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永蘭
摘要:在平臺經濟不斷發展下不同于傳統行業就業的勞動群體,他們的各種基本保障的缺失,給社會保障法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平臺經濟的靈活就業者的社會保障問題目前很難得到保障,其保障法還沒有出臺之前靈活就業者的權益很難得到保障那也是情理之中,無法可依。雖然目前在我國還沒有成文的定義,作為世界人口大國的中國,靈活用工還處在試用階段,我國“靈活用工”雇傭方增長較快,成長態勢非常好,在2017-2020年短短3年期間平均增長率超過26%以上,態勢上升非常明顯。放眼未來,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運用與發展,平臺經濟已成為當今社會解決大眾就業的一大亮點,平臺經濟的靈活就業人員已成為常態,今后在靈活就業者不斷增加的同時應把他們納入勞動和社會保障法。
關鍵詞:平臺經濟;靈活就業;權益保障;勞動和社會保障法
在國務院李克強總理的大力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來,再加互聯網行業快速發展,移動互聯網被消費者大量運用,各種移動支付使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平臺經濟成為新的分享經濟已融入各個行業,在日漸成熟的平臺經濟也如火如荼,平臺下靈活就業者也在與日俱增,慢慢地成為我國新型勞動力的就業主體。平臺經濟的就業者跟傳統的就業者是有所不同,在政府提倡靈活就業的同時伴隨著一系列問題有待解決,靈活就業者和跟傳統的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相比相差很大,不算正規用工,因為目前平臺經濟靈活就業者的勞動保障法方面還存在很多爭議,其勞動和社會保障法還在探索之中。根據目前狀況,平臺經濟的靈活就業者在社會上存在很多糾紛,因為沒有相應的勞動法來為他們保駕護航。本文通過平臺經濟的靈活就業者權益保障分析,推進平臺經濟的靈活就業者的勞動和社會保障立法觀點建議,為讓平臺經濟的靈活就業者的權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一、平臺經濟概述
平臺經濟就是指通過平臺交易產生的經濟效益的模式。何為互聯網平臺?互聯網平臺就是指通過互聯網連接供需方交互場所(包括真實、虛擬)。如天貓、淘寶、拼多多、滴滴等電商平臺交易的商業模式,是平臺經濟的一種。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平臺經濟將融入我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出行、教育、醫療、衛生、金融、社交等都將成為主流。
二、平臺經濟靈活就業者的定義
平臺經濟靈活就業者就是相對傳統企業而言的,即就業者通過平臺靈活用工在非全日制時間內以勞務派遣的雇傭或合作關系的就業人員。其中包括自營就業、非全日制就業、臨時就業、兼職就業等多種形式。
三、平臺經濟靈活就業者的權益保障的意義
伴隨互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習慣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平臺經濟的出現加劇了靈活用工的規模,已被社會廣泛關注,平臺經濟靈活用工在我國相對傳統經濟中將大量呈現,靈活就業今后將成為常態,也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不可缺的新型勞動者,其權益保障應得到相應的社會和政府的關注和高度重視。到目前為止我國的靈活就業人員已達到2.5億左右,一部分是因為年齡問題而選擇靈活就業、一部分是喜歡互聯網而主動選擇靈活就業、一部分是因為能力問題而被動選擇靈活就業等等。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從事自由的個體職業,靈活就業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去干自己喜歡的事業,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主動調整,同時通過靈活就業來發揮個人的職業技能和體現自身價值,靈活就業的優勢也越來越凸顯。
四、平臺經濟靈活就業者的現狀
1.就業方式
靈活就業就是用工靈活自由就業方式,具有平臺化和去雇主化的就業方式,相對傳統企業而言它不具有認定為雇傭關系。例如:平臺企業與網約工約定為合作關系,所謂合作關系可視為不確定性的雇傭關系,在實際工作中平臺企業服務外包的過程中具有客觀的體現某種勞動雇傭關系因素在里面,在國家沒有出臺靈活用工勞動法之前也只能按照非雇傭關系來認定。
2.經濟收益
通過在廣東省廣州市、佛山市、中山市等區域市場調研和調查問卷得出其基本數據:1)通過在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的“滴滴司機”市場調研中DD司機告訴我們,他們在一個月除去加油費、保養費、保險費等各種開銷之后,他們每個月的月收入大約在8000~9000元RMB左右;2)通過佛山市調查問卷而得出美團快遞員的收入大約在7000~8000元RMB左右;3)通過中山市調查問卷而得出各快遞哥的月收入大約在6000~8000元RMB左右。
3.其穩定性
靈活就業正因為靈活,所以穩定性欠佳。自從國家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之后增強了微觀經濟的活力,其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的不斷發展以及大數據的運用,催生了平臺經濟的飛速發展,平臺經濟靈活就業人員在我國已達到2億多人,平臺企業通過網約勞動人員去執行完成它們指定的任務,參勞者既無穩定收益,也沒有固定工作場地,其收益和工作機會跟消費者的評價息息相關,很多不確定因素導致其穩定性和風險管控的不定性。
4.監管力度
平臺經濟的快速發展,靈活就業已成為常態,數字經濟平臺在新技術的催生下顛覆了傳統的就業方式,遠程辦公、居家接單的工作即快捷又方便,成本也大大降低,但是,正因靈活,所以難管,人力資源數字化同時暴露其監管力度欠佳。
5.人力資源管理數字化轉型節點
在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劉昕看來,人力資源管理數字化轉型,包括信息數字化、業務信息化、數字化轉型三個階段。“人力資源管理的數字化轉型是要在人力資源管理的方式上發生思維性的變化。”他認為,當前人力資源管理還未真正介入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層面,要將人力資源管理推向一個新高度,不僅要運用現有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促使人力資源管理的內在轉型,抓住人力資源管理數字化轉型的實質,避免形式上所謂的數字化轉型。
6.就業保障
(1)勞動者的經濟收入不穩定性和工作保障性較差:在平臺企業把任務分配給網約者去完成后,其勞動報酬和勞動機會可能因為幾點評價和投訴而受到嚴重的影響,雖然平臺經濟的靈活用工便利了人們的生活和促進了廣大的就業機會,但其不確定的市場風險千變萬化,他們的收入惡化工作難以得到保障。
(2)勞動者人生安全難以得到保障:網約者為了搶單或加班的疲勞,甚至為了節省時間而闖紅燈的現象時有發生,交通事故導致傷亡率不斷攀升,平臺企業和社會保險對其也基本上無法給予他們保障,即他們的人生安全難以得到保障。
(3)勞動者的養老保險難以得到保障:在平臺經濟的“互聯網+”新模式下,新經濟、新模式、新業態的出現顛覆傳統的新思維,靈活就業人員規模越來越大,據權威統計,其參保人數不到十分之一,在現實生活中他們的社會養老保險又如何呢?參保率非常低,主要表現在層次低,生活壓力大、參保意識差、身份缺位、弱勢地位等導致養老保險難以得到保障。
7.用工難點
靈活用工難點主要表現一下幾個方面:其一管理難,靈活就業規模已達到2.6億之眾,經濟交易總量已達13億左右,因為太碎片化、人員流動性大、工作的不定性大導致管理難度大;其二用工難,大量勞動力有時找不到工作而發愁,平臺企業時有用工荒,找臨工便成了平臺企業的頭號疑難雜癥;其三財稅難,靈活用工面臨個稅、社保等諸多財稅合規問題;其四社保難,靈活就業者對其社會保障難,勞動關系、風險權益等存在疑慮很難處理。
五、平臺經濟靈活就業者的權益保障措施
1.政府相關部積極主動對平臺經濟企業進行關注、倡導與幫助
靈活就業在發展過程中如果沒有政府在背后的大力支持就很難為序,自從新冠以來,靈活就業用工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在數字經濟的催生下平臺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靈活就業機制還有很多空白點,只有在政企聯動才有機會彌補其空白點。今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布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公布了未來五年的工作規劃,將“發展靈活就業”放入重點,明確提出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
2.行業協會在政府的支持下對平臺經濟靈活用工者進行引導和培訓工作
行業協會在政府的支持下對平臺經濟的靈活用工者進行引導和培訓注意以下幾點:其一、服務意識的提升,政府倡導、協會引導、企業主導將靈活就業人員的權益保障問題納入工會視野,為國家立法和維權監督做出貢獻;其二、有針對性的解決平臺經濟靈活就業者存在的問題,可以通過第三方來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其三、行業協會在政府的支持下通過互聯網技術創新來監督、咨詢、管理、培訓等,同時對靈活就業者的法律咨詢和援助提供免費服務。
3.完善出臺現有的勞動和社會保障措施
(1)基本勞動條件的保護
平臺經濟靈活就業者改變了傳統正規就業者“旱澇保收”,規范平臺經濟靈活就業者的基本勞動條件保護:一是以達到一定基數收入為指導的基本勞動條件的給予保護,鼓勵多勞多得;二是以職業安全衛生為中心的基本勞動條件的給予保護,平臺經濟靈活就業者的職業安全衛生狀況應通過制定行業勞動保護標準,企業根據他們的收益扣除少部分收益和政府補貼來購買意外保險來作為試點;三是通過技能培訓來提高他們的收益,確保最低的經濟收入,應該推動行業集體性探討與協定,出臺行業完成多少工時,確保最低工資標準,保障平臺經濟靈活就業者最低生活標準;四是加強職業安全教育等一系列舉措來改變靈活就業環境。
(2)社會保險的保障
a.《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給靈活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障提供條件,為他們提供便利通道;
b.解決平臺經濟靈活就業者的參保問題,首先要在將靈活就業者全部納入社保范圍,清除各種障礙,促進靈活就業者人人自動參保;
c.通過平臺企業在返利的同時扣出少量返利參保;
d.通過網上簡化流程,借助互聯網傻瓜式提交方式提高平臺經濟靈活就業者的參保率;
e.社保的繳費方式,可根據工作時長、報酬額、工作量等在任何平臺繳納最低的社保。
(3)工傷保險的保護
制定平臺經濟靈活就業者的工傷保險制度,在繳費這一問題上可根據“平臺繳費+政府補貼+返利扣繳”的3模式。平臺企業可認定為靈活就業者的實際用人單位,平臺企業的收益本來就源于靈活就業者,誰收益誰負責。而政府對靈活就業者工傷保險經費的補貼,促進平臺經濟的發展也就是利于更好地保障靈活就業者的權益。
(4)發動工會、行業協會積極主動發揮職能與服務
a.工會職能與服務,主動為靈活就業者的權益保障納入服務范圍,為今后立法和維權做好前期鋪墊工作;
b.通過行業協會組織靈活就業者入會,通過大數據統計靈活就業者的數量、統計他們的訴求、了解深究其存在的問題,借助行業協會力量維護其相關的合法權益;
c.工會通過互聯網技術把碎片化的靈活就業者集中起來,統一管理,提供一系列服務(如咨詢服務、法律援助、專業指導、培訓繼教等)。
(5)落實修改勞動和社會保障的基本法,在勞動法上確保平臺經濟靈活就業者的合法權益如下:
a.險種選擇。基于現實急迫性和可行性考慮將網約勞動者作為靈活就業人員納入社會保險覆蓋范圍,應先實行工傷保險,而后逐推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
b.制度定位。依現行社會保險體系,靈活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應歸入職工基本養老、醫療保險。從保障能力和可持續性考慮,應歸入職工工傷保險。
c.強制措施、激勵自交。
d.制定勞動基準法:有關勞動基準的規定分散存在于相關法律、法規、規章中,缺乏統一立法導致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在制定勞動基準法時應將平臺經濟靈活就業者納入保護范圍。在制定勞動基準法時將弱勢的靈活就業者納入其中,又要兼顧勞動基準的底線屬性和靈活就業市場能夠達到一定水平。
e.修改勞動合同法:一般認為,勞動合同法主要規范傳統勞動關系,無法適應勞動力市場靈活性和靈活就業的新要求,修改勞動合同法也是對靈活就業者的必然回應。首先,現行勞動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和理念是對勞動者實行傾斜保護,必須堅持這一立場不改變,同時兼顧企業的合理訴求。勞動法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護勞資關系中處于弱勢地位的工人的權利”。把實現勞動關系的多元化定義、勞動合同的廣泛覆蓋當作勞動合同法修改的重要任務,并加大對平臺經濟靈活就業者的勞動保護及社會保險問題的關注。
六、結語
平臺企業為靈活就業者提供保護實際上是企業的一種長期投資行為,培育靈活就業者對平臺企業的忠誠感和歸宿感,促進社會和諧和平臺企業的長遠發展。就業者的風險不確定性豈能妨礙大家思考未來確定性的事業。在平臺經濟的靈活就業者的勞動和社保法不確定性的情況之下我們更應具有清晰的堅定的視野,將平臺經濟的就業者納入勞動保障法范圍,為平臺企業長期發展而著眼未來,夯實靈活就業者的勞動和社會保障權益。
參考文獻:
[1]王文珍,李文靜.平臺經濟發展對我國勞動關系的影響[J].中國勞動,2017(1).
[2]謝增毅.互聯網平臺用工勞動關系認定[J].中外法學,2018(6).
[3]王天玉.法律如何保護網約工的權益[N].經濟參考報,2019-05-22(8).
[4]肖竹.網約車勞動關系認定:基于不同用工模式的調研[J].財經法學,2018(2).
[5]金超.勞動關系視角下的網約用工糾紛研究[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8(2).
[6]王全興,王茜.我國“網約工”的勞動關系認定及權益保護[J].法學,2018(4).
[7]涂永前.應對靈活用工的勞動法制度重構[J].中國法學,2018(5).
[8]劉瑛.關于“網約工”勞動權益保障的思考[J].工會理論研究(上海工會管理職業學院學報),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