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艾
(曲靖市森林資源管理站 云南 曲靖 655000)
在加速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布局下,人們深刻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林業經營對森林生態發展的意義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科學開展林業經營,提高森林質量和服務功能,合理解決保護、發展、利用之間的關系,可以有效改善自然環境,在林業經營的過程中,應確保經營工作能夠符合森林生態發展的要求,不斷推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20 世紀40~70 年代末是林業經營發展的初期階段,這個時期的工業生產活動主要依靠的原材料是森林資源,森林資源砍伐嚴重,雖然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但卻對森林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20 世紀80~90 年代初期,林業經營發展到了核心階段,這個時期林業經營責任制得到了全面落實。隨著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林業經營開始轉型,從20 世紀90 年代初我國一直通過實踐、調研,探索林業經營更好的發展道路,類似森林旅游、食品、資源等新型林業產業紛紛涌現[1],促使林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在林業經營過程中,森林資源有自己的生長周期,人們必須協調好資源保護與利用之間的關系,這樣才能有效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維護森林系統的更新,才可以在不危害其他生態系統的情況下,使林業經營獲得良好的效益。
開展科學的林業經營,使各個部門嚴格執行森林限額采伐的管理制度,這對森林生態發展質量的提升大有裨益,也能夠進一步加快生態文明、和諧美麗中國的建設進程。林業經營是落實“兩山”理論的堅實基礎,為“綠水青山”提供了科學支撐(質量精準提升),為“金山銀山”提供了最好平臺(轉化路徑選擇)[2]。踐行“兩山”理論,就是要立足森林、草原、濕地、荒漠、自然景觀“五大陣地”,決勝生態保護、生態恢復、生態重建、生態富民、生態服務、生態安全“六條戰線”,夯實智能、人文、資金、制度、組織“五項保障”,就是要推進“生態空間上的綠色革命”。森林在實現碳中和目標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只有科學的林業經營,才能有力助推中國在2030 年“碳達峰”和2060 年“碳中和”的目標實現。
林業發展前期,國家大力發展社會經濟,森林資源在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充當著十分重要的角色[3]。在利用時保護意識淡薄,沒有節制,常常過度開采,森林資源過度消耗,導致森林資源再生能力變弱。曲靖市是云南省的人口大市,又是入滇鎖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先后在宣威市西澤鄉、務德鎮,沾益大坡鄉、菱角鄉,馬龍區(公路沿線)、羅平縣、師宗縣等地設立伐木區,又在師宗縣、羅平縣境內設立南盤江林業局(省屬森工企業)、在師宗五洛河設立地區伐木場,提供木材運往全國各地持續到20 世紀90 年代中期;又經歷大煉鋼鐵、農業學大寨、“兩山”到戶等幾次運動,對森林資源造成極為嚴重的破壞。加之造、管措施不力(1950—1986 年曲靖市累計造林1 041 089 hm2,到1986 年保存人工林面積僅111 026 hm2,造林保存率只達10.66%)。1986 年“二調”結果顯示,森林覆蓋率僅21%,林木蓄積不足3 000 萬cm3。自1987 年開始,曲靖市各級黨委、政府認真總結林業發展經驗教訓,相繼制定了一系列保護、發展林業的政策。地方財政加大了對林業的投入,林業部門腳踏實地抓落實,在上級沒有造林補助情況下,首先實施地區工程造林、退耕地造林,且地區林業局每年組織人員對造林地進行逐塊檢查驗收。在上級扶持下,林業部門相繼組織長江防護林、珠江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等國家林業工程項目。1987—2020 年曲靖市累計完成人工造林達656 268 hm2,同時開展封山育林、四旁義務植樹活動,加大對破壞森林資源行為的打擊力度,極大地促進了林業發展,2020 年森林覆蓋率恢復到50.01%,活立木總蓄積達6 773 萬cm3。
從資源保護上看,有的地區沒有樹牢地方綠色發展理念,缺乏保護、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的意識。受巨額利潤的驅使,毀林種植、毀林開墾、破壞天然林等問題屢禁不止,有的明知是違法違規行為,但仍心存僥幸、鋌而走險,不惜以身試法。
當前,在哪里種、種什么、怎樣種已成為一道難題,也可以說,提升森林覆蓋率、開展生態修復遇到了“天花板”,生態修復亟待轉型。自2020 年開始,國務院辦公廳先后印發了《關于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的通知》和《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嚴禁違規占用耕地綠化造林、超標準建設綠色通道,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濕地和自然保護地等,林地的空間被進一步壓縮。為了經濟發展,每年要拿林地保障“五網”基礎設施和重點工程,因此提升森林覆蓋率的難度可想而知。可用于造林的宜林地越來越少,造林難度越來越大,成本越來越高,石漠化片區、金沙江干流等干熱河谷區域生態環境仍然脆弱,依然是難啃的“硬骨頭”。
現有的道路、電力、供水等設施難以保障森林防火和大規模森林經營活動需要。以林區道路為例,云南省國有林區路網密度只有1.85 m/hm2,重點區域只有1.75 m/hm2。近年來,依靠“村村通”公路建設,林區道路有所改善,但與林業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由于林區道路存在短板,營林成本過高,設備、措施落后,新技術難以推廣。
在林業經營中,投資還局限于財政投入為主,對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探索不夠、嘗試不深,激勵社會資本投入生態保護修復的政策措施效果不明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綠色發展,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要切實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正確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切實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通道。
新時代的觀念要求各個部門、人員不應固守于“青山綠水”帶來的經濟效益,這并非權宜之計,而是需要培育新產業,實現“綠水青山”的高質量發展,從根本上擺脫“守著金飯碗要飯吃”的局面。在我國,貧困地區和生態敏感地區存在著高度的交叉重疊狀況。面對三大區域高度耦合的情況,更需要落實生態扶貧,積極探索“綠水青山”的“造血”功能,做到惠民富民,推動“綠水青山”的發展更加創新、協調且開放。物質資源、精神資源、自然資源等能夠推動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財富統稱為綠色財富,只有將其作為建設富強國家的目標,將科學經營森林作為生態環境能夠可持續發展的任務,才能確保我國實現綠色財富增長。
健全國家、省、縣三級林地保護利用規劃體系,繼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穩步推進天然林和公益林保護管理并軌,建立健全森林經營規劃和森林經營方案制度,堅持和完善分類經營,不斷優化森林結構,提高森林質量,增強森林多種功能。堅持以自然恢復為主,繼續實施退牧還草,推動草原自然公園和國有草場的建設進程。加強執法行為,不斷優化完善森林的監督機制,還要建立監測森林資源管理并對存在問題進行預警的系統,強化全過程監管,持續深入開展保護森林資源專項行動。
國土綠化向生態修復轉變,植樹造林向護林育林轉變,“綠起來”向“美起來”轉變。新時代的造林綠化、生態修復不僅是一個“造”的概念,更多強調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和系統性。所以今后的造林綠化,要切實樹立大修復、大綠化的理念,不能簡單搞局部分化切割式生態治理,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的頂層設計規劃體系,強化“一盤棋”觀念,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做好“林草”與“山水田湖”的統籌文章。解決好“種什么”的問題。積極推廣使用優良品種,加強鄉土樹種草種培育,要因地制宜,宜封則封、宜造則造,科學配置林草植被,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做到生態、經濟、景觀相結合。提高思想認識,加強公民對“綠水青山”理念這一意識形態的建設,提高公民對這一理念的認知能力,增強他們的認同感,助力各個部門一同優化國土空間[4]。另外,若想實現“綠水青山”的可持續發展,就要重視區域規劃,借助大數據平臺和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等做好產業發展,切實打造養老院、度假村、康養中心等各個產業相融合的產業體系,做到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
政府及相關部門要持續加強林業草原基層站所、林區林場道路、管護用房等基礎設施建設。聯合研究技術執行機制,強化困難立地生態修復、森林質量精準提升、自然保護地建設等重點領域科技創新,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大高端領軍人才引進。積極推進林草資源、生態保護、林草政務的數字化,努力構建“林草感知一張網、產業服務一平臺、生態文化一窗口”,實現“行業監管實時化、資源管理精準化、產業服務智慧化、生態文化大眾化”。
加快推進野生動物保護、自然保護地、草原、濕地、天然林保護等重要領域立法修法,完善林草法規規章[5]。健全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林草有害生物防控、跨境林火防控等合作機制。著力打通“兩山”轉化通道,將林草項目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引導集體林權有序流轉,支持社會資本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培育龍頭企業,打造產業集群,發展“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經營模式,構建多元化市場體系。
充分發揮山的特色和林的優勢,構建接地氣、有特色的高質量林草產業體系,這樣才能使林草產業的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鄉村與城鎮共生,是人民群眾賴以生存的生活空間,是一個有著社會經濟與自然特征的區域,是傳承中國文化的主要陣地。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鄉村最為突出,農村的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面對的最重要的任務,因此必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對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有著重要意義。為了強化脫貧的成果,必須加強森林旅游產業的發展,落實生態產業扶貧,幫助貧困地區實現生態發展和脫貧增益互促。
在林業經營中,在爭取各級財政資金的同時,要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金融資金、社會資本等方式,創新融資模式,推動林草高質量發展。
在森林經營中,需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采取科學的林業經營措施,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