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雨佳 李玉華 俞劼
[摘? ?要]目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研究理論性過強、實踐指導性較弱以及心理教師專業水平較低的問題,阻礙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近年來,循證心理健康教育的興起為推動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路徑。文章重點闡釋了循證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實施步驟和實踐優勢,并提出推進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兩大策略。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循證教育;循證心理治療;標準化;本土化
近年來,國務院及教育部相繼頒布了一系列規范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文件,突顯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形而上學式的理論學科,它要求理論與實踐的高度融合,使學生能運用心理健康的知識和技能處理實際生活中的問題[1]。但從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實施效果來看,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理論性過強、操作性差的問題[2],缺少切實落到實處的方法[3],致使一線心理教師和學生難以實際運用。此外,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缺少專業的師資團隊,也導致心理健康教育難以有效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4]。
循證心理健康教育強調心理健康教育者將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教育實踐經驗與循證心理治療中提供的最佳研究證據相結合。循證心理健康教育的興起與發展,為突破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瓶頸提供了一條潛在的可行路徑。
一、從循證實踐到循證心理健康教育
1.循證理念的緣起
循證理念最早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的醫學領域[5],牛津大學David Sackett教授于1996年正式提出循證醫學的概念,即“將醫生個體的臨床經驗與系統研究的最佳外部臨床證據相結合,來決策病人的治療方案”[6]。循證理念一經提出,迅速橫掃了整個醫學領域[7],而后擴展到醫學以外的各個領域,最終在全球的實踐領域形成了一場循證實踐運動[8]。
2.循證教育:從理論醞釀到政策熱點
(1)理論醞釀:循證教育的興起與發展
1996年,劍橋大學Hargreaves教授首次提出了循證教育的概念[9],認為教育學應該像醫學一樣,讓教育實踐嚴格地遵循研究證據。此后,這種理念席卷了各國教育領域[10]。英國牛津大學Philip Davies教授認為,循證教育是將個體教與學的專業知識與來自外部系統研究中獲得的最佳證據結合起來實施的教育決策[11]。荷蘭循證教育研究所認為,循證教育是基于有效的最好證據進行教育政策制訂與教育實踐的一種哲學,在大規模應用具體的教育干預、策略、政策之前,應進行科學的評估[12]。我國學者楊文登認為,循證教育指教育須基于嚴格的科學證據,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將專業智慧與最佳的經驗證據整合起來進行教學決策[13]。由此,循證教育已成為當代教育學領域的新思潮[14]。
(2)政策熱點:各國積極推進循證教育實踐
近年來,教育政策的制訂與循證教育實踐緊密關聯已成為各國教育研究的熱潮。2001年,美國頒布了《有教無類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也譯作《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要求教育實踐者遵循“基于科學的研究”進行實踐,從中小學著手推動開展“基于科學的教育改革”[15]。2009年,歐盟委員會發起“循證式政策與實踐”的項目[16],增強教育研究、教育政策與教育教學實踐之間的互動[17]。2015年,美國又頒布《讓每一個孩子成功法案》(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強調通過基于證據的行動和方法,為美國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了新的藍圖[18]。
3.循證心理治療:循證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資源
循證心理治療的目的在于幫助臨床心理醫生了解該領域最新的研究進展,強調治療者遵循最佳的研究證據與自己的臨床技能整合起來進行心理治療[19]。在循證心理治療的影響下,循證心理健康作為臨床心理醫生運用循證實踐策略開發的眾多資源之一[20]而受到關注。心理健康教育者將循證心理治療中科學嚴謹、可操作的研究證據作為一種教育資源應用于實踐。由此,循證心理健康教育應運而生。
二、循證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及實施步驟
1.內涵
循證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21]。廣義來說,是指整個心理健康領域的循證實踐[22],而狹義的循證心理健康教育則單純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循證實踐[23-24]。我國學者楊文登認為,循證心理健康教育具體指教育者將自身的專業技能、教育對象的特性、研究者的最佳研究證據、政府部門與行業組織的監督管理等四個方面整合起來,進行高效教育決策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25-26]。
本文認為,循證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學服務學校教育的一種途徑,受到循證教育和循證心理治療的影響。其作為循證理念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應用,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將最優研究證據與自身教育實踐經驗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
2.實施步驟
循證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邏輯是,最佳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遵循最佳研究證據的教育,而最佳的研究證據必須通過最為科學、嚴謹的研究方法而獲得[27]。這一實踐過程有著相對成熟固定的實施步驟,即5A流程。一是提出問題(Ask),將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遇到的情況轉化為需要解決的問題并檢索;二是獲取證據(Access),查看相關數據庫是否有解決該問題的方法;三是評價證據(Appraisal),評價證據的有效性,從中找出最佳證據;四是應用證據(Apply),實施最佳證據所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五是結局評估(Assess),對所做的工作進行評估,為今后更有效地開展循證心理健康教育總結經驗教訓[28]。
三、循證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
1.聯結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新思路
心理健康教育需從實證研究中不斷汲取營養,利用實證研究提供的經驗素材,構建科學的理論體系,由對人的心理發展的完整理解描述到實證分析的研究,再由實證分析到人的心理發展的完整把握,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建構所遵循的基本路線[29]。循證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種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與實踐框架,它的興起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可操作的技術手段[30]。循證心理健康教育把研究者、評估者、教育者及教育對象四個要素整合在一起,要求研究者提供研究證據,評估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對以往各類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南、經驗總結及研究結果等材料進行二次研究,從中選取最佳證據材料并集成為一個數據庫。實踐者通過檢索數據庫,依據最佳證據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同時,教育對象也能夠按自己的偏好選擇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31]。這一過程真正縮短了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距離。
2.基于科學證據的實踐新范式
循證心理健康教育最核心的理念是用研究的科學性來保證實踐的有效性[32],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通過科學評估明確所采取的教育方法是否有效,在多大程度上有效。通過評估后的最佳研究證據會被儲存到證據數據庫中,一線心理健康教育者或兼職心理教師可通過證據數據庫網站進行檢索,進而遵循當前最好的證據開展有效的、可操作性強的、科學性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例如,美國循證項目及實踐注冊系統、有效教學策略網、考科藍圖書館、坎貝爾協作網以及美國有效兒童治療網[33-37]等數據庫均可為心理健康教師提供資源。
四、循證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方向
1.樹立循證理念,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標準化進程
循證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有一套標準化的實踐步驟,還創建了大量相關的政策文件、手冊、指南、標準與原則。例如,美國針對具體的心理障礙,既有專門供咨詢師使用的以會談為單位的治療手冊和強制性的政策與法律文件,也有輔助病人治療的自助手冊、治療指南等。
因此,我國可將循證理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類文件的制定,組織相關研究者及專家完善各類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法律、政策、指南等標準化文件,規范心理教師的職業行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的科學性[38]。例如,2020年底由北京心智計算科技有限公司建構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評估系統通過了心理學界專家的鑒定,具有良好的心理學測量指標,可作為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評估的有效工具。該評估系統對于中小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及開展有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2.聯結理論與實踐,建立本土化心理健康教育數據庫
在循證實踐的理念中,建立循證基礎上的心理健康服務證據庫是進行有效工作的基礎[39]。循證實踐最核心的特點是提供了面向所有用戶的、可操作的證據數據庫,真正實現了研究對實踐的指導作用[40]。為適應我國的文化和國情,需要建立本土化的相關數據庫,供教育研究者、一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學生及家長使用。目前,我國已經開始著手建立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數據庫——中國兒童與老年健康證據轉化平臺,作為中國首個兒童健康和老年健康循證數據庫,旨在為兒童健康和老年健康服務人員和服務對象提供最佳社會支持、心理干預和環境支持健康干預證據[41]。但該平臺提供的資源主要翻譯自國外相關的數據庫,本土適應性需要再評估,且少有原創性的循證心理健康教育資源[42]。因此,循證心理健康教育數據庫的建立是一項曠日持久的任務,還需加強對以往我國學生心理健康相關研究的梳理,以選取最佳研究證據,建立本土數據庫。同時,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者也應根據實際發展不斷更新數據庫,提升數據庫的信效度。
參考文獻
[1]裴學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維整合型”研究的內涵、特點與作用[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2):155-157.
[2]王宋芳,劉致靜,喬志宏.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J].中國教師,2018(5):19-23.
[3][4]劉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發展策略[J].教育藝術,2021(6):12.
[5][11]Philip Davies. What is Evidence-based Education?[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1999,47(2):108-121.
[6]David L Sackett, William M C Rosenberg, J A Muir Gray, R Brian Haynes, W Scott Richardson.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n't[J]. BMJ,1996,312(7023):71.
[7][13]楊文登,葉浩生.縮短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距離:基于循證教育學的視野[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0(3):11-17.
[8][26][30][31]楊文登.循證心理健康教育視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3):132-134+152.
[9]David H. Hargreavesa. In defence of research for evidence-based teaching: A rejoinder to Martyn Hammersley[J].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97,23(4):405-419.
[10][21][25][27][32][37][38][40][41][42]楊文登.美國心理健康教育的循證實踐:理論、實施及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17,44(6):54-67.
[12]Top Institute for Evidence Based Education Research(TIER). About Tier[EB/OL][2018- 01- 31].http://www.tierweb.nl/tier/about- tier/.
[14]鄧紅,毛玉鳳.循證醫學理念對教育領域的影響與啟示[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3(2):118-122.
[15]楊明山,晉永,王爾亮,朱萃.新興學科循證教育學的興起、現狀與展望[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5(9):23-24.
[16]Gough D, Tripney J, Kenny C, et al. Evidence Informed Policymaking in Education in Europe: EIPEE Final Project Report[J]. Ins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 2011.
[17]Agalianos A S, Commission E. European Union supported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5-2003: briefing paper for policy makers.
[18]吳海鷗.從十一項改革讀懂《每一個學生成功法》[N].中國教育報,2015-12-16(011).
[19]APA Presidential Task Force on Evidence-based Practice.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psychology[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6,61(4): 271-285.
[20]John Geddes, Shirley Reynolds, David Streiner, Peter Szatmari, Brian Haynes. 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mental health[J]. Evidence Based Mental Health,1997,315(7121):1483-1484.
[22]Eileen Gambrill. Book Reviews: Norcross, J. C., Beutler, L. E., & Levant, R. F. (Eds.). (2005).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in Mental Health: Debate and Dialogue on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s.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ISBN 1-59147-310-1[J].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2007,17(3):428-434.
[23]Raines James C. 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School Mental Health[J]. School Social Work Journal,2009,34(1):105-105.
[24]Felver-Gant J C. Levi S L. Gayle L. Macklem: Evidence-Based School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ffect Education, Emotion Regulation Training, an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J]. Journal of Child & Family Studies, 2011, 20(6):884-886.
[28]Norcross J C, Hogan T P, Koocher G P, et al. Clinician's Guide to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Behavioral Health and Addictions[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29]牛芃.從分化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趨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28):61-64.
[33]楊文登,宋艷,王孟成.如何實施循證心理治療:以美國循證項目與實踐注冊系統為例[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6,24(6):1154-1156+1119.
[34]楊文登.循證教育學理論及其實踐——以美國有效教學策略網為例[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34(4):5-10.
[35]丁明甫,鄧可剛,何成奇.Cochrane圖書館檢索方法[J].中國臨床康復,2003(4):534-536.
[36]趙坤,等. Campbell圖書館簡介[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5,15(1):120-124.
[39]楊柯,張灝.基于循證實踐的高校心理健康服務模式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育,2016(10):87-89.
(責任編輯 姚力寧? ?校對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