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榕妍
(福州市農業農村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福建 福州 350026)
農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了一系列綠色發展理念,農業綠色發展的理念應運而生。隨著經濟的發展,現有農業面臨著資源與環境的雙重約束[1];在確保農產品產量的同時,滿足人們對農產品品質的更高要求[2]。在經濟和生態的雙重壓力下亟需農業生產結構做出深刻變革,而農業綠色發展為破解現有農業困境提出新思想。菌草技術自其誕生以來發展狀況都十分符合農業綠色發展的理念,發展菌草產業成為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的一種重要途徑。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人工栽培菌菇的國家,靈芝甚至作為一種“祥瑞”的象征寫入了中國文化中。但直到20世紀70年代,各國培養菌菇都是以林木資源(尤其是闊葉樹)作為原料,由于闊葉樹培育周期長,從而導致菌菇主產區出現菌菇生產與林業資源保護之間的“菌林矛盾”,制約了菌菇產業的發展。直到20世紀80年代福建農林大學林占熺教授發明了菌草技術后,這種情況才得到根本解決。
1996年首屆國際會議確定菌草的定義為,可作為栽培食藥用菌培養基的草本植物。經過25a的拓展延伸,現在菌草的定義為,菌草是一個“菌”與“草”交叉的、新的科學研究與產業發展領域;菌草是草品種的一個新類別;是一類新開發利用的農業資源、生物資源[3]。
菌草技術,是運用菌草栽培食藥用菌、用菌草生產菌物飼料、菌物肥料以及菌草生態治理、能源與材料等綜合技術[3]。
“十三五”期間,中共中央、國務院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關于農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性文件,積極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體制機制的建立與完善。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加強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推動農業綠色發展;“農業綠色發展”作為專有名詞首次出現在官方文件中。2017年《關于實施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的通知》,將綠色發展理念轉化為行動,提出具體行動內容。2017年出臺《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將綠色發展理念正式引入農業現代化進程。“十四五”時期是我國農業現代化從“綠色革命”向綠色、高質量發展實質性邁進的起步期[4]。
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綠色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保護理念深入人心。在這樣的情況下,準確把握農業綠色發展的深刻內涵,以綠色發展為導向,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5]。菌草產業在很多方面與農業綠色發展的深刻內涵不謀而合。
菌草技術的出現本就是為了緩解“菌林矛盾”,以草本代替林木栽培菌菇,拓寬了菌菇培養基的來源途徑,減少對林木的砍伐,使菌菇產業有條件從南方拓展到北方,既有效保護了生態環境,也實現了菌菇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對于菌草的工業化開發利用也在進行中,經過試驗,南方1hm2菌草燃燒所產生的發電量相當于60t原煤的發電量。0.067hm2菌草年產15t鮮草,可用來生產3t紙漿或10.66m3板材。
品種繁多的菌草,既可以直接當作優質牧草,飼養家畜,又可以覆蓋地表、涵養水分,防止水土流失。一些根系發達的菌草對治理崩崗、水土流失、流動沙地、荒漠等各種惡劣生態環境有顯著效果。如,在長汀縣河田鎮2012年起以綠洲1號為試驗材料,用菌草固定土壤,使崩崗得到有效控制[6]。
菌草栽培的菌菇在品質及營養組分上接近或略高于傳統方式栽培的菌菇[7]。如,以芒萁42%、類蘆36%替代木屑培育香菇,經過鑒定,其子實體氨基酸總量、必需氨基酸總量和蛋白質含量均高于木屑香菇[8]。
菌草產業可以為社會提供菌菇和菌物飼料,這是其基本功能。菌草栽培香菇、木耳等菌菇,其生物轉化率是80%~120%,1kg的干培養料可轉化1kg左右的鮮菇[9],其經濟效益十分顯著。菌草可以“以草代糧”發展畜牧業,菌草飼料種類多、來源廣、反芻動物更易采食[10]。一些菌草本身就是優質的牧草。如,0.067hm2巨菌草可養2頭牛或20只羊。目前福州連江已經種植菌草養羊,并且正在試驗用菌草飼養豬。
菌草還能用于生物質能源和生物質材料的開發利用中。如,利用菌草燃燒發電,南方1hm2菌草燃燒所產生的發電量相當于60t原煤的發電量。利用菌草生產生物質材料,0.067hm2菌草年產15t鮮草,可用來生產3t紙漿或10.66m3板材。
菌菇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種植菌菇、食用菌菇、觀賞菌菇、將菌菇的姿態融入藝術創作之中(如靈芝紋),菌菇文化源遠流長。利用菌草種植食藥用菌,依托傳統的菌菇文化,可將菌草產業與生態旅游、休閑農業、科普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滿足人們對文化休閑活動的需求。如,建立菌草體驗基地,讓人們體驗砍伐菌草、用菌草喂養家禽家畜的樂趣。還可以將菌草制作各種菌菇包,既可以體驗自己動手種出菌菇的樂趣,又能吃到鮮美的菌菇。
利用菌草栽培菌菇,該技術投入小,簡便易學,發展的規模可大可小,既可以在工廠內規模栽培,獲得規模經濟效益,也可以在房前屋后栽培,成為庭院經濟,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產業。因此,其對廣大文化程度不高且資金短缺的農村弱勢群體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11]。在福州市已實現現行標準下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和貧困縣全部摘帽的情況下,菌草技術為農村弱勢群體提供了一門新技術,對解決農村弱勢群體就近就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新途徑。
菌草產業的優勢在于以人工種植的草本植物代替林木培育菌菇,改變了傳統的用林木資源栽培菌菇的弊端,保護了林木資源。菌草再生能力強,一次種植可多年多次收割,既充分循環利用了自然資源,又產生了經濟效益,符合農業綠色發展的要求。
菌草的根量比一般農作物大3~5倍,維系土壤能力比農作物高15倍[12],對土壤的防沖能力和吸附雨水的能力比森林和農作物都強[13]。因此,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效果顯著。2018年4月在平潭綜合實驗區長江澳風口種植了10hm2余菌草進行防風固沙的試驗。2019年這些菌草成功越冬,成活率達80%以上[14]。同年再次在平潭種植了12.53hm2的菌草,分別是流水鎮流東、流西風口11.06hm2,澳前鎮玉道村1.47hm2[15]。福州的連江、羅源、永泰、閩清等4個縣的建材礦廢棄地(約240hm2余)也在開展著菌草治理生態環境的研究。另外,巨菌草每年可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98250~157200kg·hm-2[16],很適用于生態環境保護。
福州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濕潤,地域優勢明顯,適合菌草種植。多山地丘陵,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過程中,可以利用邊坡地與林下地種植菌草,發展山地草業,既發展了經濟,拓寬農民收入來源,又能有效恢復植被,保持水土,鞏固山地生態屏障,一舉多得。目前,已有連江縣哈工大固體廢物處理有限責任公司、福建省永泰弘盛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和福建省閩清豐達生態農業大觀園有限公司等企業從事菌草產業,但企業數量偏少,主要從事著菌草生態環境治理、菌草技術開發和菌草循環經濟基地建設等方面的工作,福州市的菌草產業還大有可為。
菌草產業作為一種集經濟效益、生態環境保護效益于一身的產業,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能極大地助力農民致富和保護生態環境。相關政府部門可以根據福州市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規劃,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同時,可以開展各類的技術培訓,從菌草的種植、菌草食用菌栽培或者飼草化應用等各個方面開展培訓,采取課堂教學與現場展示、理論學習與實際指導相結合的方式,針對性地對相關技術進行答疑解惑,使菌草技術得到普及和推廣。如,2021年4月7—9日,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福州市人社局、福州市農業農村局就聯合舉辦了第一屆以“菌草技術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的專題研修班,56名農業專技人員、農業種植企業人員和種植戶參與培訓,以點帶面,推動菌草產業在福州市的發展。
面對不了解的事物,農民和農業種植企業難以大膽嘗試,可以通過各種信息渠道加大對菌草產業的宣傳,增加大眾對菌草技術的了解,充分利用廣播、報紙、電視、宣傳欄、微信公眾號、12316農業信息服務平臺等傳播媒介,以及發放宣傳單、召開培訓班、科技下鄉等多種方式,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宣傳氛圍,使得農民知曉菌草種植的好處,形成政府鼓勵、科研中心推動、企業帶動、農民主動、市場需求拉動的全社會廣泛參與的良好氛圍,轉變農民和種植企業的傳統觀念,推動福州菌草產業發展。
以菌草技術發明人林占熺教授為首的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研團隊設立在福州,為福州市菌草產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技術基礎。自1986年以來,福建農林大學創立了菌草學,并一直致力于菌草產業的發展,經過30a多的創新發展與生產實踐,菌草的品種越來越豐富,而且對菌草功能的開發愈發多樣。如,深化草業與菌業高效耦合開發模式研究,進一步優化菌業開發的原料配方[17],既要保證菌菇的高產優質,又要便于工廠化生產,同時還力爭將菌菇邊角料進行循環利用。面對已固化的福州菌菇產業,可以通過選育出適合福州栽培的珍稀食用菌品種,研究出優化配方與專項技術來打破傳統的菌菇栽培模式,擴寬福州菌菇市場。
菌草產業早已從栽培菌菇這一單一功能拓展到提供菌草菌物飼料、菌草菌物肥料、菌草環境治理、生物質能源與生物質材料開發等多種領域。目前,福州市菌草產業的應用主要集中在家禽家畜飼養和治理保護生態環境上,對于用菌草栽培菌菇的應用還存在市場上的空白。但福州的菌菇產業用木屑、麩皮、棉籽等原料栽培,已經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想要打破這一現狀,應該進一步深化研究菌草培育珍稀食用菌的優化配方和專項技術,配套研發智能設備,制定生產技術標準與管理規范,發展工廠化栽培技術。同時,扶持、培育一些本地菌草龍頭企業,帶動農民開展規模化種植,研發新產品,發展新產業,提高菌草的綜合利用價值,形成新產業鏈。
如今菌草技術已經在全國31個省,全球106個國家得到推廣,但福州市的菌草產業還相當薄弱,菌草產業在福州還大有可為。利用菌草技術,可以打破菌菇栽培對木屑、麩皮、棉籽等原料的依賴,拓寬菌菇培養基原料來源,擴大福州市菌菇的生產規模;選育出更適合福州市栽培的珍稀食用菌和培育配方,發展工廠化栽培技術,拓展福州市的菌菇種類;發揮菌草優質牧草的作用,充分發揮菌草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的生態治理功能;挖掘菌草的生物質能源和生物質材料功能。從而形成完整的菌草產業鏈,打破起源于福州的菌草技術“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局面,開創福州市菌草產業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