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琳
(河南經貿職業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0)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利用信息和互聯網平臺,使得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相互融合,利用互聯網具備的優勢創造新的發展機會。
近年來,“互聯網+農業”的發展勢頭強勁,自2016 年“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計劃提出,物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在農業經濟發展中,“互聯網+農產品營銷”受到高度重視,為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為我國農業生產模式變革、經濟結構優化、產業升級、農業市場經濟盤活等提供基礎保障,但在實際應用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需要在實踐中積極改善和優化,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經濟快速發展[1]。
我國“互聯網+”時代發展時間較短,還未實現全面覆蓋,尤其是一些偏遠農村地區。當地農民對互聯網認識較少,對新鮮事物接受能力較差,相對于“互聯網+農產品營銷模式”這種未知事物,農民更偏向于傳統農戶、經銷商及客戶農產品買賣形式,難以快速實現其思想的轉變。
同時受限于文化水平和社會認知,農民難以在復雜、多樣的互聯網信息中準確預判市場形勢,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對相關軟件操作也不了解,再加上各地農業生產存在較大差異,相關軟件無法根據農戶需求提供針對性服務信息,制約了“互聯網+農產品營銷”的發展。受傳統營銷觀念影響,農戶在銷售農產品時更關注短期利益,“互聯網+農產品營銷”模式前期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而且有些客戶對網上交易的農產品質量和口感等持懷疑態度,打擊了部分經營者的積極性,農產品銷售仍保持傳統單一落后的模式[2-3]。
從現有互聯網發展軌跡看,部分網絡平臺發展后紛紛增加農產品展示、營銷、服務等網絡平臺,但相較于其他網絡平臺,農產品平臺占比十分有限,且在網絡平臺中,人們更熱衷于購買衣物、家居等日常生活用品,較少查詢和購買農產品,導致農產品在網絡平臺的銷量遠不及其他產品。
在耕地結構、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下,我國農業耕地存在耕地零散問題,導致農業資源分散,制約了農業集聚經濟發展,農戶與農企難以快速普及和應用較為復雜的技術,難以實現產業集約化發展。同時農產品需要鮮活保存運輸,但我國部分農村地區還未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冷鏈運輸體系,且農業經濟運輸成本高,農產品質量難以保障,例如,一些保質時間較短或乳制品、肉制品、海鮮等易變質食品,對儲存運輸環境有較高要求,如果無法保證運輸環境,極易使農產品變質、銷售受阻,導致農產品被大量浪費,不利于農業經濟的發展。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持續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轉移至一、二線城市中,農村人口呈老齡化發展趨勢,能夠參與農業生產的人數日益減少,農業從業人員結構逐漸失衡,再加上多數農村人口受教育程度較低,對互聯網知識、信息技術等接受及學習能力較差,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現代農業轉型發展[4]。
“互聯網+”時代農業銷售建立多樣化、多層次電子商務渠道,不僅能提高專業化分工的效率、拉近生產與銷售的距離,還能降低農產品交易成本、縮短營銷周期、增加商業機會等,對農業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和機構調整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5]。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將現代信息技術引進農業產加銷各個環節,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充分發揮電商助農作用,全方位開拓電商在農村的市場,大力培養電商人才,讓農民會用電商、善用電商、用好電商。
為實現這一目標,第一,可以建立農村電商協會,大力推進區域品牌,幫助農民建立網上商店,定期組織開展電子商務經驗交流會,調節行業激烈競爭;加強協會和政府管控力度,嚴禁銷售質量差或假冒產品,建立嚴格農產品標準體系,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實施品牌競爭策略,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品牌創建和發展并將其轉化為市場價值。第二,聯系大型電子商務平臺,通過抖音、淘寶、快手等平臺發起直播助農活動,利用直播帶貨的方式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提高農產品交易額,增加農戶收益。第三,建立網絡社區,即以農作物認養、農產品銷售等為核心的網絡社區,將加入社區的成員看做“互聯網+農產品銷售”重要客戶群體,在社區居民交流農產品購買經驗時,實現對農產品的宣傳。
值得注意的是,農產品較為特殊,在選拔相關專業人才時必須加強對其農業知識、技術能力和互聯網水平等考察力度,確保其能夠依據農民、農企實際情況,構建具有特色的農產品電商平臺[6-7]。
“互聯網+”時代為實現我國農業經濟良好發展,必須積極應用“互聯網+”技術,整合農業資源,大力發展“互聯網+”時代農產品營銷模式。
一方面,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基礎,將以人為本貫穿發展始終,遵循市場主體、政府引領、統籌兼顧、重點突破,創新驅動、示范引領,規范有序、健康發展的原則,直面各種風險挑戰,確保農業經濟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借助互聯網技術,全面掌握農業市場信息,如農產品價格和行情,肥料、農藥等價格和技術等,分析其日后發展趨勢,更好地幫助農戶和經營者降低交易成本、優化種植投資、打好價格戰,在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需求的同時帶動當地農業經濟發展,利用先進智能檢測、大數據等技術,對當地氣候、土壤、水文等資源進行全面檢測分析,以確定最佳種植時間、最適宜農作物施肥措施及病蟲害防控措施,為農業提質增效提供保障;及時掌握往年干旱、蟲害、洪澇等信息,做出準確分析和預判,避免造成較大經濟損失[8]。此外,還可以借助互聯網與其他區域農戶或農企展開跨區域合作,拓寬農產品流通渠道和市場,積極引進其他區域農產品,增加本區域農產品多樣性和豐富性,實現雙方共同盈利。
現代農業經濟快速發展需要現代化農業加工物流體系的支持,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緊密圍繞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流動與服務,建立帶動一批市場潛力大、能力強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對農產品進行精深加工,并以農產品加工為主導,逐漸蔓延至良種培育、規模生產、循環發展的產業鏈條,不斷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建立大型、綜合型、多功能農產品物流中心,有效借助互聯網平臺促使其快速進入流通領域,為農產品流通銷售提供支持;構建安全監管系統,充分保障消費者和經營者的權益,例如,收購或購買農產品時,相關人員應利用追溯二維碼填寫相關信息,確保消費者及經營者能依據二維碼了解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等具體、真實的信息。
為滿足“互聯網+”時代農業發展需求,需要大量互聯網專業人才投入農業經濟發展事業,但就目前形勢來看,我國互聯網發展時間較短,專業技術人才短缺,若想從根本上改善這一問題,需要遵循以下3 點。一是加強對農業從業人員的相關培訓,逐漸提升農業從業人員綜合素養,為農業互聯網普及和應用提供保障;二是加大宣傳推廣力度,使相關人員認識到“互聯網+”是農業經濟未來發展主流趨勢,增強其信心;三是打造專家團隊,及時有效解決農業生產中各種問題,提供正確指導,保障“互聯網+農業”發展模式有序開展[9-11]。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現代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雖然出現諸多問題,但只要保持信心,采取積極應對態度,不斷拓寬“互聯網+”農業銷售渠道,整合“互聯網+”時代農業資源,構建現代化農業加工物流體系,培養“互聯網+”農業發展人才,就能突破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實現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