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著名近代教育史上的標志性人物,陶行知先生創立的豐富的教育理論,對當下的教育教學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他在《創造宣言》中指出,兒童擁有永不衰竭的創造力源泉。對于兒童來說,天天都是創造之時,處處都是創造之地。因此,語文教學不能僅僅局限在學生固有的認知性層面上,應充分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促進學生生命意識的自覺發展。
陶行知先生倡導培養兒童的創造性思維,他指出制約兒童創造性發展的有“迷信、成見、曲解以及毫無根據的幻想”。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將學生的思維從停滯、固有的認知中抽離出來。
以教學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跳水》一文為例,很多教師習慣從故事發展的順序入手,按部就班、亦步亦趨地講解故事情節。這樣的教學模式沒有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使其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為此,教師可以先將故事最后“船長逼迫孩子跳水”的語段呈現出來,激活學生的質疑思維。
(1)這個小孩是怎樣到高高的橫木上的?
(2)船長與小孩是什么關系?
(3)船長為什么要讓孩子跳水呢?
……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由于學生對“船長逼迫孩子跳水”這一語段有濃厚的興趣,教師提出的一系列問題能激活學生內在的認知思維,從而使其在解放的狀態中,發揮創造性思維來梳理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
學生自身的質疑,不僅展現出自己感興趣的著力點,還引出了課堂教學所要指引的方向,加速了學生思維的運轉。
陶行知曾指出,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兒童只有將雙手與思維進行有效聯通,才能提高自身的智力。學生學習語文知識不僅需要借助心靈和思維,與語言文字符號“打交道”,還要解放雙手,將知識運用于實踐,建構鮮明的認知,從而為今后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奠基。
以教學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為例,作者以生動細膩的語言描繪了不易被人覺察的爬山虎的腳部。如果只是沉浸在語言文字中,僅僅依靠閱讀和揣摩,學生也會有一定的收獲,但只有真正“動”起來,才能向完全不同的思維深度邁進。因此,教師搭建了實踐操作的平臺,要求學生在細讀文章的基礎上,將爬山虎的腳描畫出來。在這一繪畫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理清語句中“葉片”“葉柄”、反面“觸角”“細絲”等關鍵性詞語,通過外形、色彩、數量等不同的狀態,展現腳的特點。
通過由讀到畫的轉換,學生的思維從原本感知理解的狀態,向直觀形象轉變,進而引領學生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進行體悟和思考,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經不止一次指出,由來已久的封建思想,已經給兒童戴上了有色的眼鏡。他們只將自己的關注力聚焦在書本上,真正做到了“兩耳不聞窗外事”,最終成了一個書呆子。真正有創新意識的學生,需要將關注的觸角伸向社會和自然,而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書本中走出來,使其通過觀察學會整合生活中的資源。
以教學部編版教材中《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為例,除從文本語言表達的角度感受作者表達的精彩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從作者描寫的視角出發,學會從生活中司空見慣的資源中捕捉寫作資源。為此,教師相機設置了這樣的問題:回憶自己的生活,有哪些看上去好像很普通的景物,在學習了今天的課文后,你覺得也是值得細細觀察的。教師借助這個問題,打開了學生的思維,此時,相機鼓勵學生再次回歸課文,根據課文的內容,還原作者的觀察方式,并引導學生遷移運用,嘗試借助這些方法,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實踐、去觀察,切身體悟生活的豐富和精彩。

陶行知教育理論中的兒童觀,一個核心指標,就是要讓學生大膽地表達。陶行知指出:“兒童有問題了,要讓他們放心問;兒童有表達的想法,要讓他們大膽地說。”新課程改革一直都積極倡導多元化、個性化的認知體驗,不應以教師一廂情愿的解讀或者所謂標準答案作為評價的尺度。教師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從不同的維度和側面,感受作者的內在情懷,如此才能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最終推動學生創新意識的不斷發展。
以教學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牛郎織女》一課為例,教師緊扣“王母娘娘用玉簪劃出銀河,隔開牛郎織女”這一情節,要求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對王母娘娘的這一行為進行評析。由于教師營造了和諧、平等的氛圍,很多學生積極、大膽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認為王母娘娘不近人情,棒打鴛鴦,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但有的學生認為王母娘娘作為天庭制度的監督者,就應監督執行事前規定的制度,這是職責所在,由此可見王母娘娘是一個鐵面無私的公正者。
對于傳統教學理念下的學校教育,陶行知先生曾經進行了精妙的比喻:“學校是一個鳥籠,改革之后的學校更是一個放大版的鳥籠。”這一比喻就形象地指出,學校給予學生的活動空間太逼仄、太窄小了,而相對于語文課堂而言,這樣的教學無疑也暴露出各種不同的問題?;诖耍處熅托枰膭顚W生找準文本向外拓展的著力點,更好地推動學生言語思維的發展。
以教學部編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的《天窗》這篇課文為例,作者主要描寫了孩子們在雨天和夜晚,透過天窗所看到的情景,孩子從原本的寂寞、無聊,轉變成了興奮、激動。如果僅僅局限在固有的文字中,學生的內在情感認知就無法真正融入原始的生活體驗中,這就意味著教師要幫助學生打開認知通道,引導學生與自身的生活體驗相勾連:首先,如果孩子在雨天或者夜晚,被家人強行拉進了屋子,體會孩子暫時失去自由而悶悶不樂的心情,與文本中的孩子產生認知上的共鳴;其次,讓學生將生活中快樂的體驗,與課文中的孩子形成鮮明對比,從而更好地體悟到文章中孩子的內在感受。
當下教育教學最可悲的事情,就是學生所有的精力都被作業、考試所占據,根本沒有屬于自己思考和創造的時間。要想改變這一現狀,教師要著力引導學生合理規劃自己的學習內容,調整自己的學習時間。
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教師首先就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思考和探究的時間。學生就如同一張純凈的白紙,并不是將其涂滿所有的色彩就是好看的,而應給學生留下豐富的認知空間。因此,對于語文教學而言,教師不能將所有的教學內容在課堂中灌輸給學生,而要預留一定的時間,一方面防止課堂中出現一些意外情況,有足夠時間進行處理和調整,做到游刃有余;另一方面則要給予部分學生思維拓展和發散的空間,以便學生擁有相對自由和獨立的時間和空間。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三年級下冊《元日》這首詩時,教師就不能設置過于煩瑣的教學環節,而要設立三個相對獨立的板塊:首先,依托對詩歌整體意思的了解,把握情感基調,然后凸顯詩歌中的“暖”字是詩歌的詩眼;其次,要引導學生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通過具體的言行,感受其暖,感受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最后,利用作者的生平資料和這首詩的創作背景,讓學生感受作者人生、仕途發展的豪邁。
只有三個板塊,環節不多,都是以框架方式呈現,這就在很大程度上給予了學生深入感知和不斷伸展的空間,收獲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當下教育,倡導以生為本,需要教師將教學的關注點聚焦在學生的身心發展上,教師要依循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找準與“六大解放”的契合點,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創造性思維帶來的愉悅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