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云
摘? 要:電子產品不離手,是線上學習的后遺癥。學生如過度使用電子產品,極有可能沉迷網絡,對身心造成不良影響。作為班主任的我,意識到這是生命教育的契機,于是在班級進行了一系列的干預活動,本文將從“網游弊端,深刻認識”“三招九式,助我約束”“家校配合,化為行動”“假期規劃,持續跟蹤”進行闡述。
關鍵詞:電子產品;生命教育;學生;合理使用
疫情間,線上學習成為學生學習的基本模式。導致使用電子產品的學生數量大幅度增加,也使學生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長增加。不少學生除了上課外仍在使用電子產品,甚至逃課玩網絡游戲、看網絡小說,更有甚者網絡成癮。有班級學生逐漸出現上課遲到、早退、缺席和作業質量下降等問題。作為班主任的我,還常接到一些父母給我電話稱,因為電子產品,家庭發生多次爭吵導致親子關系正在惡化。
電子產品,功能強大,能玩游戲、聊天、聽歌、看小說……小學生由于好奇且自制力差,極易上癮。一旦沉迷網絡游戲,不但損害身體健康,學習成績下降,更會誤入歧途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沉迷其中等同于自毀生命,其危害不亞于毒品成癮。生命教育,任重而道遠。“千里之行,毀于蟻穴”,最好的預防就是最初的止步。
復課后,我針對此問題做了一系列的教育和引導,在此分享自己的做法。
一、網游弊端,深刻認識
很多家庭認為已經告知孩子網絡的弊端,比如“損害視力”“玩了這么久,耽誤寫作業”等,但為什么孩子并不放在心上,照玩不誤呢?我認為原因有兩個。原因一,父母在告訴孩子網絡弊端時,通常在為了催孩子放下手機時說的,這時父母的語氣往往是生氣、抱怨、數落,而不是心平氣和的“教”,孩子的耳朵自然屏蔽這信息。原因二,父母對網絡弊端的認識不夠深刻,往往僅圍繞“近視”或“作業”,沒切中要害,這讓孩子不以為然。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如果孩子能甄別網游弊端,孩子才能有來自自我的內驅力去拒絕它。于是,我決定首先從認識網絡的弊端開始,利用一整節班隊會開展“網游那些事兒(一)”。
首先,我拋出:“周老師最近在準備網游弊端的資料,我在百度搜索欄里才打入“網游”兩個字,下面就彈出很多小標題,想看看是什么嗎?”學生們紛紛感到好奇,于是我現場操作,“網游猝死”“網游騙錢”……就彈出字幕,以此切入主題。我分享了一個實驗:一位科學家用了將近十年的時間對玩手機和不玩手機的兩類孩子的跟蹤調查,科學家總結出長期大量玩電子產品會造成人的記憶力衰退、睡眠紊亂等健康問題,由此打開了網游弊端的第一個大門。接著給學生出示幾則新聞,學生們震驚之余紛紛得出:“網友不可信”、“網游會誘導消費”、“網游沉迷如毒品、如賭博”和“網游上癮有可能讓人猝死”等。最后,班級分享交流。真理越辯越明,“網游”的弊端被解剖得明明白白,有孩子當場就大呼:“我再也不玩游戲了!”
在這次活動中,我較少用說教而是大量使用科學數據、時事新聞、真實案例,這些客觀的材料給孩子帶來很大的沖擊感,讓孩子的感受和思考更深刻。生命教育,從深刻的認識開始。
二、三招九式,助我約束
在學生對網游弊端有了深入認識的基礎上,對學生提要求,他們的抵觸情緒和不理解就會少了很多。于是,我根據眼科專家的建議,提出要求:一個星期內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長不能超過25分鐘。這25分鐘猶如25塊錢,可以一次性花完,也可分開使用,但總時長不能變。
為了更好地達到要求,除了需要一段過渡期,學生還需要工具。于是我開展了“網游的那些事兒(二)”,側重交流自我約束的三招九式。
我提前向心理老師了解了一些使用于現年齡階段孩子的做法。在課堂討論中不時加以引導。不過,其實學生們能想到的方式方法很多。最后得出:被迫壓制法,請父母設置密碼或監督;請求獎勵法;替換法,當想玩游戲時就去做另一個事情替代;“自殘”法,跑步等;提前安排法,做好規劃,不給玩游戲留有機會。課后,為激勵學生使用和檢查活動效果,我時常在班級問:“你用了哪個方法?你覺得哪個方法好用?”
老師在提出要求時,還要給學生一些幫扶,多一些理解和幫助,學生不會讓我們失望。生命教育,需要幫扶。
三、家校配合,化為行動
經過一段適應期,就要進入適當強制期,幫助孩子鞏固行為,化為行動。
我將制定好的《電子產品使用協議》發放到每個家長手中。由于家長對前期活動的了解,他們對收到的協議就不會感到突兀和陌生。我請家長每天將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開始時間、結束時間和時長記錄下來,一個星期后回收協議。我再根據協議了解學生一個星期的使用情況,并對使用情況良好的學生進行表揚,對使用時長較長的學生進行談話、跟蹤。
預防學生沉迷網游,學校、家庭應當給予足夠的重視,家長、學校應聯手形成教育合力,開展集體“大營救”,要齊抓共管,綜合治理,努力形成良性互動的教育合力。生命教育,離不開校與家。
四、假期規劃,持續跟蹤
暑假即將到來,為保障能繼續合理使用電子產品,學生需要和家人規劃與商量。于是我讓學生在規劃暑假生活的家庭會議上還要討論電子產品的使用,并將討論結果形成文字,粘貼在自己房間顯眼處,方便對照。
一個好習慣的養成需要21天,一個好習慣的穩定需要三個月。電子產品的合理使用仍需繼續。老師不再發揮監督和提要求的角色,更多扮演的是引導者,引導學生依然堅持,引導家長依然跟蹤。生命教育,需要持續。
電子產品不分好壞,關鍵在怎么使用。引導學生合理使用電子產品,需要從客觀而深刻的認識開始;給予方法自助;家校合作,適度強制;持續跟蹤,穩定習慣。有學校老師的引領、家長的配合,學生定能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譚成英.淺談如何有效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游[G459].教師,2019,(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