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麗
摘要:中職農業院校是當前“三農”的人才重要戰場,根據科學的蓬勃發展,各門專業相互之間的科技互相滲透性日益緊密,為滿足我國農業新科技的創新替代和中國種養行業的提升需要,中職農村院校深入產教融入,進行多學科專業內部交錯培育人才,強力地推動了“三農”培養模式的重大變革。本文將對中職立體化構建“三農”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和實施,進行更細致的探討研究。
關鍵詞:中職;“三農”人才;探索與實踐
引言:中職農業教育以服務“三農”為宗旨,承載著農村技術人才、農村科技進步的責任。受到當前學校培養模式、企業與教育辦學合作深度不足等各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使得農村新型職業教育育人體制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并不相匹配。而培育高層次技能型人才培養,是與農村新型職業教育銜接產業鏈發展的必要路徑,是促進農村職業院校健康良性可持續發展與特色辦學的重要路徑和有效措施。
一、培養“三農”人才的必要性
黨的十九大匯報強調:“農業鄉村農民社會問題是關乎國計人民的本質社會問題,應當一直把處理好‘三農’社會問題列為全黨工作重心?!薄叭r”的蓬勃發展,離不開隊伍建設工作。涉農院校身為培育“三農”行業應用領域英才的工作重點單元,要進一步提高政治學站位,深刻認清培育大學生“三農”意志的必要性,把強力培育青年學子“三農”意志當作完成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培養造就一批批懂農耕、愛鄉村、愛農家的“三農”行業應用領域人才培養,以助力推動鄉村復興規劃的實現。
二、當前“三農”的現狀問題
1.減負和政府直接補貼對農民收入的增長貢獻非常有限
農民稅收的減少抵不上農民生產成本的提高。國家給種糧農戶進行了補助,但得到的效果甚小,于是,打工的農戶也不會因此而回來種田,種地的農戶也不會因此而多種地,而且糧田數量仍在減少。
2.農村剩余勞動力依舊存在很多問題
盡管說城市剩余勞動力轉移能夠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問題,可是,城市剩余勞動力轉移卻面臨著如下問題:①由于農村勞動者的整體素質較差,造成了農民工工資水平普遍不高,甚至更有拖欠農民工薪水問題,從而帶來的社會問題也不容忽視:②城市剩余勞動力轉移并不能帶來農業本身的發展,耕地面積持續下降,糧食作物不斷減產,傳統農村逐漸荒廢,大量農田資源浪費;③雖然農業人口基數過大,但城市的容量畢竟有限。
3.迫切需要“三農人才”
從當前的國情和發展的現實考慮,在發展城市化工程的同時也需要大力發展新型現代化農業建設。而要讓城市化工程和新型農產品工程建設更加符合本土實情,就一定離不開深人農耕的人才培養方法:要促使農戶生產力提高,實現農村金融的合理利用,農村現代化建設早日完成,農產品經濟迅速發展,對農產品企業的吸引實力,“三農”人才培養是至關重要。此處所說的“三農”人才培養,是指既深諳“三農”知識,又懂得農產品經營、商貿、科技、金融、管理等的人員。
三、“三農”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教育內容缺失三農性
陶行知先生曾認為:我國的農村教師走錯了路子:他教人脫離農村往城里走,他教人做飯不種稻,穿衣服不種棉,做房屋不造林。他教人愛慕浮華,瞧不上務農,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還教了村民的兒子成為書呆子。一個世紀后的我國鄉村,特別是貧困地區鄉村教育繼續將應試升學當作人才培養的全部目標。而當前,由于當前課程的單純應試性、城市性、離農性,嚴重阻礙了農業人才的發展。
2.對農業的認知偏差
農業院校所培育的技術人才往往“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狀況,一是傳統觀念上的因素,提到農林類專業,很多人依然會把它與農林業低等產品相緊密聯系;二是制度上的現實問題,和大中城市高新開發區靈活多樣的優惠政策比較,“下鄉”農業生產技術人員的工資極低,在基層一線崗位顯然缺少高效的激勵作用;三是農業院校畢業生雖然喜歡在基層工作,但鄉村可以提供給他們發展技術能力的機會卻不多;四是由于農民經濟的落后,鄉村經濟困難問題無法緩解。
3.職業教育相當薄弱
目前,由于全國大多數中職院校的農業教育發展基礎設施較為脆弱,對職工教育的培養投入不夠,學校辦學條件不足,師資基礎建設落后,教師培養教學內容沒有針對性、實效性、技能性,辦學體制和培養規格、教育結構、教學質量都沒有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學校招生總量銳減,部分農口學科停辦,多數學科規模收縮。原因大致有:投入不夠、學生認識不準確、師資不能保證教學質量。
四、中職構建“三農”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途徑
1.實現理論學習與崗位認識相對接
通過引導學生在校內外實習課題項目基地開展學習參觀,通過見習活動了解職務崗位工作內容,使學員完善對職務崗位工作的認知。結合農村生產季節,實行工學交替,組織課堂教學,在學校實習生產基地開展教學實訓,使課堂教學貼緊工業生產實踐貼近日常工作情景,以實際工作學習任務為主要中心,實行“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式,在實際操作訓練中使學員掌握知識、辦法、技能,達到“學以致用、用以致學”,鍛煉了學員的個人專業技能。達到了理論知識學習和企業崗位實際工作理解相對接。
2.實現教學內容與工作過程對接
涉農專業的發展存在著鮮明的季節性特點,其發展階段也存在著交替特性。針對這一特性,可在這一階段中實行理論教育和實踐的交替開展。在學校實習基地開展生產性實習,同時輔以相應的專業技能與基礎知識課程,培訓學員的崗位專業技能;然后經過在公司開展學生實習,培訓學員的職業操作技能;最后再經過在公司開展綜合性實習,培訓學員的綜合競爭能力。
3.實現頂崗實習與企業文化對接
在校外公司開展有償的頂崗實訓及預就業,以達到學生與公司的無縫銜接、學生與員工的角色轉換,以及學習與職業的緊扣銜接,讓學生更深入公司文化。實現了校內指導和企業頂崗的相對銜接。
4.建立“三農”服務人才的師資力量
主動展開以鄉村職業教育核心骨干師資為重心的企業全員技術培訓,引導高校教師在職期間掌握關于鄉村職業教育的基本理論知識,進一步提升高校教師學歷檔次,有意識地組織鄉村職業培訓師資到企事業工作單位中去,進行專業知識學習和實踐。同時吸納并鼓勵高校農業實踐型師資以及企事業單位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各類特殊工程技術人才來高校從事專、兼職教師,通過建立專門的農業師資力量,學校培養過來的學員才是農業生產實際需要的“三農”人才。
結束語: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村的迅速發展,建設富有鮮明職教特點的涉農學科已勢在必行,因此開展涉農學科實踐教學的改革也迫在眉睫。對中職學校來講,作為培訓“三農”人才的主要陣地,更應與時俱進,不斷探索創新培養模式,致力于為國家輸送專業復合型的農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永碧,林巧,賀盛瑜,鄭傳剛,張旭東,楊軍.利益聯結機制下新型“三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08):56-57.
[2]宋福英.基于鄉村振興的三農電商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現代農村科技,2020(01):19-20.
[3]曾憲寧,萬海燕,張曉梅,王薇.以創新創業聯盟為抓手的“三農”人才培養新模式研究[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18(03):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