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成
(吉林省雙遼市鄭家屯街綜合服務中心農村集體經濟服務站,吉林 雙遼 136400)
在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積極推動鼓勵鄉村振興,推進鄉村產業的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是振興鄉村戰略的重中之重。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農民專業合作社是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所以,如何立足當前,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作用進行探討研究以及現階段出現的問題,提出新的解決路徑方法,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基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通過將種植業、養殖業、鄉土特色產業、農產品加工業、鄉村特色旅游業、農業服務業等有機整合,結合現代化技術,搭建網絡信息化服務平臺,實現產業鏈連接的載體。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生產單位,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以服務成員為宗旨,目的是維護成員在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加工、服務等環節的共同利益。在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社員是主要的服務對象,合作社一般由5名或5名以上具有行為能力的人所組成,其成員80%以上為農民。在合作社中每個成員都有相應的責任與義務,通過資金、資產、資源的整合,互相承擔風險,實現收入最大化。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提高農業生產專業化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提高農民收入的有效手段。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立,可以有效聯系在同一農民專業合作社內的成員,共同為農業生產提供新想法新思路。通過購銷合作社,家庭農戶可以以批發價格購買種子、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以更高的價格出售所生產的農副產品(如新奇士和佳沃,為了維持高價格,嚴禁合作社/協會會員農戶通過合作社以外的渠道銷售)。而生產合作社,主要為了解決上述的家庭經營規模限制與農業生產規模化經營之間的矛盾。如病蟲害統防統治,播種、除草、收割等機械化、數字化、智能化作業,單個經濟單位單做成本高、效果差,這就需要生產者的組織,生產合作社是解決辦法之一。
我國是農業大國,讓農民的生活質量提高,收入水平提升,是我國鄉村振興的核心目標之一。一般來說,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有種植作物、種植特色農業果蔬產品、養殖家禽、養殖高經濟動物、根據本地的特色景點或者生態環境開展農家樂等,這類鄉村產業受氣候、環境、市場影響較大,利潤風險大,更為重要的是無論是盈虧都是由農民自己承擔。但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背景下,可以有效減少農民產業的風險性。
其促進農民增收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農民專業合作社解決了傳統鄉村產業規模小、資源不足的問題,通過整合產業、優化資源配置,可以有效降低鄉村產業成本,增加農民收入;傳統農村產業出現虧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農民缺乏農業相關的專業知識,依然根據傳承下來的經驗知識進行耕種,導致歉收,或者牲畜死亡。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促進現代科技的引入,通過傳播先進科學的種植技術,引進新品種的作物種植,提高種植業、畜牧業的技術水平,增加農民的收入水平;擴大銷售網絡,開辟穩定的銷售途徑,農民的農業產品有線上銷售、線下銷售兩種模式,和專業的半加工產品相比,沒有經過處理的農業產品顯然是不具有競爭力的,而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化的市場機制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對接多個銷售廠商,形成銷售網絡,可以有效降低農民的銷售風險,增加農民創收。
在現階段的農村產業發展過程中,農民的生產生活主要以個人作為活動單位,由于個人的理論知識水平、科學觀念、理論儲備差異較大,導致不同的個體產業獲得的發展水平也存在較大的差異。這種分散混亂的個體農業發展并不利于基層政府進行整合的產業化管理,也很難開展平時的基層工作。在鄉村治理問題上,傳統的主體只有單一的政府,這就導致在平時的管理過程中,處理問題周期長,解決問題的方式和途徑也比較單一。實行農民專業合作社之后,鄉村治理的力量就得到了增強。農民的個人產業得到整合,方便基層政府的統籌管理工作,也方便政府根據當地的情況制定更加完善和貼近農民意愿的鄉村振興戰略。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有助于優化各類資源配置,并且在知識傳播、技術引進及專業培訓方面建設更好的平臺,進而幫助農村地區更好地結合當地環境特點。在種植業上主要轉型點在作物,轉型推動力和地理位置方面表現出明顯的重點。地理區域放在優先位置。通常優先考慮糧食安全作物以及出口或高價值商品的結合。
而在旅游業上,我國農村正在由傳統農戶為主體的自然村莊,向生態宜居、美麗文明富裕的社會主義新鄉村轉型。特色村莊加快發展,農村區域多樣化中心加快形成。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整合鄉村的發展資源,通過修建宜居綠色的新鄉村,不僅可以提高農村居民的居住幸福感,還可以為鄉村旅游業增添助力。旅游業與多種特色鄉村產業相結合,多方位實現鄉村振興。
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城市和鄉村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社會人口老齡化嚴重,缺乏年輕的勞動人口。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受到教育,離開家鄉,去往城市尋求發展機會。鄉村建設需要勞動力,而大量青年從農村去往城市,必然導致勞動力的缺失。農村地區現代化發展緩慢,基礎建設差異大,發展不平衡。
當前,網絡的迅速發展,伴隨著電子商務的進步。新型的商業模式和消費模式的變遷,帶來經濟的深度改革。與淘寶、天貓等網絡電商平臺相比,農民專業合作社缺乏對電子商務的正確認識,不能把握市場先機,同時也缺少電子商務和網絡運營相關的專業人才。就當前來看,農民專業合作社在電子商務市場上是沒有特色和競爭力的,其銷售的產品也僅僅局限于未加工的農產品原料或者養殖業的家畜,營銷模式傳統,沒有售后保障,物流運輸過程損失大。
農民專業合作社基礎設施落后,由于缺少專業技術人員,所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管理理念落后,難以實現精細化管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模相較于個人鄉村產業要大一些,但是大多數時候依然是以3~6人為1個團體,經營規模不大,基礎設施落后,經營狀況欠佳。加上農民缺乏專業技術人才,其銷售的大多為未加工的食品原料,在企業中占據的是產業鏈中地位較低的低端產業。
鄉村振興需要經濟的發展、產業的支撐,但關鍵是人。需要那些從農村走出去,了解農村,有文化,有能力,對農村有感情的年輕人。但是從現實層面看,當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失,農村空心化嚴重。有能力的年輕人回鄉創業,才能帶領鄉村走向致富道路。要加大對回農村創業青年的補貼力度,逐步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人才投入資金,鼓勵更多的優秀青年回鄉創業,吸引技術人才入社,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入新鮮血液活力。
在傳統農業營銷模式中,鮮活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市民餐桌,要經過多級渠道運轉,這其中產生了人工、運輸、存儲等多項附加費用。通過互聯網銷售農產品可以有效減少中間環節,降低不必要的中間環節,實現消費者和農民的“雙贏”。
大型電商平臺銷售農產品,對接產品和市場,為農產品的銷售提供一個透明公開有效的平臺;網絡直播銷售農副產品,網絡直播的興起,帶動著鄉村經濟的發展。直播形式的多樣化,可以有效針對不同的農產品進行銷售;短視頻助力農副產品銷售,通過拍短視頻的形式,可以向消費者介紹本地的農副產品,抓住產品特點,展現農村的環境風貌。可以宣傳推廣本土特色,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幫助農民創收。
農民專業合作社要積極探索,改變傳統的銷售模式,緊跟互聯網的發展,搭建農產品的網絡銷售平臺。招攬專業技術人才,加強農產品的深度加工,做好售后服務保障機制。為農民提供從培育選種到銷售加工一體化服務引導,向農民科普推廣優良的培育技術和科學知識。擴展銷售途徑,積極聯系省內優秀企業,聯合打造農副產品快銷渠道,提供有質量有口碑的產品。
將購銷類、生產類、農機類、加工類等合作社成立聯合社,發揮每個合作社的優勢,來彌補單一合作社單打獨斗的短板,形成強強聯合,實現增產提效。
目前鄉村振興仍在發展階段,完成鄉村振興戰略的道路充滿挑戰與機遇。在這個時期,要積極把握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優勢,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促進農村產業發展、農村企業壯大、農民增收。結合本地情況,做好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體系建設,解決現階段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的問題,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在鄉村振興中的優勢,促進鄉村產業轉型,實現鄉村經濟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