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廣剛
(鄒平市魏橋鎮人民政府 山東 濱州 256212)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農業發展的最終理念,我國也一直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和前進。在現今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階段,農業綠色發展已經成為理念之一。應保持綠色健康的發展道路,在其中探索創新型的農業經濟發展道路,縮短中國南北方農業經濟差異,走環保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經濟道路。
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隨著新農村建設一直在不停歇地前行。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也在不斷轉變,逐漸形成新的二元經濟結構模式。這種農業經濟發展模式能夠更好地累積農業資本,改善新農村農戶的生活狀況,不僅能推動我國的經濟市場發展,還能縮小城鄉差距,加快城鄉融合,提升我國社會現代化水平[1]。
我國新農村建設主要是解決農村農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解決。比如我國農村經濟產業鏈結構不完善,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資源浪費,農業產品質量和生產技術方面不匹配等問題,都會制約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并且對新農村建設也有影響。現如今,新農村建設已經步入正軌,經濟模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優化,使新農村農業經濟已經走上了資源節約型的發展道路。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主要是指在農業生產中對農業發展模式進行優化,使用先進的農業工作器械提升農業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改善農業傳統的生產方式,讓農業發展更加現代化和機械化,逐漸解放人力農業生產,提升農產品產出效率。
農村的農業種植土地資源現在還存在土地浪費的情況,并且很多地方進行農業生產的時候對土地開發并不充分,以及農業生產的用料方面不合理。這些情況導致農業的生產力受到制約,必須建立農業發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從農業生產的理念出發,相關人員要提高對農業生產方式的重視程度,創新農產品的種植方式。使用滴灌或智能控水的方式節約水資源,精細化管理農產品的種植方面,讓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我國的農業發展模式一直以來都是小農經濟,農村實行每戶小規模的種田模式。但是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這種小農經濟管理體制已經不適合現代化的農業經濟,農戶們生產的農產品品質不一,難以達到生產標準。而且現在很多農戶都去大城市發展,留在農村的農業從業者越來越少,所以說更需要大規模、機械化、高效率的農業生產方式。這種生產制度大幅度減輕農戶大量流失帶來的農產品不足的問題,而且也大大節約了生產勞動力。
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方式和發展規劃還不完整,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結構體系。我國的惠農政策十分豐富,但是實際在農業金融體系運營中并沒有太大的優勢。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我國農業從業人員根據所在地區整體的經濟發展水平制訂相應的農產品生產方案及農產品產銷聯合體系。但是這種體系建立后,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生產力和技術不匹配的現象,農戶的實操性較差,很難解決農戶收入低的問題,無法推動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進程[2]。
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范圍廣,但是地域分布不均,農業技術也隨著地域特征出現不同的農業科技需求,而且很多農村地區的科研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導致農村的農業經濟得不到提升[3]。地方政府應加大對農業經濟的扶持力度,招編高等院校的農業技術人才,提升農村農業生產的創新力度,完善農村農業經濟發展所需的硬件基礎設施,保證農業經濟的發展有設施基礎保障,建設標準化農田,提升土地產出能力,推動可持續發展。
我國新農村背景下,農業從業人員的職業能力一直在提升,但是沒有具體完善農業經濟發展中財務管理制度,并且在使用時沒有整體的規劃性,財務管理不到位,使得農業經濟發展遲緩,導致農業經濟水平無法有效提升。
新農村建設中農業相關管理人員的素質和專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業發展,農村很多管理人員的思想比較保守,缺乏創新力,對農產品的知識體系了解不透徹,這也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不能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4]。
我國現在主要提倡綠色環保理念,新農村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發展中也應充分體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環保。農業經濟的發展,更多的是提高農業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和畝均產出率。盡量減少農業土地資源浪費,應發動每一個農戶聯合起來提升土地資源利用率。農村種植的作物殘渣、玉米秸稈可以作為天然肥料的作物,不要隨意丟棄、制造垃圾,直接再次利用,應提升農業產品的使用率,減少資源浪費情況。而且在進行農業產品的種植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好農產品周圍的環境衛生,不要選擇有工廠、垃圾站、污水排放的地區開設農作物基地。
如果日后要投入使用,相關的農村土地管理人員和土地質檢人員也要對這些空地的質量開展提升和管理工作,達到綠色環保可種植農作物的指標后再投入使用。在農業種植過程中也可以選取多種農作物混合種植,或者農作物和家畜一起養育的方式,比如,稻田養鴨系統、稻魚共生系統、麥豆間套和混播、棉麥套種等,這樣既可以進行多個方面的種植,也可以有效防治病蟲害。
除了提升農產品土地資源的利用率,也要考慮到農產品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做到與時俱進,不和社會發展的需求脫節。現在人們對于綠色健康食品的購買欲要比以前強烈很多,在生產農產品的過程中也要考慮大眾對農產品的購買心理,種植出綠色健康的農產品,讓大家放心購買[5]。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不僅僅是在科研機構中如此,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生產中也是如此。農業產業科技的發展可以直接提升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對于我國十分重要。在農產品種子的篩選和栽培過程中培育優良且免疫力高、抗病蟲害以及對自然災害、酷夏、寒冬的耐性強的農產品幼苗;在農產品的播種技術上使用先進的栽培技術,運用機械更快更好地播種秧苗,讓農產品的秧苗完好無損的種植進土壤中,減少幼苗的損傷和蟲害程度,提升農作物的種植數量。工作人員和相關的農業栽培種植人員要對種植戶講清其中利害,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幫助農戶在種植時提升田地上農產品的數量及質量[6]。
農產品的發芽到結果的過程中,都有科學技術的參與,而且農作物的每個生長階段都會面臨不同的災害,這些都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和經驗豐富的農戶一起研究解決措施。
比如在種植水稻的時候運用器械快速耕地,在需要施肥的時候對水田進行高效的施肥處理,減少日后的種植步驟,提升水稻的種植效率。同時提高田地間巡查的次數,做好高效的田間管理,不斷改善以往的種植環境,貫徹落實綠色環保的種植理念。在環保理念深入人心的同時,農業種植也要遵循生態的循環規律、高效且可持續發展的農作物種植計劃。
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保證了社會的穩定前行,這也給我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大好時機。雖然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是掌握科技的還是人才,對于科學技術的應用已經延伸到我國的各行各業,農業中科學技術的使用更是與日俱增。我國在推行新農村政策的基礎上,要多培養農業技術專業人才,建設好新農村的農業產業鏈條,提升農業經濟的發展。由于我國農村很多年輕人都到大城市打拼,農戶種植農產品的人員大量流失,造成農業種植區域缺乏相應的人才,更凸顯出農業人才的重要性。
地方政府更要重視本地的農業經濟發展狀況,引進更多的農業專業技術人才,改善本地農業發展的鏈條。并且對政府內部的農業技術人員增加培訓次數,相關的農業財務管理部門也要提升其專業能力,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持。比如,相關政府下發惠農政策后,派遣和引進農業技術的專業人才和農戶講清楚其中的利害關系,幫助農戶更好地種植農產品。從選種到栽培幼苗,播種到田間管理,怎樣更高效的灌溉,以及最后收尾階段對農產品的處理保存,每一個步驟都不得馬虎。
種植期間也有很多科學技術富含在里面,怎樣活學活用這些農業科學技術,提升農戶的農作物種植數量和質量,這是需要更多的專業技術人員來思考的。政府也可以和當地高校的農業技術專業進行合作,為本地農業經濟的發展尋找更多的提升渠道,擴大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空間,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尋找平衡點,從而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農村的農業經濟發展現在已經不局限于農作物的種植收入,還有專門的銷售渠道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各地方政府也要擴充農業經濟的增長渠道,和當地或周邊地區的商戶進行合作,將農產品大批送到加工廠加工,提升農產品的價值,提升農戶的純收入。例如,把農業和醫學聯系起來,提高我國的中醫農業技術。2019 年我國在世界中醫藥大會第五屆夏季峰會中成立了世界中聯中醫農業分會,主要是培養出更高質量的農產品[7-8]。
在中國各地的農業基地推廣中醫農業技術,而且在種植農作物的時候可以減少農藥還有化肥的施用量,提升農產品的質量。中醫手段較溫和,在栽培農作物的時候會對農作物循序漸進地培育,保證農作物的營養元素齊全,不斷提升抗逆性,逐漸降低以往的農作物種植成本。農業經濟增長渠道的方式有很多種,不僅局限于和醫學合作,還可以和網絡電商平臺合作,提升農作物的發展空間[9-10]。
新農村建設以來,我國的農村農業經濟的確有在上升,但是其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農業產業鏈的不完整,農業技術設施的不完備,以及農村農業專業人才的缺失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善,相關政府可以加大農業專業技術人才的培訓力度,并且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合適的機械設備,下發相應的惠農政策,為農戶農產品的銷售提供發展渠道。一系列的措施為的都是加快綠色環保理念下的農業產業發展,提升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保證我國農業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