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波/本刊記者
江蘇省沭陽縣近年來緊緊圍繞主導產業,科學遴選富民項目,突出關鍵環節,壓緊壓實責任,強化村企聯建,大力發新產業新業態,促進三產融合,全面推動了農業產業富民工程高質量發展。
走進江蘇省沭陽縣扎下鎮藝森園景觀盆景造型園,3萬余平方米連棟溫室大棚整齊地擺滿形態各異的盆景,有的盤根錯節,亭亭如蓋;有的懸崖倒掛,凌空欲飛;有的枝展葉舒,婀娜多姿……引得游客駐足忘返。這是沭陽縣做強特色富民產業,壯大鄉村經濟,帶動農民致富的“一角”。產業興旺帶動鄉村經濟繁榮發展,近期,記者赴沭陽縣錢集、扎下等地,記錄下一幅幅產業富民的美好畫卷。
一項特色產業可以助推一方經濟發展。沭陽縣錢集鎮效佐村是“十三五”期間的省定經濟薄弱村,多年來因缺乏適宜的特色產業帶動,鄉村經濟沒有大的起色。2019年,引入江蘇石柏園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大力發展石刁柏種植產業,項目基地集種子培育、育苗、種植、初加工、冷藏、貿易和運輸為一體,年產石刁柏1萬多噸,有效促進了集體與農戶雙增收。“石刁柏種植機械化程度不高,需要大量人力,產業園每年用工高峰期長達7個月,農民日均工資約70元,低收入農戶一手拿租金、一手領薪金,實現‘家門口就業’。同時,企業連續三年拿出不低于產業富民資金的5%,作為效佐村的集體收入。村集體和農民效益都有了保障。”相關人士介紹,為加強村企聯建項目帶動作用,錢集鎮政府作為見證和監督方,督促企業切實履行帶動低收入農戶就業和增加村經濟收入的義務。沭陽縣出臺管理辦法,規范項目立項、申報、監管和驗收等環節。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沭陽縣農業農村局對項目倒排工期,要求實施單位掛圖作戰,確保項目按時投產達效。
以特色為先導,以項目為支撐。沭陽縣找準經濟薄弱地區產業發展的空白點,強化聯建合作,重點支持花卉苗木、瓜果蔬菜、稻田混養等優勢特色產業項目發展。如以品種和技術創新為主的劉集鎮容器苗項目、以多肉展示及網紅直播銷售為主的耿圩鎮中閩花海田園綜合體項目等。2020年,沭陽縣立項開工11個產業項目,已建成5個,總投資4287.5萬元,撬動社會投資1.8億元左右,帶動部分低收入農戶人均增收7500元以上。除添補產業空白帶動增收,新增項目還有效促進了產業升級轉型。如胡集鎮果蔬基地項目的建成,顯著提升全縣果蔬標準化生產水平;藝森園景觀盆景造型園項目推動全縣花木產業“四個轉型”等等。
“每年‘五一’小長假期間,潼陽鎮第一茬(即頭水)大棚西瓜開始上市。市場均價每公斤4元以上,后期價格雖然回落,也能保持理想的價位。據此計算,一畝地大棚西瓜可賺1萬多元。西瓜結束后,再種植豆角、大白菜或秋延遲辣椒,又可收益5000~6000元,多的上萬元。種植大棚西瓜、蔬菜,可實現畝均收入近2萬元,全鎮5000畝大棚西瓜,總收入可達1億元。”沭陽潼陽鎮政府有關人士介紹,潼陽鎮西瓜種植歷史悠久,最多時種植面積達7萬多畝。可以說,品質就是保障,規模就是效益,渠道就是市場,傳統的生產方式不做改變就會落伍。為此,潼陽鎮大力推廣大棚西瓜栽培,改傳統種植為高規格種植,由大眾化向精品化、精細化方向發展,效益得到較大提高。
扶持引導調結構,調出規模、調出優勢。潼陽鎮政府出臺《土地流轉考核辦法》,推進“支書領頭調結構”活動,要求村干部帶頭種植大棚西瓜,發揮“黨員帶農戶、大戶帶小戶”的示范作用。如后屯村干部每家種植大棚西瓜10畝以上,帶動全村200多戶村民連片種植大棚西瓜近3000畝。目前,全鎮大棚西瓜面積達5000多畝,種植戶500多戶,潼陽大棚西瓜正逐步取代小拱棚露天西瓜,產業得到升級。創新種植與經營模式,積極發揮特色優勢。種植模式上,該鎮全部推行溫室和電氣化浸種育苗,實行雙膜或多膜栽培,促進反季節生長,實現提前上市。各個西瓜示范點,均采取“基地+農戶+合作社”等方式,統一購種、栽培、管理、銷售,推行標準化生產,組團營銷。對外打響“蜜蜜”品牌,產品打入蘇南等地超市,供不應求。
沭陽縣進一步優化農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借助特色產業優勢,努力做好農業結構調整文章,擴大高效農業項目種植規模,提升產業層次,使特色更特、優勢更優,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推動力。
為應對新冠疫情的影響,促進鄉村經濟發展,2020年江蘇省開展“蘇韻鄉情”等一系列鄉村旅游推介活動,助力全省農旅融合向更高層次發展。沭陽縣把休閑農業旅游項目作為促進縣域農業主導產業和旅游觀光結合的有效方式,全縣加快扶持創建休閑農業精品村、主題創意園、休閑觀光星級企業,出臺《沭陽縣現代農業項目建設獎勵辦法》,對省休閑農業精品(示范)村給予10萬元獎勵,對被評為市三星以上、省二星以上休閑農業企業,給予4萬元獎勵。設計申報“沭陽縣春季花鄉賞景親林一日游”路線,囊括多肉植物園、西郊森林公園、蝴蝶蘭基地和金海棠油菜花基地、山蕩古栗林、胡家花園等著名景點,該路線已入選江蘇50條春夏鄉村休閑旅游農業精品線路等等。
“手機是新農具、直播是新農活、網紅是新農人”在沭陽已成為新時尚。據悉,沭陽縣擁有盆景園和大型培植基地300余個,通過視頻直播銷售盆景的商戶有600余家。在扎下鎮,村村都是“淘寶村”。“現在你們看到的是黃楊,俗話說得好,‘家有黃楊,黃金萬兩’。這盆黃楊形似一條船,寓意一帆風順,根部‘抱’石,寓意時來運轉!老鐵們,喜歡的可以加關注!”在扎下鎮分水社區,處處有鏡頭,人人是主播。說這話的,正是分水社區黨支部書記陸建軍。“2017年扎下鎮獲評‘中國淘寶鎮’,2019年完成‘淘寶村’全覆蓋,這里擁有1條網絡創業示范街,各類網店740余家。2020年上半年,網絡銷售額1.8億元!”扎下鎮黨委書記相如斌說,農村電商改變了扎下人的生活,也改變了扎下鎮的鄉村格局。
推進鄉村振興產業是關鍵,只有實現鄉村產業振興,才能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沭陽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全縣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態勢越來越強勁,相繼創建了一批“國字號”品牌農產品,農民從特色產業中獲得的收益越來越多。要抓住“十四五”農業農村將迎來高質量發展新機遇,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依托全縣精品花木、優質稻米、標準化果蔬等特色產業優勢,把實施農業產業富民項目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著力構建新型農業產業體系,大力發展休閑農業、智慧農業、農村電商和優質農產品培育等新產業新業態,助力村級經濟長效發展及農戶收入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