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 琳 陳 霞/江蘇省揚州市農業農村局
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是農產品種養生產者在自我管理、自控自檢的基礎上,自我承諾農產品安全合格上市的一種新型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制度。江蘇省揚州市在信息系統備案的種養主體有1912家,產品數388個,面積14.35萬畝,產量24.16萬噸。目前各縣(市、區)已正常開具食用農產品合格證,開具方式包括自行通過信息平臺打印出具合格證、鼓勵開展信息化追溯的生產主體開具追溯碼和合格證“二合一”標識,以及手填統一印制一式兩聯的合格證,已開具合格證687765張。
政府統籌協調。2016年,農業農村部出臺《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管理辦法》(試行),2019年12月印發《全國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實施方案》。2020年2月,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印發《江蘇省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實施工作方案》,揚州市農業農村局和市場監管局在全省率先聯合制定印發《揚州市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實施方案》,成立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工作領導小組,細化工作措施,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共同部署推進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計劃通過三年時間,全市應出具合格證的食用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全部正常出具合格證。試行品類主要為蔬菜、水果、畜禽、禽蛋和養殖水產品等風險高、消費量大的“菜籃子”產品。
部門分工合作。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市場監管部門協調協作,推動落實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銜接機制。農業農村部門負責督促生產主體主動嚴控生產過程,全面開具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定期向同級市場監管部門通告主體目錄,共同加大宣傳引導。市場監管部門負責地產食用農產品進入批發、零售或生產加工企業后的監督管理,督促集中交易市場開辦者、采購者、銷售者對本市地產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等合格證明文件進行查驗留存,準予進入市場銷售。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責任,《揚州市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安排》和《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意見》中對此項工作進行專題部署,并列入全市食品安全工作考核內容,確保試行措施、屬地責任落到實處。
基層宣傳推廣。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搭設咨詢臺、出動宣傳車、發放告知書、制作宣傳展板,利用電子顯示屏、戧牌、橫幅等多種形式,在生產基地、農村主要路口、連鎖超市、綜合農貿市場等重點區域宣傳合格證制度,做到醒目易懂。積極宣傳合格證制度推行工作的經驗做法,營造全社會共同落實合格證制度的共治氛圍。截至目前,全市共開展合格證宣傳培訓200場次,服務指導3500人次,張貼宣傳橫幅、標語200余條。2020年5月7日,市農業農村局舉辦全市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培訓班,培訓監管、園藝、畜禽、水產條線人員使用省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開展食用農產品電子出證和紙質出證。2020年9月27日,市農業農村局以“一張合格證 質量安全承諾書”為主題開展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宣傳,普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知識,提升品牌優質農產品知曉度和消費滿意度,引導公眾科學消費。
生產主體積極性有待提高。農業生產主體數量眾多,組織化程度低,水平參差不齊,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淡?。晦r產品上市環節多、周期長、鮮活易腐,這些都是合格證推廣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難題。在沒有形成統一健全的市場查驗制度前,生產主體主動開具合格證的意愿不高。一方面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的開具勢必增加企業的人工和成本,對銷售的正向促進作用不明顯;另一方面即使通過政府補貼方式幫助企業減輕成本,企業執行的可持續性也不能得到保障,通常補貼當年能按要求實施,次年就明顯積極性不高了。
檢測參數不能全覆蓋。目前種植業生產基地、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以及農貿市場、批發市場主流使用的農藥殘留速測儀,只能檢測有機磷及氨基甲酸酯類成分。實驗室定量檢測存在出結果周期長、成本較高的問題,不能廣泛用于農產品自檢。
法律依據空缺。目前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的推廣主要依據農業部門出臺的管理辦法,推行的方式局限于宣傳培訓以及監管人員上門督促,不能作為生產經營主體的法定職責納入監督執法范圍,缺少強有力的手段。如何銜接好產地與市場之間的監管,需要進一步細化各自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的監管職責并真正落到實處。
完善法律政策規定。以新一輪《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修訂為契機,將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管理納入其中,建立以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為主要載體的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的銜接機制,通過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實現農產品來源可查、問題可溯、責任可究。建立合格證制度與農業項目補貼、產品認證、品牌認定、信用評定等掛鉤機制、各業務條線協同推進機制,對率先試行合格證的種養生產者提供政策傾斜和項目支持。對未實行合格證制度的食用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主體將事先告知,不予以項目支持,不推薦參加各類展示展銷會,不推薦參評各類品牌和獎項,不推薦為標準化基地、養殖場等示范主體,不推薦申報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以及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等。
差異化推廣合格證開具方式。合格證的作用主要是生產主體自我承諾憑證,發現問題農產品可以向上游溯源。不同規模的生產主體對于合格證有著不同的要求和期望。規模化程度較高的農業龍頭企業,希望通過合格證進一步推廣企業品牌,提升產品檔次,可通過強化信息化和質量追溯建設,開展產品上市前速測,推廣電子證書應用;產量較大的規模合作社、家庭農場,希望能方便快速地開具合格證,以便于迅速批量出貨,可通過合格證小程序批量快速打印合格證,不干膠合格證方便黏貼在包裝袋、包裝箱或出貨單上;有上市需求中小散戶,希望能用最低廉的成本、最簡易的方式開具合格證上市,可由政府統一印制手寫式合格證免費提供,解決農戶關心的成本問題。
加強誠信體系建設。推進誠信建設,引入公眾監督和社會共治,將虛假承諾、違規承諾的生產經營主體納入“黑名單”和失信名單,嚴厲處罰措施,增加生產主體失信成本,對生產主體合格證的開具起到約束作用。一旦檢測發現不合格農產品,就可認定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無效,通過生產環節、收貯運環節和銷售環節溯源分析不合格原因,若問題出在生產環節可歸類為誠信的問題,依據法律規定酌情處置。
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重要抓手,是農產品走向餐桌的“通行證”。下一步,揚州市將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的開具和入市查驗作為日常巡查的重要內容,嚴把市場準入關,加強農業農村、市場監管等部門的信息共享和協同監管,建立健全以合格證制度為核心的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管理銜接機制,切實保障群眾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