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筱筠(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
教育信息化對旅游本科課程改革提出新訴求, 由于人工智能技術,“互聯網+”教育在教育領域的深入應用,以開放、平等、共享為特征的互聯網以“+”的方式在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處在信息時代,旅游本科課程要敢于打破傳統思想束縛,轉變教育觀念,倡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提高信息技術素養,利用信息資源促進自身專業能力發展,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的推動下,旅游本科課程需要與時俱進,通過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創新與實踐。
旅游信息化人才需求擴大, 據《中國旅游經濟藍皮書(no.13)》統計,2020年世界范圍內的重大疫情引發了全球性經濟危機,基于遠行、社交和異地生活體驗的旅游經濟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然而疫情期間,以國民消費為基礎的大眾旅游從未消失,“安全,無接觸服務,數字化”背景下促使智慧旅游不斷創新,終端消費驅動、現代產業導向的智慧旅游新時代已經來臨,旅游信息化人才的培養與需求迫在眉睫。
旅游管理本科專業學生就業觀念保守,他們的就業觀念依然停留在旅游服務一線崗位,如導游員、講解員、酒店前臺接待員、餐飲服務員等。隨著信息技術與現代旅游業深度融合,一批新興的旅游信息化管理崗位涌現,如政府部門電子政務管理崗、旅游企業網站維護管理崗、旅游新媒體策劃崗、酒店軟件實施工程師、酒店維護技術工程師等。《旅游信息化管理》課程的交叉理論體系給學生造成一種錯覺:認為信息化屬于技術知識,需要熟練掌握計算機和網絡的技術人員擔任。其實旅游信息化管理更偏重于管理,從業者需要將信息技術應用到管理中,使信息化技術在旅游管理中發揮最大的作用。
本文基于智慧教室,以《旅游信息化管理》課程為教學內容,以培養現代旅游信息化人才為目標,強調“問題導向”,以ADDIE(Analysis分析、Design設計、Develop開發、Implement實施、Evaluate評價)教學設計為模型,分別研究課前——分析與設計,課中——開發與實施,課后——評價五個步驟的具體內容,通過運用系統整體觀開發課程,確保學生獲得實際工作中需要的知識與技能。
1.以新業態需求為導向,重新規劃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向。(分析)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對傳統旅游業造成重創的同時,加速了旅游業與信息技術產業的深度融合,加快了智慧旅游時代的到來。主要表現在資訊、線路、景區、導航、休閑、餐飲、購物、交通、酒店九大板塊的物聯網和互聯網系統連接和融合,智慧景區、智慧酒店和智慧博物館紛紛落地,各大景區加強官網建設,政府推進電子政務網構建,旅游從業者紛紛嘗試“云”觀展,“云”旅游和“云”直播。在智慧旅游新業態需求下,培養既具備扎實旅游管理專業知識,又能熟練運用信息通信技術的應用型人才,成為旅游管理專業的當務之急。
2.基于智慧課堂,優化《旅游信息化管理》課程教學設計。(設計)
旅游新媒體策劃培訓:包括智能修圖,視頻剪輯和生成景區三維地圖三方面內容,采取“階段培養,能力遞進”的教學理念為政府部門、旅游企業、旅行社等培養旅游新媒體策劃人才。
景區取景及背景凈化:學習使用InpaintPortable去除圖像污點、雜物、水印、消除多余的事物與人物;
文物三維化:學習使用PhotoSculpt將二維景象生成三維模型,使其觀看時更具立體感;
圖片去霧及調色:學習使用Photolemuw進行人工智能修復照片,去除霧氣,調節色彩,使圖片清晰度更高,不失真;
視頻錄制與后期剪輯:學習使用Camtasia Studio進行屏幕錄制,做后期剪輯與處理;
制作景區三維地圖:首先使用PanoGiga輸出全景圖像,然后使用Pano2VR生成多個熱點導出Flash動圖,形成景區三維地圖。

酒店信息管理系統培訓:該內容由高校與校企合作單位——杭州西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共同設計。通過培訓以下10類企業自行研究開發的軟件,讓學生學習最新旅游飯店信息化建設、開發和服務。
掌訊通:基于電腦端與智能手機,查看酒店營業數據,管理酒店大小事務。
一點通:基于電腦端與智能手機,隨時隨地了解酒店客房、餐飲等各個營業點的實時客情及營收。
客房通:基于安卓手持設備的軟件應用,提供客房報房查房、房態修改、迷你吧入賬、客房報修一系列解決方案。
餐飲通(手機點菜):餐飲點菜工具,集點菜和支付于一體。
移動S&C:電腦端與手機端查詢宴會場地實時狀態。
簽名板:酒店前臺簽名板程序,用于賬單、登記單等的瀏覽、信息確認、簽名。
AI管家:協助酒店店長管理,通過簡單的操作及時了解酒店的運營情況。
移動PMS:實現掌上服務,酒店員工在酒店內外任何區域,用平板為散客辦理預定轉登記、退房、查詢等服務。
2.借助雨課堂,搭建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開發)
課堂前,以《旅游信息化管理》課程為主要內容,錄制關于軟件實操的微課視頻,將視頻上傳至優酷網,生成二維碼,發送至創建好的雨課堂班群給學生做課前預習,確定學習難點與重點;
課堂上:運用雨課堂實現精準教學。課堂上設置課堂簽到,隨機點名,開啟彈幕與學生實時互動,開展解惑答疑、問題反饋與隨堂小測;
課堂后:生成移動端測驗型微課程。以《旅游信息管理》課程為主要測試內容,使用iSpring QuizMaker 制作判斷題、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簡答填空題、匹配題、排序題、下拉列表選放題、拖放選項題、熱點點選題等,設置測試結果頁面與測試時間,發布試題,生成移動端測驗型課程。
3.采用“課堂教學+課外實踐”混合式教學。(實施)
為鞏固課堂所學知識,以校園充當景區,為“校園”拍攝宣傳照、宣傳片,進行后期剪輯與編輯,最后生成三維地圖。形成照片→視頻→三維地圖遞進式教學,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待時機成熟可與旅游景區合作,為其制作景區三維地圖。

讓學生通過模擬酒店預訂,登記入住、點餐、宴會預訂和退房、運用西軟公司提供的軟件完成實操項目,將虛擬仿真的工作流程融入至課程體系中,實現“產學研教”一體化。
4.通過“實驗驗證+需求驗證”檢測學習效果。(評價)
雨課堂具備精準的教學日記,詳細記錄學生的學習軌跡、收集學生學習過程的數據,用數據化的手段有效、精準地評價ADDIE教學改革課堂實施效果;結合實習單位用人評價,實驗檢驗ADDIE人才培養方案的可行性。
1.為旅游企業輸送新媒體策劃人才。本項目基于智慧課堂,以ADDIE教學設計模型為基礎,以“階段培養,能力遞進”為教學理念,在《旅游信息化管理》課程中增加“圖片→視頻→三維地圖”制作,形成點、線、面的遞進式教學,以服務智慧景區為宗旨,以學生職業能力發展為培養方向,根據當代政府旅游部門、旅游企業、旅行社等任職要求,以培養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新媒體策劃能力為最終目標。
2.為酒店行業輸送信息系統管理人才。從2021年3月起,杭州西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與本專業正式開展校企合作,合作方式是企業為高校提供教學軟件,派遣軟件專家現場指導,由專業教師在校培訓專業學生熟練掌握該企業軟件,學成后將學生輸送至該企業駐國內五星級酒店的對口崗位:如軟件實施工程師、維護技術工程師、駐外技術工程師、集團項目實施工程師等。
3.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的學習現狀。本課程通過課前發送軟件實操視頻的方式,改變了教材的觀念和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鼓勵學生主動獲取信息;課中運用“雨課堂”,轉變了教學環境、手段和方法,變革了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課后的移動端測驗,改變了傳統的面對面考試形式,主要培養學生的信息化實踐能力以及綜合分析、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提高專業教育信息化水平,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鼓勵專業教師突破傳統教育,深入學習教學信息化技術,提高旅游本科課程信息化建設水平;在現有師資隊伍的基礎上,促進專業教育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注重信息化教學師資人才培養,圍繞“兩性一度”,建設具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性的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
1.項目化教學。分組分工合作——明確項目任務—制定拍攝計劃—實施計劃—檢查評估—形成完整作品—課堂分享。以校園的真實環境為背景,為校園風景拍攝宣傳片,以校園生活為主題拍攝短視頻,以校園布局為基礎制作三維地圖,課堂上分享,互相學習借鑒經驗,以此培養學生思考分析能力與操作創新能力;通過教學內容和培養目標的轉變,讓項目的主題與真實世界密切聯系,使學生的學習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
2.與企業共同培養旅游信息化管理人才。與杭州西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廣西民族博物館、廣西規劃館、廣西旅游發展集團搭建實習合作基地,學習旅游企業智慧酒店、智慧景區、智慧旅行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掌握旅游電子政務、旅游目的地公共信息服務、旅游新媒體策劃、酒店信息系統管理等內容;校方與企業共同培養具備專業知識和綜合技能的旅游信息化人才,對學生就業提供專業指導,學生人才庫對接優質企業,幫助學生對口實習、高質量就業。
3.利用新技術突破傳統課堂的弊端。傳統課堂教學存在不足,如始終以教師為中心、基于經驗的教學預設、難以即時評測、師生互動不夠、缺乏課內協作互助等。借助“雨課堂”,能夠幫助教師在作教學決策時基于數據分析更科學,對學生的評價更客觀,反饋更及時,師生基于各種網絡空間使得交流更加立體化,增進師生之間的聯系,有效解決傳統課堂教學的難題。
此次改革與實踐將改變旅游管理本科學生的傳統就業觀念,使學生通過學習《旅游信息化管理》,將旅游管理理論知識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切實掌握軟件操作技能,軟件管理技能,培養符合智慧旅游、智慧景區、智慧酒店發展的專業人才。基于智慧課堂,使旅游管理本科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教師教學模式,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發生深度變革。此次改革與實踐將于本校旅游管理專業持續開展為期3個教學周期的改革實踐,項目實施后,將豐富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加強師生間情感交流,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有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和精神,提升綜合分析、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實踐能力,提高信息化技能,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其他同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提供參考,并向社會輸送符合新業態需求的現代旅游信息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