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常偉,劉娜娜
(太原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24)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戰略,是黨中央著眼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全方位多層次的振興,包括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等多個領域。文化振興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會極大地促進鄉村內生動力增長。在新發展形勢下,要調動起公眾的積極性參與鄉村振興,而調動公眾積極性需要從鄉村文化振興方面著手,所以要加強鄉村文化建設,以此來深入推進鄉村文化振興,讓農民擁有高水平的農業知識,成為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農業科普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關鍵環節,能夠提高公眾素質、帶動農業科普產業發展、激發農村地區發展活力,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新動能。
我國農業科普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的缺席具體表現為農業科普和農業知識傳播的形式較為單一,大部分農業科研院所或相關農業科普機構開展科普活動時較為零散,沒有形成整體的聯合機制,無法達成高效聯動與統一[1]。而且,在開展科普活動前期缺乏規劃,過程中缺乏相關的監測、評估、測評機制,事后缺乏考察機制,沒有形成完整的考評鏈條和高效的反饋機制。另外,現階段的農業科普還存在科普供給主體單一化的問題,導致科普服務水平低、效率低,具體表現為科普種類和產品不齊全、設施不完善等?,F有的農業科普形式大多是依賴植物園開展觀植物、識植物等活動,活動形式較為單一,活動內容和流程也大多雷同,缺乏特點,品牌特色不突出[2]??傊?,當前并沒有真正促使公眾近距離了解農業生產、感悟并鑒賞農業知識內涵的科普形式。
農業科普的缺席會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產生很大的影響。農業科普不到位,農民科學素質低的狀況就難以改善,從而制約農民對新技術的接受能力,進而拖慢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速度??茖W理念和要求只有深深印在每個農民心中,才會貫徹在具體的農業實踐中,所以要想達到推進鄉村綠色發展、加強農村資源環境保護的目標,就必須先把相關觀念科普給農民。只有讓農民擁有更先進的理念、了解透徹相關政策,才有可能做到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現投入品減量化、農業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等;也只有通過科普讓農民掌握更先進的技術,才能加快轉變農業產業的發展方式,從而更快更好地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但是,現階段農村科普信息化服務水平還有待提高,農民獲取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直接影響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進程。
隨著公眾對于農產品安全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有些農產品農藥超標對人體健康有害等熱點事件層出不窮,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社會恐慌,甚至會導致成千上萬的農戶和生產企業血本無歸[3]。之所以發生這些狀況,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公眾對相關農業知識缺乏深入了解,所以加強農業科普工作,傳播、普及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農業科學知識,為公眾提供具有公信力和權威的農業相關知識,對于穩定農業生產、維護農民的利益與社會穩定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為了適應新階段我國農業發展的需求,應打造與之相適應的學科體系并進行廣而深的科普教育工作。但現在農業科普事業還存在基礎薄弱、有效供給不足和各項相關制度未落實、不完善等問題,導致農民的農業科技技能和科學素質普遍偏低的問題難以得到改善,也難以適應現代農業農村的發展需求,這就需要加強對農業科普的組織領導、條件保障等。
首先,農業科普不僅對農民的農業科學技術素質提升有很大幫助,而且能更新農民的農業科學發展理念,使先進的理念轉化為具體行動,進而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行動。要依托信息技術平臺對農民開展農業素質教育,農民的農業科學技術文化素質提升之后,有助于在農村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裝備,使農民能夠熟練應用這些技術裝備,從而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促進農業產業發展,服務鄉村振興。由于農業生產發展容易受到自然災害影響,再加上有可能出現由于農民素質偏低造成的種子選育不合理以及客觀的市場波動等問題,所以農業生產風險較大,造成損失的概率較高。通過普及農業方面的科學技術知識,農民可以及時掌握一定的自然災害預警信息,從而及時采取防御措施。此外,在了解相關農業知識后,農民在種子的選取方面更加科學合理,對市場變化規律有一定了解后可以及時把握市場動態,調整生產計劃和步伐,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實現農業生產結構合理和農民穩定增收。
其次,農業科普會促進農業產業發展。農業作為基礎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要從一些重大的農業產業發展需求如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等角度看待農業科技發展的趨勢和重點。從農業產品的質量來說,要利用農業科技創新促進農產品轉化,實現農產品高質量發展;從農產品綠色環保方面來說,要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供給;從打造農業產品品牌來說,要利用科技促成全新、完整的農業產業鏈??傮w來看,要打造一體化的技術支持體系,以滿足農業需求[4]。這就要求在對農民進行農業科學素質理論與實踐科普教育的過程中,重點要圍繞農業新科技的知識及其具體應用、農業科技倫理、科技安全等方面開展,打造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高素質農民隊伍。面向全社會開展農業科普工作,有利于吸引更多對農業感興趣、愿意學習農業相關知識以及未來愿意從事農業相關產業的有志青年,這些人才會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使農業科技盡快應用到農業生產實踐領域,轉化為現實的農業生產力,提高農業科技對農業產業的貢獻率,推動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更快更好地實現鄉村振興。
再次,通過農業科普,農民可以了解前沿農業科技知識和現代農業科技發展趨勢,樹立有關農業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擁有把握農業科學發展規律的能力,打造出一支具有科學理想和信念、懂得最新農業生產技術并且會在實踐中有所創新,有擔當、講奉獻的高素質農民隊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夯實人才基礎。
最后,在農業科普過程中為農民輸送更先進、更科學的農業技術知識,有利于農業增產增收。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產業優化升級很大程度上依靠農業科技的創新發展。農業科技現代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一環,能夠促進農業農村發展,進而實現鄉村振興。所以,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要不斷強化農業科技的支撐作用,讓農業科技發展貫穿農業生產的全過程。鼓勵農民將農業科學知識和新技術廣泛應用于具體的農業實踐中,提高其農業科技創新及應用能力,使其在推動農業產業發展、提高農業產業市場競爭力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在實現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過程中貢獻更大力量[5]。
農業科普是指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重點圍繞農業方面的基本常識、農業生產實用技術、種植和養殖標準規范等進行普及、宣傳、教育的活動,是我國科普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科普不僅是普及和傳播農業方面的科學知識,更要在這個過程中貫穿科學思想與理念。在進行農業科普的過程中,要以提升農民的農業科技文化素質為重點,提升農民農業科學技術文化素質,具體包括農業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等,使農民能夠在農業實踐中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
首先,農業科普要以提升農民的職業技能素質為重點,提高其農業創新和實踐能力,在農村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敢于創新的文化氛圍。具體來說,可以在農村開展一系列關于農業技能培養與等級認定、互聯網技能培訓與認定、農業科技知識競賽等主題活動,以此達到對農民進行科普教育培訓的目的,使農民可以利用專業的農業知識、技能滿足農業產業中的質量、綠色、品牌等發展需求[6]。
其次,農業科普要加強農業科普設施信息化建設,發展數字科普化場館、公共電子科普屏媒、電子科普畫廊等,建立政府引導、多渠道投入的機制,探索多元主體參與的運行機制和模式,實現科普資源在農村的合理配置和服務均衡化、廣覆蓋,從而提高農業科普資源為鄉村振興服務的質量和能力。合理利用電視欄目、微信、微博、直播等平臺,讓公眾隨時隨地接受科普教育。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鄉村振興智力服務,共建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模式。加強與各個高校、科研院所和機構、農業相關企業的合作,以便獲取優質的農業科普教育資源,比如可以聘請這些單位的相關農業科技研究人員在農村開展農業科技講座,解答農民無法破解的難題。這些科普途徑會極大增強農民對于農業科技學習的動力,在此基礎上再對農業科學教育質量評價和農業科學素質監測評估進行完善,培育一大批具備專業農業知識的人才,為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打牢基礎。
再次,要使農業科普得到長足發展,必須打造鮮明的特色品牌,開發出眾多主題鮮明、多元化、多維度的科普產品和服務,提高辨識度,為科普對象提供明確的導向。例如,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作為國家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依托國家級熱帶果樹種質資源圃平臺,充分發揮南亞所特色資源,開發土豆科普活動,邀請博士講解,讓大眾深入認識馬鈴薯,了解馬鈴薯名稱由來、歷史起源、品種特性、生長習性、形態特征、繁殖方式、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營養和藥用價值等,并且在學科博士的帶領下,開展挖馬鈴薯的親子科普實踐活動[7]。同樣,可以利用鄉村便利的農業條件展開適當的農業科普活動以及科普基地建設,例如,可以利用農業文化遺產來促進當地的農業產業和旅游業結合發展[8],或者可以利用閑置且具有歷史價值的農業生產設施建設農業科技博物館和農業科技體驗場館,利用示范性培訓基地發現和培養高技能人才。
最后,農業科普工作應與科技創新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新媒體與大數據,將農業科學知識推送給公眾,同時要為公眾提供交流平臺。要不斷拓寬農業科學知識的宣傳渠道、加大對農業科學知識和理論的宣傳力度。在舉辦農業科技節和科學營等相關農業科普宣傳教育活動中,要重點圍繞農業生態、能源節約、防災減災等主題展開,同時利用互聯網技術擴大知識傳播的覆蓋面,使農業科普內容實現更廣泛、更深刻的傳播,例如,引導和促進車站、電影院、廣場等公共場所強化農業科普服務功能。不論是媒體還是大數據的傳播,在傳播過程中必須保證農業知識的專業性和權威性[9-10],在此基礎上再增加農業科普內容、增設農業科普專欄。必須加強技術與理念的融合,隨著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需要進一步引進農業需求感知、用戶分層、情景應用等理念,把先進的發展理念和高新技術結合起來,使農業科普工作更加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