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林 王秀煥



【摘 要】目的:探討超聲引導下不同入路連續神經阻滯對膝關節鏡術后鎮痛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17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18例行膝關節鏡手術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118例患者分為肌管阻滯組與大腿遠端阻滯組,兩組麻醉誘導前使用超聲引導下隱神經阻滯,肌管阻滯組將導管置入至收縮管間隙,大腿遠端阻滯組將導管置入隱神經周圍3cm,(1)對比兩組患者的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的用量;(2)對比兩組患者的阻滯成功率及輔助鎮痛情況;(3)對比兩組患者術后6h、12h、24h的靜息痛和運動痛評分;(4)對比兩組患者術后6h、12h、24h的運動能力;(5)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1)兩組的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的用量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2)兩組的阻滯成功率及輔助鎮痛情況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3)術后6h、12h、24h兩組的靜息痛、運動痛評分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4)肌管阻滯組患者的運動能力明顯較大腿遠端阻滯組高(P<0.05)。(5)術后24h,兩組均未出現周圍神經損傷、穿刺部位血腫、穿刺部位感染、局麻藥中毒等不良反應。結論:超聲引導下肌管阻滯與大腿遠端阻滯對膝關節鏡術后鎮痛效果相當,而大腿遠端阻滯對患者的運動功能影響較小。
【關鍵詞】超聲引導;肌管阻滯;大腿遠端阻滯;膝關節鏡;鎮痛效果;運動功能
膝關節鏡術后多會出現疼痛情況,以往臨床上多采用連續骨神經阻滯鎮痛及靜脈鎮痛的情況,而靜脈鎮痛療效不佳[1-2]?;颊咝g后使用連續阻滯會降低患者的下肢平衡力,從而延遲其行走時間,加大了功能訓練難度[3-4]。近年來隨著神經阻滯技術的不斷發展,超聲引導下隱神經阻滯已應用于臨床中,隱神經是股神經的分支,也是皮神經[5-6],因此我院將超聲引導下連續隱神經阻滯用于膝關節鏡術后鎮痛中,而不同入路對膝關節鏡手術者的療效不一,因此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以為膝關節鏡手術者選擇合適的超聲引導下連續神經阻滯入路提供依據。
1.1 一般病例資料
選擇我院2017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18例行膝關節鏡手術患者,排除神經系統疾病史者、精神疾病者、穿刺部位感染者、凝血功能異常者、對本研究使用麻醉藥物過敏者、酗酒史者、癲癇病史者等。118例患者中男68例,女50例,年齡54歲~69歲,平均年齡(62.23±3.12)歲,BMI22kg/m2~25kg/m2,平均BMI(24.12±1.20)kg/m2,ASA分級中1級者88例,2級者3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118例患者分為肌管阻滯組與大腿遠端阻滯組,肌管阻滯組中男35例,女24例,年齡55歲~69歲,平均年齡(62.10±3.25)歲,BMI22kg/m2~25kg/m2,平均BMI(24.09±1.21)kg/m2,ASA分級中1級者43例,2級者16例;大腿遠端阻滯組中男33例,女26例,年齡54歲~68歲,平均年齡(62.35±3.25)歲,BMI22kg/ m2~25kg/m2,平均BMI(24.32±1.25)kg/m2,ASA分級中1級者45例,2級者14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BMI、ASA分級等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所有患者知情同意,且符合醫學倫理。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BP、HR、ECG、SpO2、BIS監測,之后開放外周靜脈通路。麻醉誘導前,兩組患者靜脈給予0.8mg/kg地佐辛。
肌管阻滯組將4MHz~12MHz超聲探頭放置于患者的大腿中段前內側,將股骨與超聲探頭呈垂直,之后進行上下移動,直至顯示患者的股骨脈、縫匠肌等,若未能顯示動脈,可從腹股溝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向足端行動脈追溯,之后行平面內由外向內向進針,待針尖在縫匠肌下方,動脈外側且回抽無血時,可給患者注射局麻藥以確定針尖位置是否正確,之后給患者注入20ml 1%利多卡因+0.5%羅哌卡因,待顯示藥液沿動脈散開即可,之后將導管置于患者的肌管間隙上,連接電子自控鎮痛泵,給患者泵入0.2%羅哌卡因,設置背景劑量在5ml/h,鎖定時間為20min,單次追加量為2ml。
大腿遠端阻滯組將高頻超聲探頭置于患者的大腿遠端處,之后在距離患者髕骨上緣的2.5cm處進行進針,待顯示明顯搏動為膝降動脈,之后找到高回聲的隱神經,待回抽無血后確定針尖位置,單次給患者注入20ml1%利多卡因+0.5%羅哌卡因,置導管在隱神經3cm處,再確定導管位置,連接電子自控鎮痛泵,設置同肌管阻滯組。
兩組患者的麻醉誘導均靜脈注射0.02mg/kg~0.04mg/kg咪達唑侖,0.2μg/kg~0.4μg/kg,1.5mg/kg~2mg/kg丙泊酚、0.3mg/kg羅庫溴銨,之后行機械通氣。麻醉維持:靜脈輸注3mg/kg·h~5mg/kg·h,瑞芬太尼為0.05μg/ kg·min~0.25μg/kg·min,給患者吸入1%~2%七氟醚,維持術中BIS在40~60。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患者的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的用量;(2)對比兩組患者的阻滯成功率及輔助鎮痛情況;(3)對比兩組患者術后6h、12h、24h的靜息痛和運動痛評分;(4)使用timed-up-and-go測試兩組患者術后6h、12h、24h的運動能力[7];(5)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患者的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的用量
兩組的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的用量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患者的阻滯成功率及輔助鎮痛情況
兩組的阻滯成功率及輔助鎮痛情況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6h、12h、24h的靜息痛和運動痛評分
術后6h、12h、24h兩組的靜息痛、運動痛評分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患者術后6h、12h、24h的運動能力
肌管阻滯組患者的運動能力明顯較大腿遠端阻滯組高(P<0.05),見表3。

2.5 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
術后24h,兩組均未出現周圍神經損傷、穿刺部位血腫、穿刺部位感染、局麻藥中毒等不良反應。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膝關節炎發生率不斷增加,其常用治療方法為全膝關節置換術[8],在臨床上已得到廣泛飲用,老年膝關節患者多存在劇烈疼痛,少部分患者存在重度疼痛的情況,會影響患者術后的功能鍛煉及康復[9-10]。而術后的疼痛不僅會導致患者出現應激反應,也會延長患者的術后康復時間,加大下肢血栓發生率[11]。因此臨床上需采用合適的術后鎮痛方式進行鎮痛,以往傳統神經刺激儀不能定位隱神經,多是因本身較為細小,且其為純感覺的一種神經,而隨著臨床上可視化技術的發展,超聲技術已逐漸用于外周神經阻滯中[12],因此我院將超聲引導下大腿遠端阻滯用于膝關節鏡術后鎮痛中,療效顯著。
本文結果表明,兩組的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的用量對比無統計學意義,兩組的阻滯成功率及輔助鎮痛情況對比無統計學意義,術后6h、12h、24h兩組的靜息痛、運動痛評分對比無統計學意義,肌管阻滯組患者的運動能力明顯較大腿遠端阻滯組高,表明與超聲引導下肌管阻滯相比,大腿遠端阻滯對膝關節鏡術后鎮痛效果相當,而對患者的運動功能影響較小,主要是由于肌管阻滯隱神經中含有多種神經結構,其中隱神經與股內側神經為兩支重要神經,因此臨床上進行收肌管阻滯時,不僅會對股內側肌支產生阻滯作用,也會對隱神經產生阻滯作用,從而影響患者的運動功能,而大腿遠端1/3處的單純隱神經組織,則對患者的運動功能影響較小,且可產生與收肌管阻滯產生相當的鎮痛效果[13-14]。
術后24h,兩組均未出現周圍神經損傷、穿刺部位血腫、穿刺部位感染、局麻藥中毒等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超聲引導下肌管阻滯與大腿遠端阻滯對膝關節鏡術后鎮痛效果相當,而大腿遠端阻滯對患者的運動功能影響較小。
參考文獻
[1] 車銀鋒.肩關節鏡術后鎮痛中采用超聲引導下選擇性頸神經根阻滯對提高VAS評分及MS運動評分的效果分析[J].臨床研究,2020,28(8):75-76.
[2] 黃永華,黃志偉,梁國森.超聲引導下肢神經阻滯在膝關節鏡手術的麻醉及術后鎮痛方面的效果[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0,4(19):105-107.
[3] 周英勇,劉松華.超聲引導下股神經結合側入路腘窩坐骨神經阻滯在膝關節鏡手術中的麻醉價值[J].世界臨床醫學,2019,13(2):1.
[4] 游弋.超聲引導下股神經聯合側入路腘窩坐骨神經阻滯用于膝關節鏡手術的麻醉效果[J].中國社區醫師,2020,36(3):95-96.
[5] 王麗,趙石磊,西志夢,等.超聲引導下不同入路連續隱神經阻滯在膝關節鏡術后鎮痛效果中的比較[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9,35(3):275-278.
[6] 祝義軍,殷勇,賀廣寶.超聲引導下不同置管長度連續股神經阻滯對老年患者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的鎮痛效果[J].海南醫學,2019,30(4):80-84.
[7] 劉宇權,曾志文,廖億粦,等.超聲引導不同入路的臂叢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在肩關節鏡手術的效果應用分析[J].數理醫藥學雜志,2020,33(6):800-802.
[8] 王舒.探討超聲引導下股神經聯合側入路腘窩坐骨神經阻滯用于膝關節鏡手術的麻醉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18):84.
[9] 彭旭導,王美容,陳太新,等.超聲引導下收肌管復合四種不同入路坐骨神經阻滯在全膝關節置換術術后鎮痛中的比較[J].實用醫學雜志,2020,36(16):2279-2284.
[10] 葉久敏、卿忠、楊光、等.超聲引導下腘動脈與膝關節后囊間隙不同入路阻滯對全膝關節置換患者圍術期鎮痛效果觀察[J].陜西醫學雜志,2020,49(11):42-45,59.
[11] 劉明.超聲引導下收肌管阻滯與股神經阻滯用于膝關節鏡半月板損傷術后鎮痛效果的比較[J].中國現代醫生,2020,58(1):131-133.
[12] 祝義軍,殷勇,冉國,等.超聲引導下不同置管長度連續股神經阻滯對老年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鎮痛效果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9,23(6):122-125.
[13] 虞斌.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對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鎮痛效果分析[J].中國燒傷創瘍雜志,2019,31(2):57-61.
[14] 佟保鋒,楊愷.超聲與神經刺激儀引導下連續股神經阻滯在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鎮痛效果比較[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 2020,26(6):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