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 慧
(長江大學 湖北 荊州 434020)
2021 年,國家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中,第二章“產業發展”中專門強調了產學研三方合作模式的推廣及應用。安徽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加大對該項政策的推廣和扶持力度,形成了安徽省特有的產學研合作新局面。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農業產學研“產”這一主體的重要支撐。目前,安徽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總數達16 091 家,2019 年新增了587 家。
從“學”的角度看,安徽省共有高校80 余所,有50 余所高校與企業之前開展產學研合作。涉及農業產學研的高校以安徽農業大學為代表,積極探索“科研團隊+行政團隊+推廣團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協調聯動路徑,有力促進了先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1]。
從“研”的角度看,安徽省農業科研院所主要包括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以及六安市、霍山縣、舒城縣、黃山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等。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為省內最大的農業科研機構,下設有作物、農業經濟與信息、農產品加工研究、棉花、土壤肥料等研究所,在農業產學研的創新與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
(1)院企合作模式。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積極開展與企業的合作,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專家團隊到安徽黑娃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參觀考察,深入探討,就瓜蔞精深加工技術及副產物綜合利用問題開展技術合作及探討[3]。
(2)院市(縣)合作模式。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于先后與試驗站所在地的金寨縣、廬江縣、定遠縣、臨泉縣、明光市、埇橋區、黃山區共7 個縣(市、區)正式簽訂協議,合作共建了7 個區域性的農業綜合試驗站。
(3)大學綜合試驗站模式。安徽農業大學與埇橋區人民政府實施校區產學研合作,共建現代農業綜合試驗站,成為了現代農業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平臺。
(4)農業產業技術聯盟模式。安徽省自2010 年開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試點工作以來,在農業方面,由省農業科學院牽頭,積極推進產學研深度與農業產業融合,通過政府部門、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社會創新聯盟等多方面的合作,農業產業創新成果轉化率在不斷提升。
安徽省農業產學研合作模式雖然在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中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是同國內其余地方產學研實踐過程中一樣,面臨著產學研融合深度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科技人才缺失等窘境。農業產學研模式有待進一步通過“產”“學”“研”三方主體合理溝通、拓寬合作渠道、創新合作模式來彌補現有的不足。
安徽省農業產學研合作模式開展以來,存在農業產品研發周期過長的問題,導致合作企業積極性不高,使科研成本高昂、科技產出率低。
農業產品的研發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經過反復試驗摸索,在此過程必然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無論企業還是研發機構、高校都要投入大量的時間成本,因此有的合作農企投入產學研產品研發后,可能由于市場以及自然等因素而破產,并且投入研發的資金也無法收回,這是當前農企在產學研合作中面臨的突出問題。
安徽省內與科研單位、高校之間開展合作的農企不在少數,但是大多數農企反映產學單位所研發的農業產品或農產品加工工藝在實際操作中并未達到預想。由于有的農企規模小、資金鏈條不足以維持研發設備正常運轉,雖然研發的產品可以帶來巨大的收益,但是企業也只能按部就班地繼續遵循以往的生產經營模式。
一方面,安徽省內土地資源豐富、降水量、土壤類型因地而異,而研發的農業產品例如種子只適宜在某片區域種植生長,因此新的農業科技產品推廣應用就受到了限制。這就與產品研發的初衷背道而馳,產品研發的成本支出遠大于收益,在此方面,科研單位與高校在產品研發中的積極性就要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產品研發的過程中一般以正常的自然條件為研發預設標準,而在農業生產中受制于自然因素,不可預見的情況過多,產品的收益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
目前農業方面的人才更傾向于在科研院所工作,企業技術方面的高端人才缺失導致企業創新研究能力不佳。以合肥市種子產業為例,多位業內人士反映目前科研院所搞科研項目更傾向于“發論文”“評職稱”,與現實需求的結合不夠。企業技術研發人員的工資低、壓力大,導致技術研發人員轉入其他單位,使得企業人才更加緊缺。
經過調查和種子行業業內人士反映可知,種子行業的抄襲、模仿現象突出,一部分企業簡單地篡改幾個基因點,最新花費巨資研發的新種子就會被“模仿育種”,作為一種全新的種子產品投入市場之中。
貫徹落實“十四五”中鄉村振興的發展規劃,產學研合作模式是整合社會資源,促進農業現代化,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不可少的手段。政府在此當中應該發揮“家長”的角色,統籌全局、協調各方,給予實際經濟與政策上的幫助。高校應做好人才培養與技術創新、推廣工作,利用自身的優勢,多方位與農企、科研院所合作。科研院所應當結合企業的實際需求,研發匹配的農產品技術。
企業的研發資金往往會陷入短缺的困境,成本不足導致企業缺乏創新動力,政府應該給予此類企業經濟上的扶持,使企業的資金鏈條正常運轉,同時在政策上予以一定的優待,例如落實土地承包、企業稅務優惠等政策。
對于研發單位,政府應設置高科技人才激勵體制機制,激發研發人員的創新動力。搭建院企交流合作平臺,積極推動院企合作。
對于高校,政府應當配合高校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高校農業試驗站工作,實現產學研合作模式的創新。
企業、院所、高校三方主體之間的合作模式有待進一步完善。首先,科研院所應該貼合企業的實際需求,生產研發投入成本低、收益成效快的農業產品與生產技術。同時,應當考慮自然風險培育生存能力強的農產品品種。其次,高校應當注重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為科研單位輸送優秀人才,積極開展農業試驗站、農業示范基地的建設工作,充當產學研合作模式創新與推廣大使的角色。同時,還需要深入企業,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模式、科技研發現狀,對行業的現狀做到充分的了解。再次,企業應當勇于創新、迎合市場的需求,積極配合政府的政策與法規,注重產品的研發與成果的保護。三方主體默契配合,不斷促進產學研合作平臺的深度融合,形成利益上的共同體,各司其職,做好自身工作。
因為抄襲農業科技成果的違法成本低、政府有關機關管理監督不適時、管理方式不當等因素,致使科技成果剽竊現象嚴重,市場環境有待進一步整改,政府應該擔負起社會責任,加大對違法行為的執法力度,同時應建立起一套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市場監管體制。企業的創新活力離不開良好的市場環境,知識產權作為科技成果的基本權利值得法律保護、政策保障。針對農企留不住人才、科研院所人員潛心發表論文的問題,政府可以把一些符合實際需要的課題放在企業,讓高水平育種人才愿意在企業做科研,能夠在企業出成果。
安徽省農業產學研經濟合作模式改變了傳統農企技術水平低、融資困難、合作平臺有限的問題,也給農業的產業升級、鄉村的經濟振興帶來了機遇,然而產學研合作的深度還有待三方主體積極配合。對于科研院所、企業的資金以及風險問題,政府應當給予一定的支持。對于當前市場上盜版橫行的現象,應當通過完備的法律法規、專業的執法隊伍來保護農業科技成果。未來安徽省的產學研發展方向應立足于農業與農村、企業與市場、政府與院校的現實特點,進一步完善產學研平臺的搭建與深度融合,共創合作共贏的現代化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