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坤,董彥琪,楊麗娟,蔣志凱
(新鄉市農業科學院 河南 新鄉 453000)
農,天下之大本。我國有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燦爛和最偉大的農業文明,勞動人民在生產力極度落后的歷史條件下創造了人類農耕文明不可逾越的奇跡。但是進入到工業文明時代,我國傳統農耕文明迫切需要進入農業現代化,在城鄉結構二元制背景下,長期以來經濟發展依靠犧牲農業支持工業,這不僅造成了巨大的城鄉差距,而且也帶來了嚴重的“三農”問題,阻礙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步伐。
合作即共享,共享經濟為新型農業合作社開創了新的思路。21 世紀是信息時代,新型合作社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合作社共享模式的創新,促進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實現農村組織模式的變革。
共享經濟模式依托“互聯網+”平臺,將使用權和所有權分離,充分促進了資源共享。科技浪潮為共享經濟的創新模式提供了技術支持,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讓共享交通工具、電子產品、金融、醫療以及共享知識等新型經濟模式得以應用。大量的閑置資源得以利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大減少,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給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移動互聯網技術普及的背景下,為了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改善生產關系,就要依托共享經濟模式,不斷打造農村經濟的新業態,促進農村集體經濟形式的多元化,加快農業生產要素的流動,比如知識共享、農機共享、土地共享[1]。
新型農業合作社是聯產承包后農村集體經濟的第二次飛躍,促進我國農業產業的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和品牌化。共享經濟模式下,新型農業合作社不僅可以利用網絡平臺擴大農業產品的競爭力,降低生產成本,還可以在合作社內部建立資源共享的新模式。通過“互聯網+”技術明確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結構,解決了傳統公社中存在的大鍋飯問題。以農業機械為例,我國絕大多數農業機械只在農忙時使用,閑置率較高,共享模式能夠降低農機使用成本,提高農機使用率。共享經濟模式下,新型農業合作社的組織形式不斷創新,內部治理日益完善,社員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農民的利益得到保障,組織機構日益健全。新型農業合作社共享模式的創新有利于提高集體經濟抵御風險的能力,提升市場競爭力。
共享經濟模式能夠帶動農村及其周邊的產業發展,為農民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為大學生農村就業創業提供良好的平臺。在共享經濟模式下,能為農村經濟注入大量資本,在醫療、教育、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建設等方面提供支持。“互聯網+”新技術和新思想引入后,傳統農民將向職業農民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會發生根本變革,傳統“三農”問題會得到解決,農民在農閑之余可以離土不離鄉,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加之土地流轉、生態農莊、文創旅游等經濟業態的建立,提高農民收入,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
由于目前農業合作社還在探索中,沒有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和組織方式,導致合作社缺乏競爭力,經濟收入較差,區域發展不平衡。集體經濟依賴國家扶持和自身優勢,產值高達上百億,但是大多數農業合作社都缺乏競爭意識,存在政府包攬一切的思想,忽視市場的地位。同時過度依賴政府,導致合作社出現“空殼”現象,甚至有的合作社成立的目的是套取政府補貼,而非振興鄉村經濟[2]。
農業合作社還存在平均主義的思想誤區。20 世紀60 年代以來,人民公社之所以發展曲折,就是沒有認識到生產力發展的正確規律。其曲折是因為沒有認識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本質,種種措施抑制了生產力的發展,不尊重科學發展規律,降低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否定勞動分工,不尊重知識和技術人才,甚至違背農業生產規律,最終不但沒有實現共同發展,反而造成了巨大的浪費。
尤其是忽視了農民的主體地位和需求,在發展過程中急功近利,為了完成公社的指標,甚至損害農民的利益支持工業發展。
目前,受到農村經濟發展等各方面原因的影響,很多新型農業合作社都沒有完善的治理結構。既沒有完善的法律政策環境,缺乏有效的外部監管,也沒有在內部建立透明有效的控制機制,仍然存在政企不分,權責不明等現象。在合作社治理上,內部缺乏民主機制,理事會等機制都不夠完善,社員缺乏參與治理的途徑,民主機制不暢通。如果沒有完善的機制,“搭便車”行為就會越來越嚴重,嚴重抑制生產力的發展。
社員可以以土地、生產資料、知識產權、技術等方式入股,并且成立股東大會和社員代表大會,以保障社員的權利,真實為農民發聲。合作社經營管理由理事會負責,根據合作社規模和具體的產業方向,設置專門的理事長和各部門經營管理人員。要建立高度信息化的財務管理部門,提升合作社的財務透明度,進一步強化“五統一”原則的財務制度。財務報表不但要交上級部門審核,而且也必須要對社員公開。完善監事會結構,由全體社員大會選出誠實公正的社員擔任,充分代表社員的利益,對理事會、管理人員和財務部門進行監督。
在結構治理的過程中,必須要改變傳統企業中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傾向,農業合作社必須要以保護農民權益為核心,以服務農民為宗旨,建立互助組織。為了更好地實現共享經濟的目的,首先要風險共擔,明確各方責任,所有社員共同承擔風險。更要利益共享,在確保集體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充分保障農民權益。同時進一步完善土地政策,加大土地資源共享力度,明晰產權結構,加大所有權共享力度[3]。
合作社必須是促進生產力發展,而非抑制生產力發展。在此基礎上調整生產關系,不要走人民公社的老路。以共享經濟模式促進生產資料高度共享,降低土地資源閑置率,提高農業機械利用效率,解決農業生產資料浪費的問題。以促進土地流轉為目標,充分發揮土地要素的作用,以促進生產力發展。發展農村特色共享經濟商業模式,打造共享金融,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充分依托互聯網平臺,優化農業產業資源配置,鼓勵廣大農民參與到農業共享經濟中,解決“三農”發展的突出問題。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共享,加大公共服務供給力度,推動農業合作社向現代企業管理方式變革,比如通過信息共享、財務共享中心、共享農業、電子商務、共享工業、共享服務業等提升農業合作社的競爭力。
共享模式的創新要以壯大集體經濟為目的,明確和保障社員的權益,分享發展成果。以合作社為載體,利用共享平臺在同一地區進行農業機械調度。推動物流共享,提升農村物流運輸效率,和倉儲共享結合起來解決農產品安全問題。同時促進人力資源共享、降低人力成本、引進優秀人才,解決農村勞動力成本不足的問題。在合作社內推動農業知識和技術共享,以合作社為單位大力推廣新型農業技術,培養優秀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種植大戶、銷售能手等。
合作社可以邀請農業技術專家對社員定期進行農業專業技術培訓,同時可以和農林部門、高校、科研部門以及龍頭企業合作,通過共享資源網絡平臺向社員發布相關學習資料。將知識產權和農業技術作為社員的權益共享,社員通過社內平臺就可以免費查閱各類農業技術和知識,并且以建立網絡社群的方式促進農業技術交流[4-6]。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共享模式本質上就是明晰公有化產權的分配,反映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本質特征。因此,在未來新型合作社建設中,我國要借鑒國內外的先進經驗,不斷創新共享經濟的模式[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