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爽
【摘 要】目的:肌間溝聯合腋路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在上肢手術中的臨床應用效果分析。方法:將我院2020年1月至12月期間的160例上肢骨折患者分為對照組(80例)與觀察組(8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肌間溝或腋路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觀察組患者實施肌間溝聯合腋路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比較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手術時間、OAA/S評分、蘇醒時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麻醉藥物使用劑量、麻醉阻滯完善時間、麻醉起效時間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OAA/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蘇醒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0%,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5.0%,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同時,觀察組麻醉藥物使用劑量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麻醉阻滯完善時間、麻醉起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結論:肌間溝聯合腋路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在上肢手術中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效果。
【關鍵詞】肌間溝;腋路;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上肢手術;臨床應用效果
上肢骨折是所有骨科疾病中非常常見的類型,患者大部分為老年群體,對于老年上肢骨折的治療,臨床上主要采用外科手術,一般均可獲得顯著的效果,而由于手術應激較大,而患者的年齡也比較高,因此對手術的耐受性比較差,這就對手術麻醉具有更高的要求,如何選擇有效的麻醉方案直接影響著手術效果[1]。本研究以我院2020年1月至12月期間的160例上肢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肌間溝聯合腋路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在上肢手術中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20年1月至12月期間的160例上肢骨折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患者均經核磁共振或CT檢查證實為單側上肢骨折;(2)患者均經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為Ⅰ級~Ⅱ級[2];(3)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了本次研究,入選患者(或監護人)均了解本研究內容且自愿參與,并簽訂知情協議。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及心、腎、肝、肺等重要臟器疾病;(2)惡性腫瘤者;(3)半年內存在骨折病史者;(4)對本次麻醉藥物過敏者;(5)合并有精神疾病史或存在認知、溝通障礙者。根據入院先后順序,將本次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80例)與觀察組(80例)。對照組,男46例,女34例,年齡21歲~77歲,平均年齡(48.63±3.85)歲,其中肱骨干骨折14例,橈骨骨折16例,手部創傷15例,上肢多部位手術13例,肘關節手術22例;觀察組,男48例,女32例,年齡22歲~78歲,平均年齡(47.98±3.73)歲,其中肱骨干骨折16例,橈骨骨折17例,手部創傷16例,上肢多部位手術14例,肘關節手術17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比、病情類型等基線特征近似(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肌間溝或腋路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觀察組患者實施肌間溝聯合腋路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兩組患者手術前八小時開始禁食、術前4 h開始禁飲,在患者進入手術室之后立即為其開通靜脈通路,并給予吸氧等常規處理,監測和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征,對照組患者采用肌間溝或腋路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腋路臂叢神經阻滯方法為:麻醉體位選擇仰臥位,患者保持頭偏對側,麻醉側上肢保持垂直外展狀態,呈行軍禮狀,穿刺點選擇在腋窩選取腋動脈搏動最高點,常規消毒后與腋動脈呈10°~20°方向緩慢進針,當穿刺針出現異感或者穿刺針隨動脈搏動而擺動的時候查看回抽是否有血,沒有血液的時候可開始注射麻醉藥物,本次使用的麻醉藥物為濃度為2%利多卡因和羅派卡因1:1混合,劑量10ml;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措施為:麻醉體位選擇仰臥位,保持頭偏對側的姿勢,保持手臂與身旁緊貼,使鎖骨頭得以充分暴露出來,用手觸摸肩胛舌骨肌、前斜角肌間溝所形成的倒三角,穿刺點選在鎖骨下動脈搏動處,常規消毒后沿著垂直方向進針,當穿刺針出現異感或者穿刺針隨動脈搏動而擺動的時候查看回抽是否有血,沒有血液的時候可開始注射麻醉藥物,麻醉藥物為濃度為本次使用的麻醉藥物為濃度為2%利多卡因和羅派卡因1:1混合,劑量20ml;觀察組實施肌間溝聯合腋路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具體操作為先實施肌間溝阻滯,麻醉藥物為濃度為本次使用的麻醉藥物為濃度為2%利多卡因和羅派卡因1∶1混合,劑量15ml,觀察5min后若患者沒有出現異常則實施腋路阻滯,注入局部麻醉藥(藥物劑量相同)。
1.3 觀察指標以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手術時間、OAA/S評分、蘇醒時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麻醉藥物使用劑量、麻醉阻滯完善時間、麻醉起效時間情況[3]。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OAA/S評分、蘇醒時間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OAA/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蘇醒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0%,對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5.0%,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