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敏 田威
摘要:扎染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也是中國傳統印染工藝之一。它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不斷追尋美的物質呈現,無論是造型還是顏色搭配上,都極具民族特色。將扎染這一傳統技藝引入中小學的美術課堂中,既可以豐富美術學科的教學資源,又鍛煉了學生動手能力,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中國優秀民族文化的文化認同感。
關鍵詞:扎染工藝;美術課程;教學
一、扎染的藝術特征
扎染是一種秦漢時期產生且一直延續至今的古老印染技藝,它具有濃重的藝術風格和獨特的民族韻味[1]。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目前中國扎染保存最完好、應用最廣泛的地區之一,當地的扎染造型質樸卻極具韻味,顏色多以藍白為主,肌理感與漸變性豐富,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2]。大理州內的周城、喜洲等鄉鎮,已發展成為國內知名的扎染中心,幾乎家家有扎染、處處有扎染文化的顯現。隨著時代不斷變化,審美不斷更新,傳統扎染的樣式、風格、工藝與顏色也配合人們的審美、藝術觀念變化不間斷的進行著系統性的改造與創新。大理地區對扎染工藝進行了近一步的藝術加工,在保持原有技藝的基礎上,持續開發新的圖案變化,現已形成一百余種圖案樣式,同時嘗試在不同的布料上進行加工,試圖挖掘不同布料扎染所呈現的藝術效果差異。不同的植物染料會讓織品呈現不同的色彩,因此當地采用各種植物染料進行染制,使織品顏色變化增加、褪色效果減緩,并且色澤更加均勻、生產更加環保。扎染作為一件將藝術性、抽象性、實用性融為一體的工藝品,因其純粹的工藝技術、精湛的工藝成品,吸引著人們使用,也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二、中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現狀
美術是一門伴隨學生成長、影響學生審美觀念的重要學科,它在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成長過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當前美術課堂的教學現狀值得我們思考。
(一)教學內容單一,教學模式呆板
在中小學美術課程安排中,大多數學校都倡導以書本為綱。但書本中的許多內容,由于各地區學校教學模式、教學設施等客觀條件不同,存在一定限制性,并不完全適用于現階段所有中小學共同學習。在具體教學中,部分學校美術課程仍沿用傳統的純理論教學,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少,學生實際動手實踐機會也不多。學生對枯燥乏味的美術課程提不起學習興趣,這也影響了學生的發展。
(二)美術課程不受重視,師資力量薄弱
在當前推崇應試教育的教學背景中,美術課程普遍被視作副科存在,因此學校幾乎不會主動推動美術課程改革。此外,偏遠地區擁有美術技能的專業性老師數量稀少,在師資力量較弱的情況下,有時還需代教其它學科課程,美術老師分身乏術,課堂的創新能力有所降低。這些現象都不利于美術課程發展。
三、扎染在中小學美術課程中的探索與應用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美術課程,學生了解人類文化的豐富性,并逐步形成熱愛祖國優秀文化傳統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價值觀”[3]。在現階段美術教學的基礎上,加入扎染這一傳統手工藝教學,豐富美術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加強民間工藝的發展與傳承,使傳統美術課堂煥發新的活力與生機顯得極為重要。為了徹底響應美術課程標準的要求,扎染藝術應該被正式引入到中小學美術教學課堂中。
(一)扎染在中小學美術課堂的應用現狀
目前我國部分中小學美術中已設有扎染教學課程,但由于地理位置、教學模式限制等原因,對扎染等民族工藝的教學仍處于探索階段。以河南省為例,早在2005年,河南許多城市中小學美術課上就已經開展了扎染教學,但課堂教學大多停留在對扎染成品圖片進行介紹與欣賞的階段,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機會并不多。也有一些地區是由老師在課堂上教授一些簡單的捆扎技法,并安排學生課下自行準備材料進行練習。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效果并不好。一方面,很多學生會求助家長幫助制作,甚至忽略這一作業,學生無法掌握這一技藝,扎染制作的魅力也未被真正發掘;另一方面,老師在教學中并無法傳達扎染蘊含的民族文化及民族藝術的核心內涵。
(二)扎染在中小學美術課程中應用的意義
1.豐富美術課程內容,拓展美術教學資源
引入扎染教學,是對美術課程內容的豐富,同時它也賦予美術課堂更多新意。對學生而言,學習扎染的樂趣一方面在于能夠脫離枯燥的鑒賞,親自參與到制作扎染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動手能力;另一方面在于扎染成品產生引發了學生強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弘揚傳統文化,增加學生民族認同感
蔡元培先生提到:“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在中小學美術課堂中進行扎染教學,其目的并不只是單純地讓學生掌握一些捆扎技法,而是為了培養學生欣賞美、發現美的能力,強化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解與熱愛。透過扎染教學,學生可以體會到少數民族的藝術特色與民族信仰,這也加強了民族之間的相互交流與聯系。
3.操作安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扎染與其它傳統工藝相比,在中小學美術教學中具有極大優勢。首先,其安全性高,與木雕、剪紙等工藝相比,扎染制作簡單,制作過程中僅對布料進行簡單捆扎并用藍靛顏料進行染色,保障了學生在課堂上操作的安全性;其次,與泥塑、刺繡等其它傳統工藝相比,扎染制作耗時短,課程時間內即可制作一個簡單的扎染作品;最后,由于扎染采用純手工制作,每次產物絕不會相同,因此具有原創性與無法重現性。
(三)將扎染有效引入中小學美術課堂的策略
1.欣賞教學,激發興趣
要讓扎染工藝徹底融入現代美術教學中,教師就應該讓學生深刻了解扎染藝術的與眾不同之處,以及其和民俗藝術的緊密關系[4]。由于學校教學條件不同,很多學校即使想正式開展扎染教學,也會存在一些技術及工具上的問題,因此欣賞教學是學習扎染的一個好方法。教師應立足于扎染的民俗特點,與中小學生活潑好奇的性格因素相結合,通過在課堂上展示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扎染視頻或實物等方式,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同時提高學生的藝術欣賞水平。帶領學生了解扎染歷史、制作工藝,與其進行互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形成濃郁的學習氣氛。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學校也可以定期舉辦一些扎染作品展,通過展出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扎染作品,讓學生清晰的認識扎染的發展歷程、扎染技藝的變化情況等知識,幫助學生更全面的了解扎染工藝,夯實理論基礎。
2.親身實踐,加深印象
教師在進行扎染教學的同時,也是在提升個人的美術專業素質。因此應該不斷創新與學習,并由此幫助學生創造更多優秀的扎染作品。首先,如果要進行扎染教學,教師可以提前向學校申請延長課程時間,這樣可以有效緩解因時間緊迫而在教學中產生的敷衍態度。其次,教師要提醒學生準備扎染制作所需的材料,同時為了避免學生遺漏的情況,教師也要自行準備一些材料。在正式制作前,教師應先示范一些簡單的捆扎方法并讓學生自行設計扎染圖案,激發其創造性思維。在制作過程中,教師要全程關注學生狀態,給予適當指導,由于學生年紀較小,制作中的安全問題也要時刻注意。在收尾工作中,教師要全程監督,并尋找合適的場地幫助學生晾曬作品,在晾曬過程中,再次闡述扎染工藝的特點與意義。通過這種循序遞進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們能夠親自參與到扎染制作過程中,體會扎染藝術的文化、價值與魅力,加深學生對扎染制作的印象[5]。
3.借鑒模仿優質課程
扎染工藝具有原創性與趣味性,非常適合在中小學美術課堂中開展。在云南地區開展扎染課堂的學校非常多,且多數已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課程內容設置也較為完善。筆者在大理州巍山縣群力小學做調研時,發現其校園內設置有專門用于扎染教學的一個中小型活動場地,場地內主要包括扎染制作原材料的展示與介紹、扎染制作工具的應用、學生自制扎染成品的展出以及相關繪畫攝影作品的分享等內容。這一場地設置極富創造性,學生在認識扎染材料的過程中,加強了對傳統工藝的了解;在積極參與扎染制作的過程中,學習熱情得到了激發;在成品展示的過程中,自信心得到了滿足,學習動力進一步激發;作品分享與展示,也使得相關傳統文化得到了傳承與推廣。其它地區的教師可以前往當地學習其先進教學經驗,以完善美術課程內容,推動教學能力提升。同時,美術教師應幫助學生利用扎染工藝這個渠道,進入到更深奧的藝術世界之中,讓扎染藝術為現代美術教育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動力。
四、總結
扎染作為一項古老的民間藝術,曾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留下過濃重的一筆,也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不斷創新,從而煥發新的生機。扎染教學是一門實踐性、技能性很強的課程,在中小學美術課堂中正式開展扎染教學,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開放性創造思維,另一方面也可以激發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養成一個良好的個性品質。
參考文獻:
[1]趙蓉燕.民族文化進課堂改革探析——以扎染教學為例[J].安順學院學報,2018,20(01):96-99.
[2]張晨莉.扎染在初中美術課堂的實踐探索[J].美術教育研究,2019(24):164-165.
[3]龍海霞.扎染藝術在中學美術課程中的應用[J].大舞臺,2015(12):188-189.
[4]邱云.淺議扎染工藝走進中學美術課堂的實踐探究[J].教育觀察,2017,6(24):112-113.
[5]查海燕.扎染藝術走進美術課堂的意義[J].智庫時代,2019(14):126+148.
作者簡介:
趙佳敏(1997-7-),女,漢族,河南安陽人,大理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藝術。
田威(1970-10-),男,漢族,湖北武漢人,大理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