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晟,劉 晉,莫潔華,劉倩琪,蔣曉旋
(深圳市農業科技促進中心 廣東 深圳 518000)
種子產業是農產品產業重要的組成部分。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深圳系列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和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充分發揮深圳農業科技創新優勢,凸顯深圳先行示范區的使命擔當和先行示范作用,進一步完善農業科技“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構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打造農業科技創新先行示范區,更好服務于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因此,做好種子產業是做好整個農業的重要主題之一,創設完好的種子市場環境,對于種子產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1 世紀以來,我國的種子產業伴隨著社會的變遷由計劃供應種子向市場化經濟的階段轉變,這推動了我國農業生產實力的提升,保障了種子的有效供給,促進了農民增收,對我國糧食“增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的種子產業發展正處于初級階段,與發達國家的種子產業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與現代農業相匹配方面還有很多不適應之處[1]。
目前,我國種子市場被國際種子大大占用,比如我國甜菜種子的市場占有率僅不到5%。與此同時,種子企業規模小、數量多、研發能力不強成為我國種子產業的發展瓶頸。據統計,目前我國有證的種子企業有6 200 多家,將其種子銷售總額加起來才相當于美國孟山都種子公司一家的銷售總額。
我國的種子產業是以政府為主導、科研機構為主體、國有種子經營公司為主要渠道、鄉鎮推廣機構為分銷網絡的體系結構,這樣的機構布局導致我國經營機構數量眾多、經營規模小,效益不高,競爭力不夠。因此,我國種子產業體系呈現總體龐大、經營機構多而松散的局面[2]。
近幾年,通過合規合法的治理共清退2 000 多家企業,由原來的8 700 多家企業減少為6 296 家。其中,注冊資金超過1 億元的有近60 家,《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實施前僅僅32 家;注冊資金3 000 萬元以上的企業有445 家,新辦法之前僅324 家;注冊資金3 000 萬元以下的企業僅僅5 700 多家,新辦法之前是8 200 多家。
以上可以看出,我國企業布局正不斷趨于合理化,大企業在增加,小企業在緊縮。我國的農作物種子發展中主要存在以下情況。
當前,種子質量指標中的凈度、發芽率、含水量等都能夠在第一時間通過檢驗與測驗獲取數據。除此之外,種子的質量標準和相關的純度指標不能夠通過第一時間的檢查與測驗獲取相關數據,只有進行播種后才能夠得到其相關數據的驗證。種子的生長除了與種子質量息息相關之外,還與種子生產的自然環境有著直接的關系。
種子作為農產品,其生長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大多種子的生長周期為一年。在實際生長中并不是一年中的每一天都會生長。種子的生產需要溫度、氣候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在多方面因素均滿足其生長條件時,才可以實現生長的連續性。在當前的實際播種當中,農民時常會在播種前購買種子,這主要是由于種子播種存在一定的時間限制。同時農民在種子購買時也存在一定的時間差,這導致種子生產企業在進行生產時會提前一年做好準備。
不同種類的種子對自然環境的需求不盡相同,在地域性上有突出的表現,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種子會展現出不同的自身特色。總之,想要實現生長不但有時間地點的需求,同時,特定的條件以及專業的技術均需滿足需要,在種子生產上應當根據實際生產制作加工。種子播種之后的生長過程不但受到氣候的影響,同時對土壤以及周邊的生態自然環境有著極大的依賴性,在不同地域應當播種適宜的種子品種,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地域效應[3]。
在我國,培育種子是一項科技含量較高的工作,該工作有資金投入大的特點。在種子的培育中,從培育到推廣需要5~8 年的時間,可以說該期間資金的投入量是較大的,并且此階段并未產生任何的效益。除此之外,從推向市場到種子的成長也有著2~3 年的時間。
在此期間,資金的投入量也是相當大的。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種子產業發展還相對較晚,發展時間相對較短,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對于種子產業的保護不夠,這使得我國種子產業整體的發展階段處于中低級的發展階段。
作為我國種子產業主力軍的科研公益機構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其原因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層級關鍵還沒有完全消除我國實施了種子改革的各種措施,但是改革后的激勵措施沒有實時跟進,這都是阻礙種子產業發展的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科研單位的層級體制的規制下,致使各個利益主體分工不明朗。作為種子主力軍的企業,有的是由原來行政部門直接轉來的,一部分是由民營資本注冊來的,兩個主體都是在種子產業市場開放后成為種子產業體系中的一員。企業的終極目的就是盈利,因而他們的關注點一直是能使自身收益的品種與業務。尤其是在種子剛開始發展的階段,種子產業沒有相應的規劃與設計,科研主體之間分工較為模糊的情況經常發生。
二是種子產業的創新與科研精神出現偏差。傳統的科研院所以發表論文、報告述職為原則,忽略了工作的實際產出與市場認可度,使市場和生產嚴重脫節。種子改革的深化階段,舊的管理方法依然存在,新管理秩序還未形成,種子產業的價值去向出現了與現實生產脫離的現象。
比較國際上對新品種的保護措施,我國植物新品種的保護工作做得不夠。這方面我國起步較晚,競爭力遠遠不夠。現階段種子研究發展保密工作做得不夠好,存在各種漏洞。工作人員保密意識不足,思想中沒有知識產權的概念。
對于種子研究的保護力度不夠,成為阻礙我國種子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僅影響我國種子產品在國內市場的銷售,還影響我國種子在國外市場的發展與銷售。此外,我國種子在國外市場銷售還要繳納數額巨大的擴繁費[4]。
我國生物資源相對豐富,但是我國物質資源改良和創新研究基礎工作不完善,在利用生物資源以及人工創新種質資源方面落后,關于資源鑒定與物種保護體系不夠完善。農業科技發展的重要途徑就是生物新品種的更新。2008—2013 年,我國共審定了420 個生物新品種,在這些品種當中,產量高、遺傳性好、具有適應性與抗逆性強的生物還是占少數的,僅僅10%,多數的品種不具有生產價值。企業要想在種子產業中出類拔萃,就需要有強大的競爭力。對于種子產業來說,優良品種的研發成功與投產是核心競爭力,在種子市場中,只要掌握了種子的優良品種,就能在行業中立于不敗之地。
現階段,具有突破性的新品種、高產品種的缺乏是制約我國種子不斷發展與國際化的因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不斷向前推進與發展的動力。在此行業,育出優質高產的種子就是企業強大的競爭力,優良品種是行業主要攻克的技術制高點。
建立由科技廳牽頭、相關部門組成的聯合組織,形成發展聯席會定期開展的制度。這個組織的各個部門應各司其職,著力研究種子產業發展的重要技術難題與制定各項配套措施,強化對種子產業的全面布局,統籌市、縣各級部門的協調機制,加強對種子產業的任務落實。同時,政府部門要建立省、市、縣三級聯動的種子產業發展體系,促進種子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各個部門應積極落實種子產業的各項政策,遵循資金性質不變、管理方式不變的各種原則,統一設計實施,協同配合,綜合實踐。增加對種子產業的科技與研發方面的資金投入,形成種子產業逐年發展與資金逐年增加的趨勢,鼓勵扶持種子研究的公益性投入。
利用政策、科技、市場的合力運作,吸收各方面資金,建立多元化、多方面的種子產業投融資支持體系,建立創新型種子產業融資平臺。切實落實國家一系列的惠農種子政策,幫助種子企業在科研與創新方面加強投入,加強其實力,建立種子品牌,讓企業成為種子產業中的發展主力軍[5]。
形成合理的種子篩選機制,建立種子產業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體系。這需要有公益性、現代性、前沿性的科技研究理論體系支撐,提高種子產業的科技成果轉化率。提高種子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完善種子產業的各個環節,包括創新、育種、推廣等[6-7]。
科技投入與研發作為種子產業的重要籌碼,是國內外同行的共識。各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來促進種子產業的發展,使得種子不斷更新換代,實現可持續發展。通過國際種子產業的發展現狀來看,體現出以下3 種發展趨勢。
種子產業在我國農業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個情形更需要科研團隊發揮其重要的核心作用,投入資源,逐步成熟采集、開發、利用轉化等整套工作,充分利用現代基因技術,為未來的種子產業發展奠定強有力的基礎[8]。
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的完美結合,大大促進了種子產業的發展,使其走向了從經驗培育到設計培育的發展道路。發達國家已經將標記分子、轉基因、分子設計等高新技術用于改良不良品種,效果顯著。數字信息技術培育正悄然成為種子產業企業壟斷的手段。因此,積極發展育種新技術、新方法成為種子產業發展的原始動力,是增強種子競爭力最可行的途徑[9]。
隨著我國種子市場化改革步伐的不斷推進,國家對商業化培育與公益性研發進行了調整,優先扶持以科研院所為主體的種子資源技術培育工作,扶持作為種子行業基礎的企業從事種子改良工作,從而形成種子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生產培育的智能網絡服務體系[10]。
種子安全包括質量安全、作物安全、種子數量安全3 方面。為了全面保障種子安全的各項目標,相關部門應該積極采取種子安全的措施。因此,現階段各個部門應該從源頭上積極引導,加大監督措施力度,不斷完善種子供應鏈,全面提升種子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