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芳
(莘縣農業農村局 山東 聊城 252400)
探究農業經濟發展轉型之路,是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任務。實踐表明,在推進農業信息化的過程中,走“互聯網+農業”的發展道路具有可行性。不同農村在資源稟賦、經濟基礎、扶持政策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這就決定了在實施“互聯網+”戰略時,必須要立足于各村的實際情況,尋找最佳的農村經濟發展道路。
信息基礎設施、現代物流體系、新型職業農民等,都是推進“互聯網+農業”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探索基于“互聯網+”戰略的特色化農業經濟發展道路,成為當下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重要任務。
經濟新常態下,包括農業在內的許多傳統產業均遭遇了發展瓶頸。在探索產業轉型之路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依托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形成農業經濟發展新業態,既有可行性,也有必要性。從整體來看,“互聯網+農業”戰略的優勢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有助于提高農業資源整合效率,除了土地資源外,還能對勞動力、資金、信息等資源進行匯總、整合,為農業經營決策提供依據,指導農業轉型和實現增產增收。其次,有助于增強農業區域競爭力。依托農村地區優勢,大力發展綠色無公害產品,開發鄉村觀光旅游產業,構建數字化“種—養—加”產業鏈,在實現農業產業升級的基礎上,走綠色環保、穩定持續發展道路。再次,有助于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通過互聯網宣傳,做大做強農業特色品牌,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發揮品牌效應,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發展[1]。
在發展農村經濟的過程中,無論是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還是新興的農村電商等產業,都離不開物流系統的支持。調查發現,與城市相比,由于村落分布零散、物流成本過高,導致物流公司不愿意進駐農村。很多農村電商企業或地方涉農企業因為缺少便捷的物流,產業發展和企業運營受到了很大限制,不利于農村企業做大做強,成為制約“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此外,一些偏遠農村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比較滯后,不利于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向信息化轉型。
在農業領域實行“互聯網+”戰略,除了從信息技術方面提供“硬件”支持外,還應關注農村信息化人才這一“軟件”。事實上,受發展潛力、就業環境、薪資待遇等諸多客觀因素的影響,農村地區難以對高校畢業生產生吸引力。農村中有一定文化的青壯年相繼離開農村,加速了農村的“空心化”進程。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中老年農民對信息技術缺少了解,農村電商等基于“互聯網+”的新興產業自然無法發展起來。
對于絕大多數農民來說,互聯網與農業的融合是一種新模式、新形態。為了有序推進“互聯網+”戰略下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專業化的指導和系統化的管理。目前,各地政府雖然出臺了與農業信息化相關的管理辦法和政策文件,但是由于基層地區高素質的農業經濟管理人才匱乏,因此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經濟從傳統模式向互聯網模式轉型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
3.1.1 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受城鄉二元制結構的限制,農村地區的信息化建設水平較低,成為互聯網時代制約農業經濟發展的一大阻礙。為此,地方政府要發揮公共服務職能,盡快完善農村信息基礎設施,為推進“互聯網+農業”經濟發展奠定基礎。出臺相關的優惠政策,鼓勵網絡運營商完成偏遠農村的網絡全覆蓋;繼續推進“光纖入戶”工作進程,加快農村網絡通信資費改革,真正讓農民用得上、用得起網絡。除此之外,還要緊跟“互聯網+農業”經濟建設進程,做好農業信息基礎設施的功能拓展、日常維護等工作,讓互聯網、大數據為農業經濟發展助力。
3.1.2 構建現代農村物流體系
隨著移動互聯網在農村的普及,農村電商產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解決農村地區的物流問題,成為破解“互聯網+”時代農村經濟發展困境的重要舉措。
為此,要盡快構建全面覆蓋的現代農村物流體系,爭取實現農村物流“村村通”。針對物流企業在成本、回報等方面有所顧慮、不愿進駐農村的情況,地方政府要發揮引導作用。例如出臺稅收優惠政策,對于響應政策號召,主動下沉到基層、開辟農村物流市場的物流公司減免部分稅負。于物流公司來說,廣大農村地區也是有待開發的市場,競爭壓力較小,有政策扶持后,物流公司更愿意在農村設置物流站點。有了便捷的物流,才能打通“互聯網+農業”經濟發展的“最后一公里”[2]。
3.2.1 鼓勵大學生回鄉創業
要想激發“互聯網+農業”經濟發展的內生活力,除了提供完善的信息基礎設施和便捷的現代物流體系外,更為關鍵的是要提高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創業能動性。農村大學生有建設家鄉的意愿,如果能夠提供扶持政策和充足的就業崗位及大量的創業機會,會有大批高校畢業生下沉到基層,用所學知識和專業技能建設家鄉。近年來,各地政府相繼出臺了人才引進政策,農村地區也可以根據“互聯網+”經濟發展的需要,制定人才引進計劃,為農村電商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同時,地方政府還可以提供小額免息貸款、減免場地房租等優惠待遇,減輕大學生回鄉創業的經濟負擔。
3.2.2 提供多樣化培訓機會
基于“互聯網+”的農業經濟,除了電商產業外,倉儲物流、運營推廣、美工設計等,還需要大量人才。除了引進高校畢業生外,各村可以選拔有一定文化素養或者具備中專以上學歷的青年農民集中參加教育。按照自愿原則,通過專項培訓和定向培養的方式,使青年農民具備一技之長,從而勝任某個崗位。在培訓形式上,可以邀請一些社會培訓機構的講師到農村開班授課,也可以選派優秀的農村青年到本市的高職、大專等院校進修深造。盡可能提供多樣化的培訓途徑,逐漸建立一支職業農民隊伍,增加農村地區農業信息化人才數量,確保“互聯網+農業”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
3.3.1 構建農業大數據云平臺
在智慧農業發展背景下,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將涉農信息、數據集中起來,按照農業資源、農業生產、農業市場等類別,實現海量數據的分流和匯總。在此基礎上,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挖掘數據資源利用價值,為農業生產提供必要的參考[3]。例如在農作物種植和禽畜養殖中,通過整合農業大數據,對未來一段時間內市場供求變化、市場價格波動等進行預測。根據預測結果,農民提前調整種植、養殖種類和規模,提高抗風險能力,有利于規避損失、增加盈利。
3.3.2 建設農業信息服務系統
依托“互聯網+農業”經濟示范工程,越來越多的農民認識到互聯網對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帶來的積極影響,但是一些農民由于缺乏相關經驗,一直處于觀望中。為了解決此類問題,地方政府需要建立農業信息服務系統,專門為希望從事農業信息化生產的農民提供免費咨詢和專業指導。依托12316“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農民提供關于畜禽養殖、果樹種植、農業政策等相關信息,解決農村地區信息閉塞的問題;創辦地方農業科技服務微信公眾號,農民關注微信公眾號后可以接收到推送信息,了解最新的農業科技,尋找致富道路。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呈現出了新氣象、迎來了新機遇。將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與農業經濟管理相結合,實現農業資源整合,最終走出一條具有鄉村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在推進“互聯網+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通過出臺扶持政策、投入資金、培養人才、搭建平臺等一系列措施,解決農村地區信息基礎不完善、農業信息化人才短缺的現實問題,在加快推進農業經濟模式轉型的同時,實現農民富裕、農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