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元
(長春大學旅游學院 吉林 長春 130607)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針對農村產業發展形勢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村電子商務是指在廣大農村地區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的商務活動,是新商業形式帶動下的衍生產物,是現今農產品、農作物銷售的新方式。
吉林省地處東北地區,其農村產業根基是農產品生產與銷售,針對自身農村經濟發展現狀,逐步重視和開發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模式,將信息化市場技術引進到農村經濟發展中,通過網絡信息化手段,整合線上線下發展,將農產品推廣于外部市場中,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打開農產品銷售新局面,提高農村經濟整體效益,保障和提升農村群眾生活水平和質量。在此基礎上,吉林省不斷對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進行研究與實踐,不斷推進第一產業農產品與新興第三產業電子商務的實效結合,并將其發展模式作為省內經濟轉型的關鍵性元素。
隨著經濟形勢的不斷轉化以及國家政策的傾向號召,吉林省農村電子商務逐漸得到重視與發展,現階段農村電子商務已經成為吉林省農村經濟發展的主體支撐力量。吉林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跟其他南部省份相比較起步較晚,2010 年才開始進行農產品電子商務試點工程,在2011 年先后在雙陽、蛟河、伊通等16 個試點縣、市建設終端網店700 個,并開發了吉林省農業電子商務交易系統“好匯購”。從2012 年開始逐年增加收益,逐步擴大農產品電子商務建設點及線上購物平臺。
隨著吉林省不斷提高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電子商務產銷流程逐步完善。政府及生產商對相關產銷流程更加重視,積極學習和輸入優化形式和手段,逐步完善農產品電子商務產銷過程。吉林省農村電子商務主要采用B2C 銷售模式,集中收集、集中銷售,以試點為主要依托平臺,統一進行收購、宣傳、銷售、配送、售后等產銷過程,同時加強優化產銷鏈條,優化物流配送,提高電子商務質量水平,層層遞進、級級優化。
1.2.1 理念問題
現階段,吉林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雖然逐漸提高,但是由于農村地區的地理位置、交通發展及傳統思維等局限因素,導致部分領導及群眾對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理念偏差。
一方面,由于農村地區文化知識基礎較為落后,理論蓄能以及掌握能力略有差距,對于先進前沿理念的學習與理解較慢,吸收能力較弱,導致理念更新頻率較低。另一方面,雖然在政府的指導下,部分農村地區嘗試發展一些農產品電子商務,但是由于對電子商務發展理念及技術的更新性不完善,追蹤發展訴求較弱,從而產生部分地區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只處于開始階段,后續理念更新欠缺。
1.2.2 人才問題
吉林省電子商務發展最大的阻礙元素就是缺少專業技能人才隊伍,沒有專業化人才技術作支撐,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緩慢。
由于吉林省農村地區很難引進專業能力強的人才,導致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容易出現走彎路、耗時長、收益差等系列問題。同時,專業人才隊伍的欠缺使得農產品電子商務缺乏雄厚的內部支撐力量,使用的流通手段更新速度較慢,拓展范圍較窄,創新程度不足,種種不良連帶效應逐步顯現。
1.2.3 配置問題
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對接溝通及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發展主要依托網絡信息技術,通過雙方線上溝通達成意向銷售。
但是部分農村地區普遍存在網絡通信性能流暢性不穩定的問題,一方面是農村生產者電子通信設備較為匱乏,主要依靠村部統一對接設備,單線對接不夠流暢,客戶流失量較多。另一方面,對于農產品配送需要一定的包裝和時效,農村地區物流配送方式較為單一且速度較慢,對于物流配送優化前置性敏銳度不夠高,接受省外客流量有一定的局限,導致吉林省農產品電子商務擴大發展的滯后性,客戶群體增加范圍選擇性略少[1]。
國家經濟發展主體是農業發展,吉林省的主要優勢就是農產品,農村經濟發展主導也是農產品銷售,既與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又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從而可以看出開發新型農村經濟發展形式,促進農村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是十分必要且急切的。其一,農村電子商務是現階段吉林省農村經濟發展的主體環節、關鍵成分。應加強對吉林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探究,理解和學習先進科學專業電子商務發展理論,吸收電子商務拓展技能,充分實踐相關新型電子商務發展手段,鞏固強化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路徑。因此,探究吉林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能夠夯實相關人員對其發展理念、手段、技能等多方面的理論基礎,從內而外地轉化固有傳統思維意識,對推動農村地區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意義。其二,吉林省農村經濟的推進和發展在于不斷地將理論轉換為實踐,通過多層次實踐活動,從行動上刺激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與進步,帶動農村經濟、增強經濟效益、提高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吉林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實踐成效決定著地區性經濟的發展未來,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不斷推進,給予農村地區較好的發展模型,重新塑造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模式,打破傳統固化形態,拓大發展板塊,踐行發展措施,完善發展手段,充實發展前景,對吉林省農村經濟和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十分重要。
首先,重點引導領導層、生產者、銷售者等多方面群體的循環學習模式,改變以往單一單次的學習狀態,將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列為重要學習內容,開展學習模式,通過專門講解、交流互促、實地考察、交互合作、廣播宣傳等方式,給予廣大群眾更多的學習平臺,隨時隨地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其次,設立專業針對部門,加強政府組織部門的多項扶持。由政府機關設置農村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專業部門,層層選拔,設立專門的專業領導發展小組。在領導部門中分設學習指導小組、實踐指導小組、調查反饋小組,追蹤強化小組4 個部門,運用科學合理的方式指導農村地區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實踐。同時通過專項部門的數據與反饋,定時定向地開展領導層研究,幫助其拓展銷售渠道,資金支持,引入外流等。
以政府部門政策幫助為主,拓展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優勢,壯大專業技能人才隊伍,不斷深化地區電子商務技能人才建設。首先,政府部門應出臺相關人才引進政策,拓大地區性招收人才優勢。其次,引進職業技術性人才,打造實踐性強,技術性專的人才隊伍。再次,根據農村地區實際情況,重點加強地區性人才培訓體制,利用當地現有人才給予充足提升拓展平臺,將人才推向“互聯網+”相關企業中,運用循環學習方式,為人才培養提供優質的學習環境,提高技術水平,提升現有人才隊伍專業技術水準和能力[2]。
政府部門及農村生產者共同出力,積極拉動地區院校與企業的資源,通過雙雙合作,重組資源鏈條。一方面充實后備資源,積極引導和培養對農村地區及農產品相關方面的創業思想與技能。另一方面,運用院校的先進理念,結合校外企業的資源設備供給,共同提高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實踐拓展。同時,政府、院校、企業、群眾4 方面應共同努力,統一整合產品、政策、技術、資源,創新出地區性農產品商務鏈接平臺或APP,打造便捷、高效、簡潔的直觀銷售過程[3]。
其一,積極擴展和學習物流配送方式,通過自主開發、商業招標、合作共創等方式,運用信息數據監控、專車專線、地區配送保存區等方法,優化改進農村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物流配送性能,升級物流服務、縮減配送時間、完善配送機制,打造快速、完美、高效的專門物流配送過程。其二,通過自媒體等多種網絡媒體輸送農產品信息,找準產品關鍵點,塑造品牌形象,重視產品質量,展示產品種植環境,突出農村產品特征,推廣農產品品牌效應[4]。
農村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是推動鄉村振興、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路徑,應積極倡導和鼓勵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帶動農村建設,改善農民生活,夯實農村經濟發展多方面基礎設施,造福人民,提高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