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良
(貴州健康職業學院 貴州 銅仁 5543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任務是實現農民增收。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村級集體經濟是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加強新農村建設的迫切要求,是實現農民增收致富,進而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廣大農民在平等自愿的原則下,以市場為引領,通過集體資產與投資獲得經濟收益,不斷實現集體財富積累,推動集體經濟不斷向好發展。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推進,我國許多農村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由于地域、資源、氣候、歷史等因素的影響,現階段一些地區的村級集體經濟整體發展較為滯后,例如村級集體經濟基礎薄弱、經濟收入不平衡、發展動力不足、創新方式不明顯、思想認識不充分等[1]。
在村民自愿、結合實際的基礎上,將農村的土地、礦產、森林、湖泊等資源通過入股、租賃等形式流轉經營權,整合零散資源,以發展高效農業、鄉村旅游、加工工廠等方式,遵循科學經營、政府扶持、市場引導的理念,以流轉為載體,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將農村現有資產在符合規定的基礎上進行整合利用,對閑置倉庫和廠房進行修整后租賃,盤活社會資源;修葺閑置院落、老宅等房屋,打造傳統村落,以民宿、民俗等方式發展鄉村特色旅游。
鼓勵發展村級特色農業產業,因村制宜選擇經濟效益高、綠色健康的農業產業,對農民進行專業技術培訓,實現大合作、細分工,大力提升農產品的營養價值。通過延長深加工產業鏈,實現產銷對接、利益鏈接,進而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2]。
結合實際情況,靈活運用股份合作制。村級集體經濟以全資控股、部分參股等多種形式進行股分合作,通過集體資產入股、勞動入股、村民資金入股等吸納資金,做到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從而壯大集體經濟。
通過特色有償服務壯大集體經濟,例如成立村級勞務中心,對村民進行專業培訓,進而對外輸出有技術、服務良好的勞動力;成立休閑中心,為游客提供餐飲、保健服務;對大宗物品、特殊物品提供保存、維護服務等。村集體通過成立各種特色服務公司,對人、物、企業等提供特色、高質量、有償服務,進而壯大集體經濟[3]。
我國很多欠發達地區由于土地少、土地貧瘠、石漠化、荒漠化等客觀原因,無法依靠自身現有資源推動村級集體經濟進一步發展。應打破地域限制,通過政府統管、鄉鎮分管、結對幫扶等方式,將村級集體經濟轉移到異地,可以在鄉鎮、產業園區、郊區等跨區域創辦企業,發展服務業、加工業,壯大集體經濟。
一些地區的貧困村較多,貧困戶及貧困人口占比較高,村級集體經濟基礎薄弱,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任重道遠。通過將實力弱的村集體和實力強的村集體進行組合,讓實力強的村集體帶動實力弱的村集體,探索組合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例如實力弱的村集體可以將勞動力、土地等作為股份入股實力強的村集體,實現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4-5]。
農村電商是一種新型線上產業,由村集體創建電商主體可以揚山區綠色健康農業之長、避大山交通不便之短。通過發展電商產業,將市場與農民直接聯系在一起,可以激發農民積極性,更好地發揮市場的資源優化配置作用。以市場為導向,生產經濟利益好的產品,可以達到增收的目的,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將電商做大做強。
各地政府要對村級集體經濟所依附的企業提供政策扶持,例如開設申辦村級集體經濟企業綠色通道,對村級集體企業、合作社的成立和發展提供政策引導,對綠色、生態、科學、可持續發展的村級集體經濟企業和合作社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引導村級集體經濟做大做強。
村級集體經濟要想發展起來,市場是關鍵。政府通過建設“放心糧油”、郵政電商入村等工程,將農村優質的農產品輸送到大超市的貨架上、消費者的家門口。通過構建市場銷售渠道,引導村級集體打造高品質產品,通過建設農村農產品精加工廠、電商合作社等,進一步打開村級集體經濟的市場[6]。
現階段,國家為農村提供了大量資金扶持,要在不改變這些資金用途的基礎上,為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例如對于基礎設施資金,優先用于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引導、支持村級集體經濟,通過積極申報項目,將資金引入鄉鎮和村;為貧困戶提供扶貧資金、免息貸款,征求貧困戶同意后,以合同的方式將資金注入村級集體,通過分紅的方式實現貧困戶一家一戶小資金的長收益。
在符合相關政策、規定的基礎上,適當放寬村級集體經濟土地使用政策。將村級預留地和農民自己的預留地作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場地。
村兩委班子是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引領人。選精配強村級班子成員,使村支兩委成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選拔優秀的農村致富能手、大學生村官、土專家等充實村干部隊伍,打造一支政治素質過硬、熟悉村情、愛護村民、會管理、善經營的基層干部隊伍。不斷加大村干部政策及技能培訓力度,提升村干部帶領群眾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能力和素養,使其真正成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領頭雁”和“推進器”。
提供政策優勢,吸引農業技術、經營管理等各類人才,投身村級集體經濟建設。充分吸收和發揮大學生村官、農村致富帶頭人及省、市、縣農技人才的作用,加大對新型農民的技術指導、技能培訓、知識更新,著力打造一批懂技術、會管理、愛學習的村級集體經濟管理者。
堅持黨的領導,各級相關部門層層落實,各級政府牽頭成立專門的村級集體經濟領導小組,鄉鎮設村級集體經濟辦公室,具體實施各項政策。編制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方案,做到職責明確、專人專管,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提供組織保障。
在各級村級集體經濟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各部門、鄉鎮相互配合,對照發展方案責任要求,結合單位實際情況,進一步細化相關內容,抓好落實。財政部門負責資金的管理和協調,確保資金利用最大化;國土管理部門負責土地規劃管理,落實《土地管理法》相關規定,確保村級集體經濟土地等相關資源合理使用;農業部門負責技術支持、培訓、指導,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農業、生態旅游等提供技術保障;宣傳部門負責宣傳,將有關村級集體經濟的惠農政策宣傳到農民中間,展示新時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成果,營造有利于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其他相關部門對照本部門職責,認真貫徹落實各項方針政策,相互配合,為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共同努力。
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工作納入績效考核管理,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落地見效。村級集體經濟辦公室對村級集體經濟相關工作實行半年和全年兩次定期及全年不定期檢查,對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中作出明顯成績的干部給予表彰和提拔。對于不重視村級集體經濟工作、實施不力、工作進展緩慢的單位和干部進行追責。
新時代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需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走出一條有特色的發展之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要統籌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發展的合力,化被動為主動,化挑戰為機遇,不斷開拓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