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琴,王 悅
(湘南學院 湖南 郴州 423000)
截至2020 年底,在現行標準下,我國9 899 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28 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 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完全消除了絕對貧困[1]。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2]。
脫貧攻堅是消除絕對貧困,但是相對貧困依舊存在,如何構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體制機制,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完成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成為新時代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新議題,這也是鞏固拓展扶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戰略在“十四五”期間平穩有效銜接的關鍵內容,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有重大的戰略意義[3]。
脫貧攻堅解決了絕對貧困的問題,但是仍然存在脫貧邊緣戶,相對貧困依然存在。在脫貧攻堅中,我國返貧人數逐年下降,但返貧時有發生。據統計,2016 年返貧人口為68.4 萬人,2017 年為20.8 萬人,2018 年為5.8 萬人;2020 年,有近200 萬脫貧人口存在返貧風險,300 萬邊緣人口存在致貧風險[4]。
黨和政府高度關注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納入“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同時提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我們要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p>
關于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關系,涂圣偉(2020)[5]提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我國“三農”工作的兩大重要戰略部署,提高二者的政策匹配度和實踐融合度,直接關系到脫貧攻堅的質量和鄉村振興的實效。謝小芹和姜敏(2020)[6]指出,鄉村振興與精準扶貧在邏輯上是高度一致的,兩者可實現“多元”協同。
關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武漢大學鄉村振興研究課題組(2021)[7]提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全面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要繼續發揮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并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無形之手”的作用,保持幫扶政策平穩過渡,完善易返貧致貧人口監測預警機制。
關于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趙政和張嘉昕(2021)基于政策視角提出,脫貧攻堅戰略解決的是絕對貧困問題,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相對貧困問題,二者相互銜接,才能更好地解決我國貧困問題。孫久文等(2021)針對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提出3 點建議,一要建立與實現現代化相適應的反貧困戰略;二要建立區域瞄準的新標靶;三要保持政策的延續穩定。
當前我國的脫貧攻堅事業取得了重大成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將其與鄉村振興戰略進行深度融合、有效銜接,應從以下幾點出發:一是政府和市場雙向發力,政策支持不松懈,同時繼續激發市場新活力;二是將反貧困和現代化思維相結合,將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中的鄉村產業、鄉村文化進行深度融合;三是時刻保持反思與改進的思維,吸收和借鑒脫貧時期的寶貴經驗,并結合現狀加以改進,達到創新。
2020 年之前,打脫貧攻堅戰堅持的是以“攻”為主,同時深入結合貧困地區的地域特征、貧困人口的致貧原因精準施策,采取“精準滴灌”、注重“造血”的扶貧模式,取得了脫貧攻堅事業的成功。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之后,脫貧后的鄉村地區首先需要考量的是守住脫貧攻堅的成果,對于邊遠地區和貧困山區的脫貧戶要予以重點關注,防止返貧邊緣戶產生,防止因為政策的推廣力度不夠、當地居民精神懈怠而產生返貧風險,一定要守住底線思維,重點關注、實時防范,牢固樹立消除貧困的底線。
我國脫貧攻堅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上,廣大農村地區存在著由脫貧不穩定戶和邊緣戶而產生的返貧風險。建立防止該類風險的動態監測體系,樹立嚴格的預防思維,是當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手段及措施。以建檔立卡已脫貧但不穩定戶、收入略高于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邊緣戶為重點監測對象,密切關注特殊困難群體,防止該類群體因為重災、重病而返回到脫貧線以下。
同時,完善各類監測指標,構建全面、有效的監測指標體系,從人力資本、自然因素、社會因素、經濟因素4 個方面構建鞏固脫貧攻堅的監測體系。
在當前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要保持系統化的思維,構建系統的、體系化的有效銜接機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3.3.1 監測
充分利用當前的互聯網大數據平臺,對鄉村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措施進行信息匯總、整理與分析。
3.3.2 預測
根據前期的監測信息預判鄉村的返貧風險和振興舉措,實時監測與關注。
3.3.3 幫扶機制
根據前期監測和預測體系的雙重信息,對鄉村鞏固脫貧攻堅提供政策、經濟、文化、產業、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幫扶,助力鄉村振興。
3.3.4 評估
對脫貧后的鄉村發展現狀進行評估,首先是否存在返貧風險點,之后是鄉村振興中需要的支持點,然后通過社會調查研究進行評估分析。
3.3.5 管理
根據評估結果,對幫扶機制進行管理,提供有效、精準的幫扶,推動鄉村獲得充足且全面的發展。
有效推進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既要保證政府政策不松手,繼續給予貧困地區政策支持,同時積極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為鄉村的振興事業添磚加瓦。
“有形的手”繼續發力,助推鄉村振興事業。黨中央針對脫貧地區出臺政策,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 年過渡期,旨在實現全面小康之后,針對絕對貧困的脫貧攻堅舉措要逐步調整為針對相對貧困的日常性幫扶措施,并納入鄉村振興戰略架構下統籌安排。政府政策支持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繼續加大支持力度,推進鄉村產業發展從致力脫貧到鄉村振興轉變;二是繼續加大推進鄉村教育事業發展,引進相關技術性人才;三是加大對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
“無形的手”合理優化市場資源配置,發揮好市場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市場是資源發展的一個必要場所,只有充分發揮市場的能動性,合理配置市場資源,為鄉村提供適合其資源的發展市場,比如以“半條被子”為代表的紅色文化資源而發展起來的沙洲旅游業,以莽山作為旅游資源發展起來的東源村等,這些鄉村充分運用資源,合理有效地發揮市場作用,助力當地脫貧的同時也在銜接鄉村振興。
現代化思維,即以“創新、立體、戰略”的思維方式開展社會工作服務及實踐。脫貧攻堅取得重大成就,但是返貧邊緣戶的存在,相對貧困不斷衍生,都是當前將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道路上亟待解決的問題。
創新驅動發展,創新推進融合。2015 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創新發展理念,創新鄉村本有的扶貧產業,結合當前互聯網平臺,深度構建“互聯網+產品”的經濟發展模式,充分利用電商平臺,構建直播帶貨體系,借用“網紅”效應,在帶火鄉村的同時,推進鄉村產業提質提量發展,將創新融入鄉村文化中,將文化產品通過現代化方式進行傳播。
以格局觀、立體觀把握鄉村產業、文化布局,完善發展機制體制。以立體的思維分析鄉村在脫貧攻堅時期的產業體系,根據當今政策的變化、時代的變化,從宏觀層面作出改變,創新產業布局,推進高新產業、技術產業在鄉村的發展,打造鄉村發展大格局,推進鄉村文化傳承由內循環到外循環,構建大循環體系。
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需要戰略,一個鄉村的發展也需要戰略,應保持“戰略”性思維,推進鄉村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樹立戰略思維,需要在這個有效銜接時期連續、動態、全面地度量這些影響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因素的數量及變化程度,并找出這些相關因素在數量變化程度上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規律,以發現的這些與之相關的規律為基礎,以形成的鄉村振興目標格局為導向,促使脫貧攻堅成果轉化向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狀態轉化。綜合“創新、立體、戰略”的現代化思維,融入脫貧攻堅成果的轉化,融入鄉村振興,推動兩者的有效銜接。
中國共產黨始終在工作中保持著批評與自我批評、自我革命和自我反思的優秀工作作風,現在已處于脫貧攻堅的成功階段,在這個關鍵時期,將脫貧攻堅成果進行創新性轉化是每個人應不懈努力的方向。
保持反思和改進的思路,才能使開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工作更加有效、更具特色、更有可復制性。作為駐村扶貧隊和鄉村振興隊的領導班子,要時刻保持反思與改進的思路,及時反思與總結脫貧攻堅中的工作經驗。同時,認真比對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在產業、文化、社會治理等方面的不同要求,不能照搬原有的發展模式,要根據當前新時代的特點,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因地制宜,不斷改進,發展出一套有利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并且能夠推動鄉村振興的模式體系。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促進鄉村振興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織,是黨和人民密切關注的重要內容。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應樹立底線思維、預防思維、系統化思維,構建鄉村振興的總體思路。黨和政府應繼續保持政策扶持力度,市場合理配置鄉村內生發展資源,以“創新、立體、戰略”的思維構筑有效銜接思維,并在工作中不斷改進、反思。立足于新時代背景,助力脫貧攻堅成果有效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動力,構建互聯網平臺,以“互聯網+特色”的模式推進鄉村有效筑牢脫貧攻堅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