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品牌建設是產業發展的戰略抓手,只有通過品牌打造,直面市場競爭,才能更加明白自身存在的短板,有針對性地改造升級。市場變化萬千,競爭激烈殘酷,品牌的培育并沒有那么多時間和機會“等”和“緩”。
由于長期形成的思考慣性,很多農業從業者習慣于“重種養、輕市場”,抱著先種再賣、種出來再說的心態,習慣于“從內向外”看問題。不少地方這些年引導農民搞單一特色產業,規模已經達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但產業和市場相對單一,甚至是有產品沒市場,滿足于“蘿卜白菜、裝筐就賣”的微薄收益,停留在提供農業原材料的初級階段,缺乏對產業提質增效的長遠規劃。又因為目前國內農產品供給相對充裕,就造成很多農產品溢價偏低,甚至常常出現滯銷,其中不乏優質農產品。細細算賬就能知道,這些土地的產出率和農民付出是不成正比的,農民不能在勞動后獲得可觀的收入,關鍵就在于缺乏品牌支撐,沒有和其他產業市場競爭的底氣,損失了農產品市場溢價這一塊收入,導致優質不能優價。
從實際情況看,農業品牌的產業邏輯應該是市場邏輯和消費邏輯,要堅持“由外向內”看問題。市場需要什么,消費者需要什么,如何實現好產品、好資源、好產業與市場要素的有效對接。在這種邏輯導向下,只有從品牌和市場出發捋順產業鏈條、校準產業“準星”,價值交換才能最終實現。否則,再好的產品、再好的資源、再好的技術,也很難轉化成生產力與市場價值。
農業品牌是品牌的一種,適用于品牌打造的規律:動手越晚,品牌投入成本會越高。產業規模可以慢慢擴大,基礎可以慢慢提升,但農產品品類資源是有限的。等一等、緩一緩往往就會錯失發展先機。正如辣椒醬領域出現了老干媽一樣,一旦某一品類出現代表性品牌,再想打造出能與之抗衡的優勢品牌,起碼要為之付出成倍的資源和努力,最終能否成功也未可知。
這些年不少農產品出現滯銷賣難現象,說到底就是生產者缺乏搶占消費者的市場意識、品牌意識。只低著頭種地,沒有抬眼看市場,沒有從產到銷全產業鏈的角度思考問題。
農業品牌尤其是區域公用品牌,和地方文化的關聯是緊密和自然的,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地區、甚至一個國家的文化名片。提起蘋果,我們會想起煙臺、洛川;提起茶葉,我們想起杭州西湖、云南普洱;提起紅酒,我們自然聯想起法國波爾多;看到郁金香,我們腦海中會浮現出荷蘭;提到牛肉,我們就想起日本神戶……
由此可見,打造農業品牌,絕不能僅從農業出發看問題。必須要統籌農業、文化、宣傳、旅游等多部門資源,抓住具有產地、品種、文化優勢的農產品,予以優先發展,打造農業品牌,最終發展成代表性的區域經濟名片,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助力。
雖然品牌培育等不得,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產業推進的過程中,時刻凝聚起品牌意識,多從產業發展、市場競爭、消費需求的角度考慮問題,用心用情用力去研究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