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威容
[摘 要]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就業空間被擠得越來越小,尤其是女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人數比例在逐漸增加。針對就業危機,通過自主創業形式實現就業無疑是一種重要的途徑。但當前,在校女大學生的創業意識薄弱、意志不堅定、動機不強烈,不利于自主創業。本課題以高職院校女大學生的創業意識為抓手,調查創業意識現狀,分析創業意識薄弱成因,在此基礎上,提出培養女大學生創業意識的途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女大學生;創業意識
[DOI]10.13939/j.cnki.zgsc.2021.36.088
1 女大學生創業意識現狀分析
創業意識是個體進行創業行動選擇的意愿及其強烈程度, 并不強調其必須轉化為創業行動, 但必須是創業行動的先行條件。[1]為深入了解女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分析其現狀,筆者借鑒相關成果作為研究思路,對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300名女大學生進行了只針對創業意識的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73份,有效回收率達91.91%。通過問卷可將現狀總結為以下三點。
1.1 創業動機不強烈
68.5%的女性大學生有創業設想,但只有9.4%的女性大學生有強烈的創業動力。通過訪談,有創業設想的女性大學生絕大部分認為自己不了解創業,有創業想法純屬對創業的好奇,畢業后不想創業或者不想立即創業。而有強烈創業動機的女性大學生則認為自己創業興趣濃厚,在校期間或者畢業后會立即創業。同時,在對“大學畢業后可能的去向”的選項中, 選擇“就業”的學生占88.8%, 選擇“創業”的學生則只占11.2%。
1.2 創業意志力不堅定
在對“創業過程中遇到困難你是否會堅持下去”的選項中, 在選擇“是”的學生中,占21.6%, 選擇“否”的學生則只占42.8%,選擇“不知道”的占35.6%。數據表明,只有21.6%的女性大學生在創業上意志力是非常堅定,而78.4%的女性大學生則模棱兩可,立場不堅定。
1.3 創業認知能力不足
創業認知能力,總的來說 是與創業活動相關的能力、技巧、知識、態度和規范等, 該能力的構成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隨著個體創業經歷的不斷豐富, 最終形成一個有機結合的心智模式。[2]93.5%的學生沒有學習過創業相關的知識,只有6.5%的同學通過網絡或者企業實習方式學習過創業相關的知識。48.9%的學生認為應該積極嘗試創業,而51.1%的學生則認為沒有必要。大部分同學認為自己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及有效創業的能力,不具備艱苦創業的條件。由此可見,女大學生對自我創業認知能力存在不足。
2 女大學生創業意識薄弱成因分析
2.1 傳統及家庭觀念根深蒂固
“男尊女卑、男主女從、男外女內、男強女弱、男大女小”等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對女性的角色形成了習慣性的暗示。問卷結果顯示,82.5%的同學認為傳統觀念的束縛是影響他們創業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她們看來,女性的重心是家庭,反之,男性則是事業。這種傳統的社會觀念難以堅定女大學生創業的信念。同時,在“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影響下, 大學生們仍把重心放在公務員、教師、醫生等職業上。
家庭環境也是一大影響因素。如家庭教育中,大部分父母倡導女性以家庭為主,工作為輔。此外,父母是否鼓勵女性就業、支持女性創業、是否為女性創造創業的條件等,也會大大影響女性的創業意識的培養。綜合以上,在傳統及家庭觀念的束縛下,女大學生創業的欲望和熱情不高,創業意識薄弱。
2.2 創業教育體系不健全
缺乏獨立成熟的校本課程。國內大部分高校創業教育起步晚,教學以理論知識灌輸為主,并未完全和實踐相結合,這種與市場需求相脫節的創業教育,難以將理論融入到實踐中,從而真正掌握創業所需知識。總體上來講,大多數情況下高校創業實踐教育走的是老路子、老版本,并沒有反映出時代特征和國民經濟的發展變化。[3]
缺乏一支有力的創業教師隊伍。高校從事創業授課的教師基本是校內其他科目的兼職教師或者行政工作人員,缺乏系統的創業知識,大大影響創業教育平穩發展及學生創業知識的獲取。匱乏的創業知識,使學生畏懼創業,導致創業意識薄弱。
2.3 缺乏過硬的心理素質
當代高校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成長,尤其是女性大學生,父母對其的保護力度更強。這種“呵護式”的教育,往往降低了她們面對挫折時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挑戰的自信心,不僅不利于她們獨立自主及艱苦奮斗精神的發揮,反而增強了她們的依賴性和懈怠性。具體表現為,遇到壓力和挑戰時,容易退縮和逃避等。創業所需的能力和毅力,在可預知的挑戰范圍內,相比男大學生,女大學生更容易望而卻步。
2.4 相關部門的扶持起步晚
國家“十三五”規劃以來,國務院、教育部聯合各地政府部門對高校大學生給予創業政策優惠,珠三角及發達地區較為明顯,但針對女性大學生的優惠政策并不明顯,不利于女性大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
3 大學生創業意識培養的途徑
3.1 樹立正確的創業觀念
(1)樹立創業的意識。2014年9月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將創新創業成為一種新勢態。國家積極鼓勵創新創業,女性大學生更應積極響應號召,結合女性特性,積極投入到創業中來。
(2)提高創業的能力。作為一名大學生,需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豐富職業素養;加強創業知識的學習,提高創業熱情;在創業實踐活動中,利用女性細膩、敏感的優勢,致力于創造新產品,開發新市場。
(3)敢于創業的精神。女性大學生要正視傳統性別觀念,破除依賴心理和膽怯心理, 利用女性優勢,勇于接受創業挑戰,踴躍加入到創業大潮中來。
3.2 健全創業教育體系
大學生創業教育是經濟新常態下形成的全新教育理念,指的是通過高校課程教學,讓大學生了解創新創業內涵,繼而產生積極的應對創新和實踐創業的心理狀態。[4]大學時期是大學生創業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創業教育是幫助實現創業意識的有效途徑。因此,建立健全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對于大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非常必要。
(1)構建創業課程體系。①合理安排課程學時。高效利用現有教學及課程資源,靈活采用學分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其中,創業實踐采取仿真模擬、校企實訓、企業參觀、企業實習等多種形式開展。②開設創業教育課程。首先,高校需積極借鑒國內外創業教育經驗,編制適應女大學生需求的校本教材。其次,建立創業教育平臺,通過理論教學、案例教學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業知識素養;通過創業實操演練、企業實踐等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素養。
(2)建立創業教師團隊。培養校內創業教師隊伍,聘請企業優秀代表為兼職教師,邀請知名創業者作為學校名譽教授。所形成的教師團隊根據女大學生特征,寬范圍、多層次授予創業知識,引導她們理解創業內涵,培養創業意識。
(3)組織創業競賽活動。高校積極組織學生創業競賽活動,通過競賽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如“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數學建模等創業活動等,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無縫銜接,提升學生的創業素質。同時,這一過程中,學校應該對女大學生開設與競賽相關的輔導課程,幫助學生在比賽中更好成長。
3.3 提高創業心理素質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大學生創業失敗率在90%以上,究其原因在于創業主體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5]可見,成功的創業離不開良好的心理素質,女性大學生需認清形勢,不斷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質。
(1)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女性大學生需積極參加與創業相關的競賽,從輸贏中提高直面挫折的能力;參加企業實習,實踐中了解創業所需條件和必備的能力;參加校外兼職,勞動中獲得報酬和成長,經濟上減少對父母的依賴。
(2)培養敢于冒險精神。女大學生要積極嘗試和探索新事物,形成獨立的認知。培養積極學習的心態,不斷學習新知識,獲取新技能,拓展新視野。勇于實踐,提高個體的判斷力和執行力,在挫折中凝練自己的意志力。
(3)培養吃苦耐勞精神。女大學生要端正思想認識,理解吃苦耐勞的意義,勇于自我挑戰。在戶外拓展活動、知識學習、競賽活動、企業實習,在日常行為中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
3.4 出臺優惠政策
政府應為女大學生創業建立一站式優惠政策服務,如在企業注冊登記程序應更簡化,在費用方面減免各類費用、金融貸款方面應優先貸款支持、適當發放信用貸款、簡化貸款手續,合理確定授信貸款額度,一定期限內周轉使用。對利率優惠。在法定貸款利率基礎上可適當下浮或少上浮。保障女大學生創業過程順利開展,增強大學生創業自信心培養。
4 結論
綜上所述,作為就業的主力軍,女大學生在自主創業中不僅受到知識、能力、資金等的限制,還受到傳統及家庭觀念的束縛,大大削弱了她們的創業意識。因此,女大學生應該正視傳統及家庭觀念,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高校和家庭在鼓勵女大學生創業的同時,還應對其進行創業能力培養,政府在支持女大學生創業時,也要在資金、稅收等方面給予更多的支持。當然,女大學生也需不斷培養自己吃苦耐勞的精神,全面提升創業意識,在自我創業中實現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李琦.大學生創業意識研究[J].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學報,2017(3).
[2]米切爾·莫爾斯.創業學案例[M].周穎,李成軍,胡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馬金平,胡玉翠.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探索與實踐——以山東大學為例[J].繼續教育研究,2020(3):64-67.
[4]付春權.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20(6).
[5]肖芳,孫中寧.積極心理學視覺下大學生創業心理扶持體系探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7(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創新創業教育研究專項課題“淺析高職院校女大學生創業意識培養的途徑——以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項目編號:CYB2016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