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紅艷
(寧城縣農牧局 內蒙古 赤峰 024200)
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與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緊密關聯,這從側面說明了當前中國農村發展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在城鎮化發展背景下,農村人口逐漸向城鎮轉移,導致農村空心化現象逐漸加劇。在此背景下,大量宅基地或農房處于閑置狀態,導致農民住房財產權出現了隱性損失,嚴重阻礙了農村宅基地流轉市場的正常發展。
為此,必須對農村宅基地制度進行改革,促進農村空間重構,有效提高農村土地利用率,建立良好的土地節約工作體系,促進農村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推動鄉村經濟結構有效轉型。
一直以來,農村宅基地制度是土地改革中相對敏感的話題。當前我國城鎮化水平已經超過56%,未來將持續增長到70%。換言之,2 億農民將進城落戶,空閑的農村宅基地規模將進一步增加。閑置的農村宅基地會造成浪費資源,脫離農村土地改革的本質,因此加快宅基地改革步伐具有必然性。
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必然性,可用“宅基地退出”進行概括,這是我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
就當前來看,我國農村宅基地規模相當大,且存在分布分散的特點,制約了農戶的現有住房建設過程與建設水平。相關制度為了消除進城務工農民的后顧之憂,對農村宅基地進行統籌保障。大體來講,農村宅基地退出制度也是一個土地流轉過程,需要遵循一定原則。一是遵循農民資源原則,防止出現為了退出而退出和強制退出的問題。二是遵循農村宅基地退出基本目標,即有效促進宅基地土地合理利用,避免出現宅基地土地浪費問題。退出的宅基地應該以復墾為主,保證在農村人口減少的條件下實現用地同步減少,避免農村宅基地在流轉過程中出現房地產化,有效規避房地產市場炒作問題。目前,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愈發流行。
宅基地是農民的資產,有償退出還需要保障農民的根本利益。宅基地退出的補償方式相當豐富,且這些方式殊途同歸,即確保宅基地的相關權利真正掌握在農民手中[1-2]。
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對鄉村轉型的影響比較大,例如鄉村人口發展受限于農村宅基地制度,且影響非常大。
經過長期發展,我國已經形成了城鄉二元制結構,導致農村與城市在經濟和綜合發展上存在較大差距,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城鄉一體化發展。在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過程中,需要對農村宅基地資源進行配置并提高配置率,有效解決城市建設用地相對短缺的現實問題。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對鄉村轉型的影響體現在以下3 方面。
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會對農村人口的收入來源產生一定影響。參考不同的宅基地退出模式,結合區位因素,農民會選擇適合自身的宅基地退出模式。農民主要通過種植農作物獲得經濟收入,這在制度改革之后有所變化,宅基地有償退出則成為農民獲得收入的另一渠道。
以某地區為例,當地政府在鄉村區域的集體土地劃分方面提出了紅線內與紅線外,希望推動農村社區化發展,保證農戶收入有所增加。
基于此,農戶收入已經從全部耕地轉為部分依賴于耕地,其中還有大量城鎮務工收入與宅基地有償退出收入。在這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過程中,需要結合地方實際情況明確當地經濟實際發展現狀,保證有效促進宅基地改革,同時實現對土地存量基礎的有效盤活,全面提高農民生活水平[3-4]。
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對土地改革利用的影響較大,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土地利用形態,主要包含隱性形態與顯性形態[5]。可以說,宅基地制度改革對農村土地利用過程產生了深刻影響,比如對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農村土地利用結構產生了影響,原因如下。
一是政府發揮了引導農民改變固有宅基地合并行為的重大作用,政府將宅基地合并起來,形成了整塊居民區。
二是地方政府自愿為農民提供具有回報價值的宅基地置換機制,確保居民用地到位。基于土地利用結構尋求轉變,農村居民點合并也會被應用于集體用地之中,確保用地指標有效縮減,實現土地使用集約化,最大限度提高宅基地土地利用率。比如許多存在于農村的小型服務業會穿插于宅基地中,餐館、超市等可建設于居民點中,這對農村宅基地土地結構改革發展具有重要影響[6-7]。
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對農村產業發展具有積極影響。在這一過程中,城市利用發展優勢占用農村資源,城市快速發展后反哺農村,有效推動鄉村發展,實現鄉村轉型。對傳統農業改造,能夠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進而實現鄉村轉型,有效推動城鄉協調發展[8-9]。
現階段,可以建立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機制,有效帶動農村旅游業發展,實現對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在傳統農業發展進程中建立宅基地改革機制,確保有償退出機制落實到位,體現有償退出制度改革對農村產業發展產生的積極影響。
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需要加強宅基地本身的規劃管理,做到有計劃地實施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一是嚴格遵循城鄉一體化發展需求展開操作,確保農村宅基地布點規劃合理,強化城鄉空間的聯系,有效突破當前存在的城鄉二元制發展壁壘,不斷提高城鎮化建設水平[10]。
二是基于城鎮和村莊空間進行布點規劃,確保政府投資農村的公共性。
三是落實農村規劃與引導控制過程,做到統籌規劃有效到位,積極引導居住農戶,確保人口集聚,提高資源利用率[11]。
確保農民與政府聯合落實用地政策,建立農民集中居住區,追求舊村落翻建,進一步滿足復墾指標建設要求。
在積極開展農村宅基地整理過程中,需要深度探索城鄉建設用地,保證統籌高效利用,完善農村宅基地整理政策,保證有效提高復墾指標收購價,同時補助復墾經費,增強農村宅基地建設的有效性。在該過程中,需要改革和完善宅基地審批制度,在存量宅基地的原址上進行翻建改建,遵循農村宅基地占用農用地年度計劃,有效規避城鎮建設擠占農村宅基地用地指標。這樣有利于實現農村宅基地單獨核定,避免城鄉建設差距過大,保證宅基地建設到位[12]。
完善農村宅基地退出和流轉機制,建立級差化管理機制,建立農村宅基地退出補償機制,保證農村宅基地使用方法科學。
在該過程中,應該確保農村宅基地退出補償機制在農村具有重要地位,確保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區域形成宅基地退出和流轉機制。同時,建立農村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推動農村村民住宅建設,逐步圍繞小城鎮與中心村形成農村經濟發展體系,深度分析農村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逐漸擴大制度實施范圍,優化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流轉制度。
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結合農村經濟發展狀況建立成熟且與土地市場聯合發展的機制,實現鄉村轉型。換言之,要基于不同宅基地制度改革背景,推動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建設,共同促進鄉村轉型發展,建立集體與農戶合理的宅基地流轉收益分配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