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星
(西華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 四川 南充 637009)
縣衙曾是中國古代社會中最后一層政權機構,“鄉賢治村”是傳統鄉土中國的一種基本治理模式。這種治理模式造就了獨具地域特色的鄉賢文化,其中蘊含的治理智慧在當代中國解決“三農”問題時得到了重視與挖掘。國內學者緊跟社會熱點,對新鄉賢進行了研究。
通過梳理文獻發現,學界對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和鄉村振興的研究集中于新鄉賢何以稱謂、何以回歸、何以需要、何以施展、何以難為、何以應對,指向于新鄉賢的內涵與類型及特征、出場邏輯、價值功用、參與方式、面臨的困境、突破困境的策略等內容。
何以稱謂,是指新鄉賢的內涵、類型與特征,有以下幾種不同的觀點。“時代背景說”從時代背景出發,認為新鄉賢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有資財、有知識、有道德、有情懷,能影響農村政治、經濟、社會、生態并愿意為之作貢獻的賢能人士[1]。“主體構成說”認為,新鄉賢的主體范圍在變大,主體構成是多樣化的。“精英說”認為,新鄉賢是農村精英[2]。“多元類型說”,按照新鄉賢是否在鄉、突出領域、參與治理的方向和影響力分為多種類型的新鄉賢。“新特征說”從縱向的歷史維度出發,將新鄉賢與傳統鄉賢比較,分析了新鄉賢的“新”。
何以回歸,主要是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和鄉村振興原因,有以下幾種不同的觀點。“歷史邏輯說”認為,鄉紳自治自古有之,鄉紳自治的傳統和“能者為政”的經驗是新鄉賢出場的歷史邏輯。“鄉村困境和發展說”認為,鄉村呈現“空心化”狀態,鄉村的發展積極性弱,鄉村的經濟發展陷入了困境,而新鄉賢能夠帶來新的鄉村發展活力。而且現階段鄉村還面臨著人才流失嚴重、村民自治異化、鄉村文化的道德教化功能變弱、外生性政治權威失效的難題[3],所以迫切需要新鄉賢幫助解決鄉村難題。“政策引導說”認為,政府倡導是新鄉賢回歸的動力之一。“鄉愁鄉情說”認為,新鄉賢返回鄉村,參與鄉村治理和鄉村振興,能夠實現他們情感上的滿足,化解思鄉之苦。
何以需要,是新鄉賢的價值和作用,有以下幾種不同的觀點。“強化鄉村治理說”認為,新鄉賢能夠提高鄉村治理水平。一是促進鄉村公共服務的發展。新鄉賢能夠創新鄉村治理方式,整合各種資源,對政府的服務進行有益延伸[4],增強鄉村公共服務的能力。二是能夠填補治理人才的不足,優化鄉村治理文化,改進鄉村治理手段,提供鄉村治理資源[5],完善鄉村治理體系。三是提高鄉村自治能力。新鄉賢的參與能夠激發村民的公共精神,增強鄉村自治的活力,促進鄉村自治。“助力鄉村振興說”認為,新鄉賢能夠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新鄉賢能夠通過道德育村、形式活村、項目扶村、文化治村,助力鄉村文化振興[6],推進農村產業轉型和升級[7],促進村莊生態宜居[8],推進鄉村人才振興和組織振興,建強鄉村人才振興的隊伍[9],為振興鄉村提供人才支撐和組織保障。
何以施展,講的是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和鄉村振興的方式,包括體制吸納[10]和搭建組織。新鄉賢可以通過新鄉賢參事會、新鄉賢文化研究會、新鄉賢理事會等組織參與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三是獨自參與。新鄉賢可以憑借其學識擔任治村顧問或者投資大量資金實施產業振興。
何以難為,講的是新鄉賢在參與鄉村治理和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遇到的困境。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和鄉村振興面臨的困境有以下4 點。一是制度缺失。現有法律沒有明確規定新鄉賢要以合法正式的身份參與鄉村治理和鄉村振興,新鄉賢沒有正式的制度保障。二是觀念阻礙。部分基層干部和農民沒有樹立正確的尚賢觀念,對新鄉賢的錯誤看法會阻礙新鄉賢作用的發揮。三是參與動力缺乏。鄉村基礎設施硬環境比城市落后,生活不便;鄉村文化軟環境復雜,鄉村已由“熟人社會”變為“半熟人社會”,鄉村異質性增加,返鄉的新鄉賢與村民熟悉程度下降[11],共同語言少,情感和文化上的動力支持變弱。四是機制不全。在缺乏各種機制的支撐下,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和鄉村振興并不能長久持續下去。
何以應對,講的是化解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和鄉村振興面臨困境的對策。面對這些困境,學者給出了解決策略。一是制度設計。要通過制度引導,健全新鄉賢身份的合法性,使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和鄉村振興法制化。二是觀念更正。村干部和村民要樹立正確的“尚賢”觀念,增強鄉賢認同感,要消除嫌隙,共同振興鄉村。三是文化自信。大力弘揚鄉賢文化,挖掘各地鄉賢資源[12],為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和鄉村振興提供文化激勵和歷史支撐。四是創新機制。建立健全激勵機制,以政府名義給貢獻突出的新鄉賢授予榮譽稱號,比如“最美新鄉賢”“杰出新鄉賢”等,健全新鄉賢回歸的保障機制,解決新鄉賢的后顧之憂。
通過對“新鄉賢”相關文獻進行分析,可以肯定的是國內學界取得了新鄉賢研究的豐富成果。學者關于新鄉賢研究內容豐富、范圍較廣,但是對新鄉賢的研究也有不足之處。
第一,關于新鄉賢的定義沒有明確統一,當前新鄉賢定義多樣,不利于后來學者對新鄉賢的認識和研究。
第二,學者只是從“應然”的角度出發探討新鄉賢的價值功用,不免有夸大新鄉賢的作用,忽視其功能局限性的不足。很多人誤將新鄉賢當作現階段鄉村治理的主導者,使人們過于推崇新鄉賢,忽略了村兩委和鄉村其他社會組織的作用。
第一,拓寬研究視角。可以從關系視角研究新鄉賢的內涵。學者目前大致從時代背景、主體構成、突出領域、精英屬性等方面來界定新鄉賢的內涵和類型。研究新鄉賢內涵時,可以從新鄉賢與社會、經濟、歷史、文化、鄉村治理、鄉村振興的綜合關系方面進行綜合界定[13]。
第二,拓寬研究方法。后來的學者研究新鄉賢的價值功用時可以多使用實地調研法,可以在某個地方進行實地調研,觀察新鄉賢實際發揮了哪些具體作用,以某一時間段為節點,考察新鄉賢的這些作用是否具有長效性,以便更好地看到新鄉賢的發展方向。還應堅持矛盾分析法,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研究新鄉賢參與實踐的方式和應對新鄉賢面臨困境的策略時,應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而不是一成不變。學者不能盲目主張其他地區復制某個地區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和鄉村振興的成功實踐模式,而應該因地而異、因地制宜,針對不同地區新鄉賢面臨的困境“對癥下藥”。
第三,拓寬研究內容。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鄉村治理的現行體制是“鄉政村治”,新鄉賢只是鄉村治理和鄉村振興的主要參與者、輔助者,而不是主導者,要進一步深化對新鄉賢與村兩委的關系及相處模式的研究,探討如何做到使新鄉賢與村兩委共同努力,振興鄉村。另一方面,要對新鄉賢持續發揮作用的機制進行研究。比如可以深化對新鄉賢持續發揮作用的動力機制、保障機制等進行研究,以機制來促進新鄉賢作用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