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慧敏
(中共新鄉市委黨校 河南 新鄉 4530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我國剛剛取得了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要實現從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全力推動“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1]。“十四五”時期是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過渡期。如何順利通過過渡期,保障鄉村振興起好步、開好局,是“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脫貧工作,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深入推進脫貧攻堅。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描繪了新時代“三農”發展新藍圖。中央多次強調“統籌銜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都以“兩個一百年”為目標導向。脫貧攻堅是為第一個百年目標打基礎,確保貧困群眾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同進入全面小康社會。脫貧攻堅戰能否打贏,既決定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成色,也影響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底色。鄉村振興主要為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打基礎,目的在于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2]。能否抓好鄉村振興戰略,既關系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添彩”,更決定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出彩”。
2020 年以前,全黨以脫貧攻堅統攬全局,著力補短板、筑根基。2020 年之后,要以鄉村振興為引領,著力謀長遠、抓全面,“五大振興”一齊發力。地方要嚴格落實中央的重大部署,樹立系統思維理念,統籌謀劃,協調推進。一方面,要幫助擺脫貧困地區順利通過過渡期,盡快補齊“三農”短板,用高質量的脫貧攻堅成果,筑牢鄉村振興的基礎。另一方面,要著眼長遠,用高標準的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攻堅成效,提升脫貧攻堅質量。
脫貧攻堅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實行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黨政主要領導簽訂責任書,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一起抓。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深度、廣度、難度不亞于脫貧攻堅。按照中央要求,將脫貧攻堅工作中形成的工作機制運用到推進鄉村振興中,繼續強化五級書記抓脫貧、抓振興的機制,完善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的領導體制,強化各級黨委、政府的主體責任,形成上下齊心、合力并進的工作格局[3]。
要繼續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統籌銜接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兩大歷史任務,確保思想不亂、工作不斷、隊伍不散、干勁不減,確保工作不留空檔、政策不留空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有的摘帽縣出現撤攤子、甩包袱、歇歇腳的情況。要堅決防止這種錯誤的想法和做法,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個不摘”的要求。
一要切實做到摘帽不摘責任。貧困縣摘帽,只是消除了絕對貧困,是脫貧攻堅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并不是脫貧攻堅戰的終點,而是“重整行裝再出發”的新起點。如果認為貧困縣摘帽就可以“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那對貧困群眾的承諾就變成了一句空話。
二要切實做到摘帽不摘政策。促脫貧、防返貧就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這樣才能在爬坡過坎的地方、在滾石上山的時候,不至于使前期扶貧工作退回到原點。尤其是在教育扶貧、健康扶貧、金融扶貧、住房保障等方面,持續將黨的各項幫扶政策貫徹到底、落實到位,使貧困群眾“脫貧不脫政策”[4]。
三要切實做到摘帽不摘幫扶。解決了絕對貧困,接下來要解決相對貧困。廣大扶貧干部要迎難而上、繼續發力、持續發力,戴著責任這個“緊箍”,把工作做實,打造一支永遠不走的“駐村工作隊”,不讓一個困難群眾掉隊。
四要切實做到摘帽不摘監管。全面加強對摘帽縣扶貧工作的監督管理,把防止返貧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完善的信息監測和預警機制,對出列村、脫貧戶進行定期跟蹤監測、數據分析、綜合研判,及時發現問題,做好防范處置。發揮好大數據管理平臺的作用,提高效率,實現公開透明。
按照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的要求,要對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開展鄉村振興實績考核,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納入鄉村振興考核、納入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對考核排名落后、履職不力的市縣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同志進行約談,建立常態化約談機制[5]。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農村黨支部書記是村領導班子的帶頭人,是為群眾謀利益的“火車頭”。調研發現,民風淳、村容美、經濟興的村,其共同特點是有一個能干事、會管事、能力強、威信高的帶頭人。新鄉市按照“五個一批”的思路,堅持從現有村兩委成員中優育一批,從外出務工經商人員中優召一批,從退休干部、教師中優請一批,從退伍軍人中優選一批,從機關黨員干部中優派一批,多渠道培育選拔農村黨支部書記,解決“誰來干”的問題。例如,李連海主持獲嘉縣位莊鄉馬營村工作以來,工作成績突出,獲得黨員群眾認可,在換屆選舉中高票實現“一肩挑”。原在鄭州市經營高鐵配件生意的薛敬雷當選封丘縣趙崗鎮王灣村黨支部書記,帶領全村黨員和群眾脫貧致富,一舉摘掉了貧困村和軟弱渙散村的帽子。輝縣市孟莊鎮南陳馬村因亂變窮,鎮黨委多次登門拜訪,最終說服退休干部王政仁“走馬上任”,通過改革盤活村集體耕地和建設用地,使村集體由零收入增加到13 萬元,各項工作步入全鎮前列。
鄉村振興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講究一個“實”字,必須真金白銀地投、真刀真槍地干。要解決鄉村振興“錢從哪里來”的問題,僅靠上級資金支持遠遠不夠。必須深化農村5 項重點改革,用好農村綜合改革、農用地“三權分置”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等“法寶”,打破體制束縛,讓農村資源活起來,讓農民積極性迸發出來。
2014 年以來,長垣縣、獲嘉縣先后承擔“三塊地”改革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創造了長垣模式和獲嘉樣板。長垣縣、獲嘉縣通過改革初步建成了云寨村、大浪口村、同盟古鎮等美麗鄉村,提升了生態空間、生活空間。長垣縣通過“三塊地”改革,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267.3 hm2,總收入近3.6 億元,其中村集體獲益1.5 億元、農民獲益1.8 億元。獲嘉縣通過開展專項行動,清理不規范合同1.78 萬份,增加集體收入7 624.6 萬元,村均增收2.1 萬元。
農民是農業農村發展的根本力量。沒有廣大群眾廣泛參與和大力支持,什么事情都干不成。近年來,新鄉市探索出多種積分管理模式,有力改變了“政府熱、百姓冷”“干部干、群眾看”的局面,激發了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
封丘縣居廂鎮通過愛心積分制,促使邋遢戶、懶散戶自覺轉變生活習慣、行為習慣,促使貧困戶從對政策一竅不通到主動學習和自覺宣傳政策,從家里改頭換面到主動為村里辦好事,花小錢辦大事,用小積分撬動大戰略。
針對兩大戰略目標任務的差距,要對照脫貧攻堅的任務目標,對標鄉村振興的總體要求,一方面補短板、強弱項,夯實鄉村振興基礎,另一方面穩步推進鄉村振興,為順利過渡保駕護航。
產業發展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在原有產業扶貧的基礎上,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延長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提高產品增加值。
近年來,封丘縣注重特色發展、綠色發展,培育“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1+7”扶貧產業,初步實現了“黨旗飄起來、產業做起來、群眾富起來”。下一步要將短平快、立竿見影的扶貧項目與長期穩定發展的產業項目相結合,在優化結構、培育主體、打造品牌等方面做文章,進一步激發鄉村發展活力,為產業振興打牢基礎。
要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兩類農業經營主體,為農民參與新型農業經營創造條件。培育一批特色鮮明、質量穩定、信譽良好的本地知名品牌,增強特色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樹牢綠色發展理念,把“注重保護、留住鄉愁”的基本原則貫穿始終,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村莊形態與自然環境相得益彰。大力推進垃圾治理和綜合利用,推進農村垃圾就地分類、資源化利用和處理,是解決“垃圾圍城”“垃圾圍村”問題的基本思路。
有序開展污水治理和廁所革命,著力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技術和工作指導,高質量完成改廁任務。深入學習浙江省“千萬工程”經驗,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三清一改”行動。加強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高質量、高標準打造“四美鄉村”,積極創建“五美庭院”。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推進鄉村移風易俗,完善村規民約,徹底改變一些農村仍然存在的陳規陋習,解決紅白喜事大操大辦、鋪張浪費、高額彩禮等問題。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的時代價值,廣泛開展“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五好家庭”“鄉賢長”等活動,著力營造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新鄉縣朗公廟鎮開展“孝道文化大餐”活動,定期請農村65 歲以上老年人吃餃子、看大戲,把全鎮建成了一個沒有圍墻的敬老院。輝縣市南李莊村大力開展以文明家庭認領制為抓手的文明創建系列活動,讓全村居民都成為文明人。
努力實現黨建引領下的“三治融合”,把黨建引領貫穿鄉村治理各方面、全過程。以自治為基礎,以法治為根本,以德治為引領,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強制度建設,發揚村民民主,不斷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水平。全面推行“一村一法律顧問”,開展村干部法律培訓和村民普法教育,建設法治鄉村。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村莊、進禮堂、進家庭,使農村既有公序良俗,又有生機活力。輝縣市南李莊村黨建引領“三治融合”的經驗在新鄉市乃至河南省農村推廣,成為黨建引領“三治融合”的樣板村。
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當前我國的奮斗目標。生活富裕既是鄉村振興的根本,也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生活富裕是當前階段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形式,與消除貧困、改善民生、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一以貫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構建長效政策機制,讓廣大農民盡快富裕起來。面對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這樣一項巨大的系統性工程,需把握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正確方向,多管齊下,真正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