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彪,王樹武
(煙臺南山學院商學院 山東 煙臺 265713)
中國西南山區自然資源豐富,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堅強后盾;西南山區人口眾多,是實現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發展西南山區農業是時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共同愿望。
西南地區以山地為主,地勢起伏大,農業發展依然以小農經濟為主,在推進西南山區農業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很多困難,因此,必須要尋找一套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案。
平原地區農業種植可以用機器完成播種、灌溉、施肥、噴農藥、收割等工作,不僅減少了勞動力的投入,還提高了生產效率。這樣的農業種植模式在西南地區很難實現,因為機械化程度水平深受地形限制,西南地區地勢起伏大,地形以山地為主,山地農業以梯田式、碎片式發展為主。該地區仍保持以人力為主的農業生產模式,且種植非常零散,導致大型機器難以推廣,這不僅需要投入更多的勞動力,而且不利于農業現代化的推進[1]。
西南地區夏季有強降雨,降水量大且持續時間長。長時間的陰雨天不利于農作物開花、授粉和光合作用,對農作物生長造成嚴重影響。長時間降雨容易產生農田大量積水,積水時間過長會腐蝕農作物根部,對其生長造成不利影響。
夏季強降雨通常伴有大風,大風對農作物生長也有嚴重影響。開花結果的農作物在大風襲擊下可能面臨落花落果的現象;一些高化作物,例如玉米等,在大風的襲擊下面臨大片倒伏現象。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人才逐步向大城市轉移。大城市就業前景廣闊、公共服務體系完善、社會福利待遇優厚,對人才有極強的吸引力。留在農村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其對先進科技的認識不夠充分,仍依靠傳統的耕作方式來完成農業種植。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流動人口數量不斷增大。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僅靠在山區務農已難以維持家庭開支。為了過上條件較為優越的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進城務工,這使山區農業發展失去主力軍。對新一代的年輕人來講,城市的就業機會更大、發展前景更好,這是西南山區人力資源流失的主要原因[2]。
西南山區農業模式仍以小農經濟為主,導致當地人依然停留在自給自足的思想層面上。這種自給自足的思想不僅影響了種植規模,而且影響了土地轉讓,導致大量土地荒廢,降低了土地的使用率。
1.6.1 西南山區地勢起伏大的特征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交通運輸是發展的短板
交通不便導致農業難以快速推進。山區農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是賣糧、賣菜,由于沒有便捷的交通,新鮮水果和蔬菜難以走出大山,而糧食即便走出大山買家也會以運輸成本太高為由,壓縮糧食的收購價。
1.6.2 西南山區信息化水平低
滾動摩擦力矩M=σ·Fn,式中正壓力Fn=(4400×2+884)×9.8=94903N,滾動摩擦阻力系數σ取0.05cm,則M=σ·Fn=0.05×94903/100=47.45 N.m。
復雜的地形決定了網絡設施建設的困難性,無論是材料采購還是后期維修都十分困難。對于服務商來說,在西南山區投資信息化建設的風險極高。
農業是工業發展的基礎(特別是輕工業),工業對農業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了經濟發展的主力軍。西南山區地理條件、交通運輸等制約因素導致了工業和農業難以深度融合。當地不僅沒有相關的生產企業,而且沒有與城市的工業構成直接的供應聯系,如果沒有帶動農業發展的工業,農業就很難走出“自給自足”的屏障。
受人們思想保守、科學技術缺乏、當地經濟落后等因素的影響,西南山區農業以種植業為主,單一的農業結構不能延長農業產業鏈,阻礙了農業經濟向前發展。當地農民對發展牧業、漁業、觀光農業等方面沒有新的認識,應加強農民對現有資源的開發意識,實現多方面收入。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口流入城市,農村空閑的荒地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良好的場地、足夠的青草和活動范圍,是飼料喂養的大型畜牧場無法比擬的天然優勢。以純天然材料喂養出來的牲畜肉質更加細膩,可以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在山區河谷處修建水庫發展漁業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既可以防洪救災,還方便灌溉農田,同時可以發展漁業。流經各處山林的河水水質清澈、無污染,周圍環境中的昆蟲富含豐富的蛋白質,對魚類的成長十分有益。在自然環境下長大的魚在市場上會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西南山區很多鄉鎮通過土地規劃和承包種植了一些特色農作物與藥材。這有利于提高荒廢土地的使用價值,也有利于提高當地老百姓的經濟收入。西南山區交通不便、難以開展對機械化的使用、缺乏勞動力等因素導致后期管理存在很大不足,逐漸出現開發地回轉荒地的困境,加之管理過程中管理人員缺乏先進的技術知識,管理方式有待提升,阻礙了特色農作物與藥材的發展。
西南山區難以像平原一樣實現機器與農業的深度融合,如機器播種、機器施肥、機器噴藥、機器收割等,可以通過合理規劃土地來提高土地的使用價值,根據地勢的垂直高度和氣候特征的緊密結合來發展不同種類的農作物,讓農業實現規模化、區域化。這樣不僅可以增強管理的可行性,還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
旱災和澇災是農業最常見的自然災害。在西南山區春季長期干旱,夏秋兩季長期降雨。因此,修建水庫是西南山區發展農業的必然措施。春季開渠引水可保障農作物的順利播種,夏秋用水庫蓄水可避免洪水泛濫。同時,要完善田地間的溝渠設施,定期清理溝渠內的積土和雜草,方便春季引水灌溉和夏秋兩季排放積水,也可削弱洪水對田地的沖擊力度。另外,加固田埂十分重要,不僅有利于農田蓄水保水,而且對抵御洪水有重要作用。可在不穩定的地方采用鋼筋和混凝土來加固,避免田坡下滑毀壞農田。在常有大風的地帶大量種植樹木,建成農田防護林,要盡可能少種植一些高化作物,發展一些矮化作物。
要加強對農民農業技術、機器掌握、農業發展方向等方面的培訓,使其通過學習改變落后的農業耕作方式和保守的思想。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必須拓寬渠道,實施精準培育,積極幫助農民樹立正確、有遠見的農業價值觀,培育可滿足當下與未來需求的新型職業農民。要將互聯網運用于新型農民的培訓中,建立“線上+線下”的培訓模式。政府應為農民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將適合山區耕作的機器、養殖技術等介紹給當地農民,讓農民清晰地認識到先進科學技術對農作物種植的積極作用[3]。人才引進是農村發展的有效途徑,通過專門人才的指導可起到優化種植方法、提高種植效率的作用。
政府應鼓勵走出去的成功人士和年輕人回鄉創新創業,通過減租減稅、資金補貼等政策確保其創新創業的動力和發展基礎。建立科學的農業信貸政策,鼓勵農民積極、合理的信貸,讓更多資金投入到機械、化肥、基礎設施、水利灌溉上,全面實現“銀行+農業”,讓創業者擁有充足的創業啟動資金。建立創新創業培訓機構,引導創業方向,構建創業藍圖,完善創業相關流程。
改變自給自足的傳統思想,倡導農民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工作,改變農民依靠政府、等待政策扶持等錯誤思想,促進農民樹立正確、積極的發展觀念。政府工作人員可以通過講座、走訪等方式向農民灌輸正確的發展理念,讓勞動力充裕的家庭積極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去,讓勞動力較少的家庭通過土地租賃的方式提高土地的使用價值。
西南山區已基本實現主路到家,但支頭道路還沒有得到有效完善,需進一步完善支頭道路。加寬交通干道,擴大運輸量,減少山區交通堵塞現象。對道路定期的視察和管理也十分重要。網絡到家、信息到家已在西南山區基本實現,但是仍然有一些山谷地帶沒有信號、沒有網絡。政府要不斷完善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讓整個西南山區農業實現“互聯網+”[4]。
根據當地的特色產品發展相關企業。例如大面積種植藥草,發展藥草加工企業,這樣不僅可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還可以解決原材料難以走出大山的問題,對就業、發展農村經濟都起到重要作用。現代化農業是現代化工業化強國國民經濟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只有保證其持續、穩定、健康地與現代工業協調發展,才能實現工業化強國的預期目標。工業生產需要優質、穩定的農產品原料供應,才能按時、按量、按質地完成任務和客戶訂單。農業要和工業深度融合,必須保證農產品數量、質量能穩定供應工業。要推動傳統農業走向現代化農業,保證單位面積生產出多產、質優的農產品原料。
要構建市場引導機制。政府和農民應先調查市場需求及發展趨勢,調整潛力小的農作物,通過調整農業結構發展與市場需求匹配的農作物。要根據當地的獨特氣候生產特色農產品,而不是一味發展谷物。要加大宣傳力度以提高市場份額和當地農業結構的服務水平,以便在農業結構調整時有足夠的技術水平支持和專業的服務流程[5]。
農作物后期管理直接關系到豐收狀況。為了能有更好的后期管理,可以建立一支專門的后期管理團隊,對管理人員進行定期定量施肥、農作物培育、灌溉等方面的培訓,教授管理人員對突發災害情況的處理方法。在后期管理工作中劃分不同管理區域,定期視察管理情況,表彰管理情況突出的工作人員,這樣既可以提高管理人員的責任心,也有利于農作物的茁壯成長。
推進西南山區農業發展不僅是鄉村振興和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重要里程碑。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也是農業發展必須要面臨的問題。政府和人民應該團結一致,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尋找新的解決辦法,將困難逐個擊破,共同打造特色山區農業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