟發黨員自發參加而流于形式。應創新大學生支部黨建工作,培養優秀學生黨員宣講員,確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監督和服務制度化、常態化進行。同時,以常態化、誘導式、啟發式的朋輩教育和興趣教育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入腦入心。
第二課堂泛指除專業課堂以外,所有能對學生產生教育的地點和活動。高校應將茶文化融入到教學樓、學生公寓設計,在校園戶外設計中應考慮到突出茶文化“天人合一”思想,構建以文化人的生態育人體系。設立茶文化相關的社團,鼓勵學生參加社團活動,利用學校平臺和新媒體,積極向學生宣傳生態育人思想。舉辦茶文化相關的活動,引導學生廣泛參與。學生公寓,也可以是第二課堂的“戰場”。以學生公寓為中心包括食堂、文體活動場所和商業服務網點等在內的學生生活、學習、群體活動的校園特定區域。利用這區域的特點,可以在整個區域內展開茶文化宣傳;在公寓樓內,設置茶室,開辦學生讀書會;邀請校內外的學者專家,舉辦生態育人品茗會,宣傳茶文化生態育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