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婭玲
摘 ?要:幼兒期作為人生的最初階段,良好的生活習慣的養成對該階段孩子的終身學習和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兒期是我們要給幼兒塑造一個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從幼兒入園開始,教師在組織幼兒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和家長教師實施家園共育中不斷引導、培養、強化,使幼兒的良好生活習慣逐漸行成。
關鍵詞:幼兒教育;習慣培養;策略探討
幼兒教育是人生的起點,要想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光有理論教學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實踐引導,調動家庭的力量,培養幼兒的生活意識,為幼兒的習慣養成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提高兒童各方面的能力并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幼兒學生相對較年輕,如果他們受到不良習慣的影響并形成不良習慣,這將增加學前教育的難度。為了使學前教育滿足兒童的發展需求,幼兒園的教育者需要將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滲透到日常教育中,并為兒童的全面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一、完善內容性的內容,了解幼兒的行為心理特征
想要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教師要從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入手,完善內容,了解幼兒的行為心理特征。比如在晨間活動結束后,很多小朋友行為懶散,不喜歡洗手,不注意個人衛生。教師可以組織晨間自主討論活動,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強化對孩子們心智的培養和訓練過程。討論活動的主題多種多樣,可以是“洗手的作用”“講衛生的好處”,也可以是“注意個人衛生的重要性”等,只要是能調動孩子們熱情的話題,教師都可以引入討論活動中,豐富教學內容。在幫助幼兒樹立洗手重要性的意識后,孩子們就能自覺配合教師的引導,并制訂詳細的講衛生計劃,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意識,在家里也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二、因材施教,提高幼兒良好生活習慣培養的能力
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不僅需要幼兒思想認知上的支持,還需要幼兒具體的實踐落實,習慣才能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變得規范和穩定。同時,幼兒具有獨特的身心發展規律,而且作為獨立的個體,彼此之間存在著鮮明的差異性。因此,教師必須做好一日生活的具體指導工作。比如,在良好的進餐習慣培養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游戲競爭的方式,對行為表現良好的幼兒進行鼓勵和表揚,從而帶動其他幼兒學習和效仿的積極性。又如,在排隊玩滑梯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遵守秩序的兒歌引入其中,減輕幼兒排隊等待的無聊感,并進一步深化幼兒對排隊等秩序遵守方面的思維認知。教師要尊重幼兒之間的個體差異性,堅持循序漸進的引導策略,堅持從易到難、從簡到繁的分層次指導原則,使幼兒感受到成長的快樂。
三、注重在幼兒園一日生活環節中滲透習慣培養
在一日生活環節中,周而復始,而這些活動的瑣碎細小,枯燥無味以及幼兒的自理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差、教師們對這些生活環節的組織時,要學會觀察,抓住重點,做到心中有目標,采取有效的方法,有機滲透幼兒習慣的培養。在實踐中,首先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有側重點地開展教育活動。一方面,不同年齡班的孩子,注重不同行為習慣的養成。在小班應以生活衛生習慣和語言習慣為主。在中班應以健體習慣、勞動習慣和審美習慣為主,通過種種手段來感受美和表現美。在大班應以學習習慣和社會性交往習慣為主;同時,大班的幼兒要搞好幼小銜接,應注重學習習慣的養成。另一方面,同一種習慣在不同年齡段也有所側重。其次根據幼兒的認知規律有所側重。幼兒以形象思維為主,喜歡多種感官的共同參與來學習。教師根據幼兒的情況提出不同的要求,讓幼兒自由選擇訓練的學具。教師通過梳理一日活動各環節,做到心中有目標、有重點地促進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例如午睡環節,教師重點觀察幼兒是否能有序的穿脫衣褲,整齊疊放在固定處;是否有良好的睡眠習慣;是否樂意整理自己的床鋪。從中可以滲透培養幼兒學做力所能的事情、養成自我服務的好習慣。
四、巧妙借助榜樣效應起模范作用,培養幼兒的良好生活習慣
幼兒教師需要時刻注意自己在幼兒面前的表現,將自己作為幼兒的榜樣,因為幼兒的模仿能力很強,而幼兒教師又是與幼兒在幼兒園中接觸最密切的人,幼兒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很可能會被幼兒進行學習,因此幼兒教師一定需要為幼兒起到模范帶頭作用,這樣才能夠促進幼兒習慣養成教育的順利開展。一些幼兒教師雖然教導幼兒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然而自己的行為習慣仍然存在不足之處,一旦讓幼兒發現或學習,那么幼兒習慣養成教育將變得沒有說服力,很難發揮其真正的教育作用。幼兒教師需要不斷完善自己的習慣及思想品質,并通過增加閱讀量而豐富自身的知識底蘊,形成優良的自我修養,這樣才能夠真正作為幼兒的榜樣,促進幼兒積極健康的成長與發展。
五、溝通家長,提高幼兒良好生活習慣培養的效果
只有幼兒園和家庭達成一致的教育理念,并互相配合、互相支持,才能使幼兒接收到一致的培養方向,才能不斷提高良好的培養效果。基于此,幼兒教師要做好和家長的溝通工作, 努力形成教育合力,為幼兒創設一個更加完善和科學的成長空間,不斷提高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效果。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各種宣講會,普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培養的重要性和具體措施,提高家長的認知意識,并通過他們向家中的爺爺奶奶傳達,鼓勵家長抽出時間陪伴和指導幼兒的具體成長細節。其次,教師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及時溝通幼兒的成長情況,在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的氛圍中,提升幼兒教育能力。最后,面對那些生活自理能力明顯比較差的幼兒,教師可以通過家訪,探究幼兒行為現狀的背后原因,然后再積極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法,在教育合力的影響下,促進幼兒的逐步發展和進步。
幼兒期是養成良好習慣的過渡時期,為了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育,家長和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正面的影響作用,合作共育,重視環境培養的力量。但習慣的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不斷調整方法和策論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的目標。以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為基礎,重視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規范,建立評價機制,最終在家園共育的過程中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
參考文獻:
[1]段紅玉.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J].新課程(小學),2013(09):159-159.
[2]趙海麗.素質教育與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J].讀寫算(教研版),2013(02):294-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