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美娥
摘? 要:“習得”與“學習”是兩種掌握一門語言的不同方法。相比“學習”,“習得”而來的語言,學習者更容易掌握且不易遺忘。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若能利用好“習得”漢語的有利因素,則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英語。
關鍵詞:習得;學習;英語
當一個新生嬰兒呱呱墜地開始,他每天都能接收到周圍環境給他輸入的語言信號,一種新的語言體系也伴隨著他的成長。慢慢地,我們會驚奇地發現,他將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過程中學會了這門語言。對于語言的學習,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掌握過程是不同的,我們可以把它們稱之為“語言的習得”和“語言的學習”。兩者之間的區別是:前者是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場景,語言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掌握的;后者則是通過語言課堂的,有意識的系統教學而掌握的。實際上,我們知道兩者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例如:在學習母語漢語的時候,我們都是通過日常的習得和課堂的學習兩種渠道來學習漢語的。但我們會發現一有趣的現象:相比學習而來的語言,通過習得而來的語言更讓人深刻理解。拿漢語和英語做個比較,我們會發現:我們普遍拾獲漢語的能力要比英語強得多,因為我們身在中國,日常使用的都是漢語,所以我們會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 “習得”漢語。毫無疑問,如能了解“習得”漢語的方法,并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利用這些有利因素,即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英語。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能使我們如此快速和成功地掌握漢語呢?
一、有相應的氛圍和習得的環境
學生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和成功地掌握漢語,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有相應的氛圍和習得的環境。在學校課堂上,教師采用漢語授課,我們利用漢語學習不同的知識。學生對知識體系的學習都來源于漢語的解釋。最有優勢的是我們生活在漢語的國家里。在日常生活中到處都需要使用漢語,我們可以隨時隨地使用漢語與人進行交流,其次,我們有更多漢語的聽說平臺,保證了每天都有充足的漢語輸入的量。
二、習得更關注內容而非分析語言結構
當一個嬰兒丫丫學語的時候,父母為了讓孩子更容易了解周圍的事物,學會與別人交流,家長會用孩子的方法與孩子交流。有時,為了讓孩子理解一個簡單的句子,他們會不停地重復或使用肢體語言來表達。所有這些都以日常生活為基礎,“語言的習得”更關注的是內容,而不語言的結構或語法。
實際上,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語言教師。他們能直接讓孩子掌握漢語。因此,父母在孩子習得漢語的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父母與教師完全不同,因為他們不需要遵循教學大綱,解釋語言要點,檢查孩子的理解或糾正他們的語法錯誤,他們只注重意義,而不是形式。另一方面,為了讓孩子掌握漢語,他們的對話會使用一些外在的事物進行解釋。有時,他們用簡單的句子,重復多次,甚至使用兒童的語言方法,兒童會模仿他們,而這一切都發生在日常生活中。
相比之下,老師對學生進行集中教學。他們關注的是語言的結構,語法,詞性等,而不是內容。因此,他們更注重錯誤,解釋語言點,并檢查學生是否理解。但大多數時候,語言點是孤立的,所以學生很難快速且成功地掌握一門額外的語言。
倘若能讓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利用“習得”的因素來教授學生,是否能讓學生更容易學習英語呢?答案是肯定有利的。那我們應該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創造氛圍,盡量模仿英語環境
相比在國內的學生,我們會發現留學在英語國家的學生似乎更容易掌握英語。其主要原因是英語語言的環境占據了絕對優勢。他們在英語的環境氛圍里,起居飲食都離不開英語,“學習英語”變成了“習得英語”,每天的英語輸入量充足。但在城郊小學,學生接觸和學習英語的機會可能僅限于四十分鐘的課堂。教師可能是為數不多的能跟他們用英語交流的對象。所以要充分利用教師這一資源,教師可以盡量創造全英的教學環境,讓學生聽足四十分鐘的英語。有足夠的正確的語言輸入才能確保有正確的輸出。此次,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融入到生活當中去。例如:在路上遇見朋友或老師可以主動用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問好;用英語的思維來處理各種日常生活場景中出現的簡單的問題,如May I come in?等。
(二)找到著重點,注重內容的理解
回想習得漢語的過程,我們會發現即使是一個沒有接受過系統漢語教學的人,他們都可以用漢語正確流暢地表達自身的需求,可以正常與別人交流。但在英語的教學上,我們似乎更偏向于教授語法結構和解釋語言要點。我們都忽略了一點,學習語言的最大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與別人交流。如能用最簡單的方式讓別人理解你所表達的內容,這就達到了交流的目的。如:表示兩臺車子相撞了。教師可能在糾結怎么樣排列主謂賓,學生是否能明白這個句子的結構。但其實我們可以用簡單的Two cars, bomb!外加個手勢,學生就可以理解得很不錯了。所以教師可以嘗試用更多簡單的方式來表達,著重讓學生理解你所表達的內容,甚至可以使用肢體語言,外界事物來幫助學生了解我們想要表達的內容。在多次不厭其煩的重復中學習,學生便對相對應的語法結構和語言要點有了概念,教師再加以點撥,從而“習得”這些概念,才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當然,“習得”和“學習”兩者是相互交融的,他們之間并沒有明顯的界限之分。在教授英語的道路上,倘若教師能學習和借鑒學習漢語的方法,利用這些有利的因素進行教學,相信會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Johnson,k.,2003.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