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煌,王玉倩,宋佩璟,宗漢斌,賀慧芳
(太原工業學院經濟與管理系 山西 太原 030008)
特色農產品具有純天然、無公害的特點,能給消費者提供更健康的飲食方式,逐漸成為走親訪友的必選佳品。人們的溫飽問題解決后,對精致、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著獨特的追求,特色農產品的需求逐漸旺盛。山西省特色農產品種類豐富,但規模小。農村地區種植特色農產品需要一定的銷售渠道,而銷售則需要特色農產品物流的支持。發展特色農產品物流能更大效率促進特色農產品的發展[1]。
山西省特色農產品種類十分豐富,水果、蜂蜜、棉花、生麻、中藥材、食用菌等都屬于特色農產品。山西省還有很多典型的特色農產品,比如汾陽核桃、絳縣山楂、太谷壺瓶棗、垣曲核桃、嵐縣馬鈴薯、清徐葡萄、鹽湖酥梨等。山西省的特色農產品產量逐漸增加,2010 年蘋果產量達268.3 萬t,2019 年蘋果產量增長到421.9 萬t,核桃、板栗、紅棗產量也在穩步提高。山西省的蘋果、紅棗、核桃產量分別位居全國第6 位、第3 位和第1 位。
近年來,山西省各類特色農產品的發展速度加快,形成了一種高效的生產方式,擴大了產業規模,在全國占據重要地位,大棚蔬菜、牛肉、羊肉及中藥材在國內國際市場很受歡迎。
在電子商務時代,棗夾核桃、醋、酒的銷量在“雙十一”期間連年遞增,銷售高峰往往從11 月11 日開始,持續到11 月15 日左右。山西人對醋有著獨特的情懷,醋產業的發展也在不斷加快。山西省食醋年產規模已經超過80 萬t,在全國食醋產量中,山西省食醋產量占將近20%,主要食醋企業的產量在全國范圍內名列前茅。2018 年,山西紫林醋業、水塔醋業、東湖醋業分別在在全國排名第2、第3 和第7。2020 年底,有著“中國醋都”之稱的山西省將醋業年產值目標定為100 億元。
綜上所述,山西省特色農產品的產量呈現出逐年平穩增長的趨勢,發展情況較好,因此發展特色農產品物流需求潛力巨大。
1.2.1 農村物流交通線路設施現狀
農村物流是特色農產品銷往各個地區的必要環節,是農產品與顧客之間的紐帶。完備的交通設施是特色農產品流通的先決條件,交通運輸網中任何一個節點存在問題都可能影響特色農產品流通[2]。
1978—2019 年,山西省鐵路營業里程從2 057 km增長到5 890 km,公路通車里程從31 868 km 增長到144 283 km,開通了213 條航空航線;1978—2019 年,山西省的鐵路貨運量增長了82 155 萬t,公路貨運量增長了121 518 萬t,民航貨運量增長了6.65 萬t。
山西省交通快速發展,對發展特色農產品物流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經過發展,山西省已經建成了具備公路、鐵路、航空的強大交通網絡,促進了特色農產品物流行業快速發展,為山西省經濟發展提供了動力。
1.2.2 山西省特色農產品物流量現狀
山西省特色農產品運輸主要集中在鐵路運輸和公路運輸。1999—2019 年,農產品物流量從109 萬t增長到420.6 萬t。尤其在每年“雙十一”期間,發往全國各地的特色農產品擺滿了物流倉庫各個格口,被揀出的特色農產品順著傳送帶上車,有石頭餅、蘋果、醋、棗夾核桃、酒等。據圓通速遞山西省負責人介紹,山西省生產的特色農產品出省量逐年增多,2018 年“雙十一”期間,棗夾核桃日均出省量超過8 000 件,“雙十一”當天,山西圓通發出的貨物約十幾車。雖然2019 年提前備貨,儲備了十幾輛卡車貨物,但仍供不應求。棗夾核桃出省量日均超過5 000 件,11 月11 日當天棗夾核桃出省量破萬件。
近幾年,隨著互聯網和物聯網等新模式的加入,山西省特色農產品物流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其他省份相比仍然落后。
在農產品運輸流通過程中的保鮮技術方面,山西省目前的儲運方式多數是在常溫及自然狀態下對農產品進行簡單儲存,不僅會對農產品造成巨大浪費,出現經濟損失,而且會使農產品失去原有的品質和新鮮程度,影響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目前,山西省已經建立了農業信息網、山西物流信息網等相關網站,加快信息傳播。但是,由于信息化技術起步較晚,相對于其他發達省份,山西省的物流信息化程度低,網站內容更新較慢、利用率偏低,導致管理混亂,信息不對稱。山西省生產和種植特色農產品的人員多數為農民,尤其是一些偏遠、落后的地區,農民文化程度較低,網絡技術普及不足,獲取產品需求信息的渠道有限,多數通過電視、報紙等媒介獲取信息。信息不全面導致農產品的銷售渠道不通暢,大量紅棗、蘋果、藥材及其他農產品采摘后只能儲存在自家的地窖中。
如今,山西省農產品物流多采用傳統的交易方式,一些特色農產品的運輸主要使用中小型卡車或貨車,多數運輸車輛為敞篷式卡車,農產品均露天放置。帶有冷藏、冷凍功能的貨車保有量較低且技術落后,易造成農產品浪費和損耗。有的農產品種植園相對偏僻,交通運輸不便,運輸線路仍在建設階段,加之缺乏專門的儲存、運輸方式,導致消耗巨大資源運輸出去的農產品出現嚴重損失,造成農產品滯銷,許多農村豐富的農產品資源流失[3]。
目前,山西省初步構建了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出了一些物流專業人才,但是還有很大程度的不足,且現實條件對農產品物流專業的要求較為嚴格,培養更高素質的人才具有一定難度。因此,人才不足成為影響特色農產品物流進一步發展的因素之一。
發展特色農產品物流,最重要的是在運輸途中保鮮保質和保證運輸途中的包裝質量,這些都需要先進的物流技術作支撐。
應加大對特色農產品物流的科技研發支持和投入,持續為特色農產品物流保駕護航。在對特色農產品物流的實時跟蹤方面,不斷完善物流平臺,給予顧客個性化的購物體驗,增加特色農產品的銷售量,促進產品流通,最大程度發揮和保護特色農產品物流對顧客的特殊價值[4-5]。
山西省特色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不完善,特色農產品發布的流通渠道信息無法與農場建立聯系,顧客與農戶無法了解對方的購銷意愿。在“互聯網+”背景下,特色農產品物流平臺將更加完備,以解決顧客與農戶的溝通問題。
在運輸過程中,要針對特色農產品的特性采取保質保鮮措施,盡可能利用冷鏈運輸技術,規劃物流路線,縮短流通時間,減少農產品的浪費和損耗,致力于為顧客送上更健康、品質更好的特色農產品[6-7]。
發展山西省特色農產品物流,需要嚴格把控物流人才,分階段舉辦專業物流培訓和專業知識講座。各大高校應重視特色農產品物流的理論學習和實際研究,培養具備適應當前行業發展理論和專業能力的人才。積極籌辦各類知識講座,促進學生掌握更多知識和形成創新性農業物流思維,鼓勵學生參與特色農產品項目研究。另外,物流企業應開展物流討論和職業培訓,提高員工的專業素質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