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亞男
(海南工商職業學院 海南 海口 570203)
傳統村落是在長期農耕文明傳承過程中逐步形成的,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不僅具有歷史文化傳承等功能,而且對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重要價值。截至2019 年,海南省有64 個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改革開放40 年以來,中國從農耕社會快速向工業社會轉型,由于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聚集[1],導致出現鄉村“空心化”、傳統村落凋敝、本土文化流失等現象。鄉村是承載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如何保護傳統村落成為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課題。在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后,海南的傳統村落面臨著既要保護又要發展的雙重挑戰。尋覓村落的“活化”之路[2],既要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要通過保護開發傳統村落遺址、發展鄉村旅游等方式,讓城市居民在感受鄉村文化的過程中,促進城鄉文化互通共融。
海南傳統村落具有獨特的地域特征和生態適應性,是鄉土生態文明的典型范本。然而,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和國內許多古村、古鎮一樣,海南傳統村落也面臨著諸多問題。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傳統村落中的年輕人為了增加收入選擇進城務工,導致因屋主遷離而空置廢棄的老屋越來越多,經受風雨侵蝕、白蟻蛀咬,再加上年久失修,很多老屋與院墻傾頹倒塌。有些村民用現代材料翻新老屋,或在村中陸續建造外觀各異的磚混樓房,使古村落逐漸喪失原有的風貌。此外,由于缺乏連續性的統籌規劃和資金支持等,傳統村落通常僅有短期修復保護,但后續長期無人看管、自生自滅,村落維護與開發后繼乏力。
以海南傳統火山村落美孝村、美梅村與博學村為例,3 個村子古樸風格保存相對較好的是美孝村,村內包括多間古屋,村廟、祠堂、民居、道路、院墻全部由火山石構筑,村內可見的火山石制成的生產和生活用具都體現了先民的智慧[3]。但火山石古建筑居住條件還保留以前狀態,已經不適合現代人居住,很多房屋無人居住年久失修后垮塌,屋內堆放雜物,院內雜草叢生。原有村寨的護村墻即現在村內景點“抗日墻”,現存狀態不容樂觀,毀壞嚴重。古村內缺乏合理規劃,新建房屋錯落其中影響原有村落風貌,無法向游客展現高質量的旅游景觀。村內雖有政府制作的道路指示牌、景點介紹牌,但缺少維護,大部分已歪斜傾倒、字跡斑駁,失去指引功能。
美梅村的火山石古村門、護村炮樓與牌坊石匾依然保存完好,村口的“見血封喉樹”有300 余年歷史、巨冠如蓋。古建筑保留最好的是建于清代的吳家大院,是一座前后相通、一列排開九進石屋。但目前屋主人在古屋旁邊另建新房居住,新居與古屋建房風格不一,顯得十分突兀,古屋木梁門窗等也并未得到很好的修繕維護。
博學里是相對較早的有組織地發展民宿和生態種植的火山口古村落。村內規劃曾效仿臺灣桃米村“青蛙共和國”社區營造理念,并于2012 年邀請韓國藝術家來博學村進行藝術創作,以“蜜蜂共和國”為主題設計現代雕塑、墻體彩繪、手繪路牌、景觀小品等。但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文旅產業包括鄉村旅游等受到巨大影響,曾以海南第一條鄉村山地自行車賽道、火山自由行聞名,并深受背包客喜愛的海南第一家民宿“花梨之家”也因此關閉了一年多。村內寂靜蕭條,村口活動室門楣上懸掛姚明題字“博學生態村”的匾額,但內部早已成為堆放雜物的場所。村內以“蜜蜂共和國”為主題設計的現代雕塑與墻體彩繪顏色脫落銹蝕,相當一部分作品已寥落殘存。
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美麗鄉村的建設都離不開“村民的素質”。這里所說“村民的素質”,包括生態環保理念、健康衛生習慣、創新發展意識等。以創新發展意識來說,博學村村民對“民宿”的創建及開展生態種植的態度可以為證。2009 年返鄉創業的4 個新農人在“花梨之家民宿”進行鄉村休閑體驗與生態化改造初期,村民們對民宿抱著懷疑甚至是嘲諷的態度。火山村荔枝創始人鼓勵村民以自然農法種植優質荔枝,并以高于普通荔枝的價格收購,并通過網絡銷售到各地,但是在項目啟動初期,大部分村民不愿意參與其中,村民觀念意識落后、不理解建設生態文明村的愿景、注重短期經濟利益等成為博學生態村發展的阻礙。直到幾年后自行車道與文化活動室建成,吸引了大量游客,村民看到了財富與生態村發展前景,改造建設鄉村的熱情才逐漸被調動起來。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 字總要求。在此背景下,如何讓傳統村落不被迅速發展的現代文明拋下,如何做好傳統村落的保護、更新和發展,如何再現傳統村落古樸滄桑之美、延續鄉村歷史根脈、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都是值得全社會共同思考的問題。
傳統村落的保護與開發必須遵循適度原則,需要在政府主導下,由規劃、住建、旅游、文物等部門和所在鄉鎮人民政府統籌協調,組織專業團隊對村莊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既要讓傳統村落的實用性得到延續,也要兼顧精神性的文化傳承。同時,規劃方案應充分吸納各方意見,以“尊重村民意愿、滿足村民需求、為村民謀福祉”為前提,避免一味追求政績、急功近利的過度規劃設計。
一方面,應以保護村落傳統風貌為前提進行整體改造設計,優化空間布局。通過對古村建筑進行修繕復原、加固翻新、拆除改造、完善建筑內外設施配套等,改善村民居住條件,激活已失去原有功能的建筑[4],讓歷史遺存與現實生活共融;推進村內街巷道路、廁所和排水、垃圾處理、電力通信、文娛場所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宜居宜游環境;加強對村落周邊自然地理風貌、生態環境資源的保護,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的氛圍。
另一方面,要突出歷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傳承,豐富古村落的內涵,營造和諧的人文環境。將宣傳當地民俗文化、振興傳統工藝、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村落改造相結合,延續傳統村落原生態的生活氣息和風土人情,同時融入現代先進文化,讓優秀的傳統文化煥發生機[5-7]。
2.2.1 引進優質項目
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和開發要加大投入和建設力度,既要爭取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也要發動社會資本參與,探索市場化運作機制。引進優秀的文旅企業,做好古村落創意策劃、包裝宣傳、策劃營銷工作。引進優質的傳統村落“旅游+”項目,開發休閑度假、農事體驗、文化藝術、民俗風情等旅游產品。如對修復的古民居進行特色情景營造,在其中經營民宿客棧、咖啡廳茶屋、書社畫廊、民俗博物館、特產販賣店等,讓古建筑在合理利用的過程中得到活化與復興,展示其歷史文化價值,提升外來游客的旅游參與度,獲得更好的體驗感,同時增加村民收入。通過旅游開發,讓村落景觀與人文內涵共生,使特色文化得以有效保護,形成村民宜居宜業、游客怡情怡樂的傳統村落經濟文化發展新模式,助力鄉村振興。近年來,海南一些鄉鎮積極學習其他地區鄉村振興發展的先進經驗。以海口市秀英區永興鎮儒本村為例,當地政府引進社會資本,指導企業、村委會、村組和農村合作社聯合成立農旅產業公司,在對火山口古村落進行修復改造的基礎上,制定了“火山大地藝術村”的規劃方案,在80 hm2的土地上劃分出大地藝術區、林下農藝區、農藝產業區、產學研藝區、火山藝宿區等五大區域,開發諸如火山迷宮、溫泉宮、自然教育營地、騎士馬術營、熱帶園藝產學研中心等運營項目,發展集康養旅居、親子活動、研學教育、戶外拓展等功能的特色休閑度假目的地。項目規劃既完成了對古村落的修復與保護,也將村里的閑置土地資源、廢棄的房屋資源及撂荒的產業用地資源進行了合理開發和利用,以“村企社”合作模式,帶動當地農民走上致富道路[8]。
2.2.2 吸引各類人才
傳統村落的保護與開發還需要學習先進經驗,培養與引進人才。
一是要吸引外出人員返鄉及留住年輕的原住民,讓廣大村民享有相應的議事權和經營權,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創造性,主動參與到家鄉的產業開發與建設中,讓村民在旅游發展中得到相應的收益,以提高其保護村落的自覺性。加強對鄉村基層干部及村民的培訓,有條件的可組織相關人員去國內外其他保護比較完善的傳統村落進行學習考察,激發村民對家鄉獨有傳統文化的熱愛,讓干部和群眾都廣泛參與到對古村文化和古村建筑的保護中。
二是要引進相關專家學者對傳統村落的建筑風貌、民俗文化、人文歷史的保護與開發出謀劃策,提供專業的指導和幫助,傳授先進的管理理念與方法。
三是要以政策引導各類人才,特別是高校畢業生來到傳統村落就業創業,投身到現代農業及傳統村落復興的事業中。
傳統村落的保護與開發,要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等傳播渠道,宣傳古村落的藝術價值、歷史典故、民俗文化等,擴大古村落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讓社會公眾廣泛地參與進來,共同守護鄉村歷史記憶、延續文化傳承。
傳統村落可以與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合作,建立美術、自然、歷史、農業等教育研究基地,感受鄉村歷史文化魅力。如利用傳統村落的美術資源建立“寫生課堂”,讓學生在進行美術創作的過程中增進對文化遺產的了解,促進傳統村落保護與藝術傳播教育的互生共榮。
有條件的地方可通過舉辦各類研學、展覽、論壇等交流實踐活動來吸引熱愛歷史文化和文化遺產保護的公益性、志愿性社會團體參與村落建設與宣傳項目。如在村落中建立志愿者工作營、匠師傳習所、藝術家工作室,讓當地傳統手藝匠人與外來者共同完成建筑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踐行活動,促進城鄉文化的交融,喚醒社會公眾對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的關注與支持。日本著名的鄉村旅游觀光勝地岐阜縣白川鄉提供了鄉土文化與知識教育相結合的范例,白川鄉與豐田汽車制造公司聯合在山間建造了自然教育為主題的教育研究基地“TOYOTA 白川鄉自然學校”,通過參加豐富有趣的各式體驗活動——植樹造林、群落生境體驗、保護古道、造房子等,使游客加深對自然環境保護和地域共生的理解。
傳統村落承載著中華農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進一步推進,加強傳統村落歷史人文風貌的保護與開發,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的“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重要舉措,是建設海南自由貿易區(港)特色美麗鄉村、構建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作,也將為海南全域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