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興


【摘 要】目的:探究家庭康復護理于小兒腦癱康復應用效果分析。方法:選取醫院兒科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小兒腦癱95例進行數據分析,采用模擬抽簽方式分組,47例設為參照組,開展常規院內康復護理,48例設為試驗組,開展家庭康復護理。比較康復效果。結果:試驗組患兒康復總有效率(97.87%)高于參照組(85.11%)、肢體康復評分高于參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家庭康復護理可改善腦癱患兒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康復效果顯著。
【關鍵詞】家庭康復護理;小兒腦癱;康復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fami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Methods: A total of 95 cases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admitted to the pediatric department of the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0 to January 2021 were selected for data analysis. They were grouped by simulation lottery. 47 cases were set as the reference group for routine in-hospital rehabilitation care, and 48 cases were set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for home rehabilitation care. Compare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Results: The total recovery effective rate (97.87%) and limb recovery scor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85.11%),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Hom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can improve the motor function and daily living ability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and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is remarkable.
【Key?Words】Fami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Pediatric cerebral palsy;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小兒腦癱主要是指受孕至嬰兒期間受多種因素影響出現小兒腦性癱瘓,以中樞性運動障礙、姿勢異常為主要表現,為我國兒童肢體殘疾主要因素,受到臨床學者高度關注,近年隨著人們生活壓力增大[1]。外界環境有害因素增多,小兒腦癱患病率呈逐年遞增趨勢,成為阻礙社會進展主要先天性疾病,受到臨床學者高度關注?;谂R床醫學發展現狀,臨床針對小兒腦癱尚無特效治療藥物,多以綜合性康復治療為主,家庭負擔較大,開展有效康復護理對策尤為重要[2]?,F研究筆者為提高小兒腦癱康復效果,特聯合家庭資源與醫療資源為一體,開展家庭康復護理對策,旨在為小兒腦癱長期康復護理工作開展提供經驗借鑒,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取醫院兒科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小兒腦癱95例進行數據分析,采用模擬抽簽方式分組。參照組47例,男24例,女23例,年齡1歲~10歲,平均年齡(4.39±0.86)歲;試驗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齡1歲~10歲,平均年齡(4.41±0.79)歲;針對2組腦癱患兒上資料進行數據分析,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參照組開展常規院內康復護理,指導家屬正確懷抱患兒,于出院時開展健康宣教,告知居家康復鍛煉注意事項,針對小兒腦癱基礎護理知識進行普及教育,以提高小兒腦癱家屬護理能力,定期叮囑家屬定期進行復診。
試驗組開展家庭康復護理;強化健康教育,傳統出院指導的基礎上,預留患者聯系方式,定期采用電話隨訪,了解患者居家治療情況,于患者出院時采用集體授課等方式,邀請資深專家進行授課,主要授課內容包括小兒腦癱基礎知識、康復鍛煉重要性、臨床最新研究結果等相關情況,依據小兒機體狀況,為小兒制定針對性家庭訓練計劃表,并針對相關計劃措施實施情況,對家屬進行講解,確保家屬充分掌握相關技能。具體為:(1)頭部訓練。由于腦癱患兒緊張性迷路反射現象,致使軀體呈現過度伸展狀態。此時,指導家屬將患兒調整為仰臥位,固定頭部,以雙肘頂住患兒肩部,隨后施行頭部側屈、抬高和旋轉等誘導訓練;雙手牽拉患兒雙臂促使其做起,抬高頭部呈正中位,該動作可重復數次;將患兒調整為俯臥位,借助玩具或逗引等方式,使其可左右移動頭部,逗引高度以腰背部挺直為準。該項訓練活動的施行,可增強患兒頭部控制力,還可起到腹肌屈曲力、肩部收縮力訓練的效果;(2)坐姿訓練。指導家屬正確懷抱患兒,指導患兒進行坐位訓練,將患兒雙腿置于家屬膝上,促使上半身呈垂直狀,以促使患兒可自主坐位,觀察全身肌張力等情況,可輔助進行固定[3]。例如:手足徐動型:將患兒左右腳并攏但膝部彎曲,雙手緊握患兒雙肩予以向前轉動,鼓勵患兒用手撐起軀體;痙攣型:將患兒雙腿自然分開保持上身傾斜,再壓直下肢呈彎腰狀態;肌張力低下型:可將患兒抱起于腰肢處下壓,用以固定脊柱,使其頭部、軀體呈伸直狀態,若患兒可正常左立應向前/后推動;(3)爬行訓練。指導患兒進行爬行訓練,由家屬利于患兒身后,雙手托于其骨盆,以推動下肢進行活動,指導患兒進行站立訓練,借助墻面或柜子等,便于患兒膝關節、軀干的固定;(4)站立及步行訓練。由家屬輔助患兒進行站立,每次站立15-20分鐘,每日訓練2次,觀察站立完成情況,開展步行訓練,家屬于患兒后側,將雙手放置于骨盆上,協助骨盆進行向前旋轉運動,以推動下肢運動,逐步促使患兒自主進行活動[4];(5)手部訓練。緩慢且輕微牽拉患兒拇指,其余手指可隨之伸直,隨后可將玩具塞入患兒手內輕壓手指,直至其可抓握玩具,或將玩具放置在可抓到范圍內,引導其自主拿取;(6)日常生活訓練。①進食。鼓勵患兒自主進食,但由于其抓握能力相對低下,盡量使用粗長柄、邊緣平且淺類湯匙;進食前還應預先施行肩部訓練,增強其肩部自主控制力。②睡眠。入睡時將患兒頸部轉向一側,頭部則轉向相對方向,可有效保持雙肩向前位、雙腿并攏位。③更衣。因腦癱患兒難以自主完成各項肢體動作,盡量穿寬松類衣物,如領口大、褲腳大等。④語言。發音訓練作為語言訓練的基礎項目,但施行該訓練前準確評估患兒是否存在聽力障礙、視力障礙,前者可佩帶助聽器,后者可盡早采取視力矯正,通過和患兒談話溝通等方式,增強其發聲能力,但應放慢語速;(7)心理護理。由于疾病特殊性,使腦癱患兒備受他人嘲諷、冷落及刺激,個別情況下還會出現行為異常、情緒障礙和認知障礙等狀況,多見孤獨、自卑等,較為嚴重時家屬也會面臨焦慮和恐懼等情緒。為杜絕此狀況,應及時做好患兒家屬情緒疏導,以正視腦癱疾病為導向,逐步消除其負面情緒,再鼓勵家屬對患兒予以陪護、照護,減輕其心靈創傷;(8)安全護理。患兒長期活動區域禁止出現帶棱角或鋒利類物品,應肢體不協調極易造成損傷;康復訓練期間時刻保證軀體安全,預防關節脫位、肢體扭傷和摔倒墜落等癥,單次訓練時間禁止過長,可施行短期、多次訓練;(9)飲食護理。于康復鍛煉基礎上加強飲食干預,多給予患兒進食高熱量、優質蛋白、粗纖維的食物,以加速機體新陳代謝,提高機體免疫機制,注意營養均衡。
1.3 評價標準
(1)比較患兒康復總有效率。若患兒肌張力增強、異常姿勢消失,生活及運動功能正常,發育良好,判定為顯效;若患兒肌張力好轉,異常姿勢明顯減輕,生活及運動功能趨向于正常,判定為有效;若患兒恢復狀況未滿足上述標準,判定為無效??傆行蕿轱@效率、有效率之和。(2)比較患兒肢體康復評分。依據Gesell發育量表,從5個維度評估患兒肢體康復狀況,即適應行為、大運動和精細運動行為、語言行為、社交行為,各維度總分為20分,評分和肢體康復效果呈正相關。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患兒康復總有效率
參照組患兒康復總有效率低于試驗組,即85.11%<97.87%,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比較患兒肢體康復評分
試驗組患兒肢體康復評分高于參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腦癱即為腦性癱瘓,是受孕至嬰兒時期非極性性腦損傷綜合征,患病時多表現為智力低下、運動障礙,個別患兒還會面臨終身殘疾。據衛生組織發布數據顯示[5],小兒腦癱患病率約為1.8%~4.0%,以神經發育遲緩、感知覺功能障礙及姿勢異常為主,誘發因素較多,與孕期不良生活習慣、遺傳因素、早產等具有高度關聯性,嚴重影響小兒生長發育。小兒腦癱患兒自我管理能力較低,肢體殘疾概率較高,需長期進行康復鍛煉,以提高小兒自主生活能力。
從國內醫療行業發展趨勢而言,雖醫療技術及相關設備得已成熟化、現代化發展,但個別地區仍面臨醫療資源不足的狀況,使之呈現康復設備少、康復人員少等狀況,特別是在家庭條件限制的情況下,難以將院內康復工作落實到實處,這也為家庭康復護理的發展帶來條件。家庭康復是通過延續院內康復對策,長時間開展居家康復鍛煉,對家屬健康重視度、康復依從性具有高度關聯,要求家屬與康復師、醫療師充分密切聯系,結合患兒機體狀況,制定針對性的康復方案,有效延伸院內康復內容,確?;純撼掷m性接受康復幫助,以提高患兒肢體活動功能,為康復訓練增效[6]。
綜上,家庭康復護理可改善腦癱患兒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臨床可行性。
參考文獻
[1] 吳云.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應用于小兒腦癱康復中對患兒智力、運動功能發育影響分析[J].家有孕寶,2021,3(2):74.
[2] 晉姍.小兒腦癱康復中實施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對智力及運動功能發育的影響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20,30(30):197-198.
[3] 高青鳳.家庭康復護理對小兒腦癱的康復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9,17(9):68-69.
[4] 陳小麗,蔡邢楓.基于網絡平臺的延伸護理對腦癱患兒家庭康復的影響[J].現代養生(下半月版),2020,20(9):78-80.
[5] 袁志紅.”醫院-社區-家庭”延續性護理對腦癱患兒居家康復效果的改善作用[J].中國保健營養,2020,30(4):246-247.
[6] 李翌,葛利娜.小兒腦癱康復護理中溝通技巧的應用研究[J].中國農村衛生,2020,12(9):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