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松,吳智濤,顧俊萍
(黔東南州自然保護地發展中心 貴州 黔東南 556000)
農村經濟是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在于重振農村經濟和發展農村產業[1]。資源作為生產生活必需的基礎性資料,對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資源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按照常見的劃分方法,資源可被劃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自然資源是指天然存在并有利用價值的自然物,包含天然存在、具有利用價值的自然物質,可分為土地資源、森林資源、草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能源資源和其他資源9 類。
黔東南州作為我國著名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區,全州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十分豐富。目前,黔東南州農村地區的自然類資源主要有土地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和礦產資源等,其中以森林資源和土地資源稟賦最大;社會資源主要為民族文化資源和勞動力資源。
黔東南農村地區最主要的自然資源就是土地資源,其主要包括耕地資源和林地資源兩類。目前,全州耕地面積42.81 萬hm2,林地面積217.93 萬hm2,耕地面積分布較多的地區主要有黃平縣4.69 萬hm2、黎平縣4.50 萬hm2、凱里市3.89 萬hm2、鎮遠縣3.29 萬hm2及天柱縣3.25 萬hm2。農村土地資源具有多功能性,不僅具有生產生活功能,還是農村地區重要的財產保值增值途徑。
黔東南州作為我國南方的重點集體林區之一,森林資源是農村自然資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州現有森林面積206.24 萬hm2,活立木蓄積量為1.69 億m3。其中,人工林面積128.38 萬hm2,占林地面積比64.01%,人工林主要以杉木、馬尾松為主;天然林面積72.22 萬hm2,占林業用地面積的35.99%,天然林主要為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混交林和針闊混交林。
在全州分布的林地中,用材林面積105.27 萬hm2、薪炭林面積17.9 萬hm2,經濟林面積3.86 萬hm2。經濟林中,油茶面積1.69 萬hm2、茶葉面積0.41 萬hm2、柑橘類面積0.29 萬hm2、梨類面積0.25 萬hm2、其他經濟樹種面積1.22 萬hm2。
黔東南州大面積、高質量的森林資源不僅為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基礎的物質原材料,也是農村地區優良生態資源的重要保障。
目前,黔東南州人口資源和勞動力資源主要集中在農村地區。2019 年,全州總人口數484.73 萬人,城鎮人口數164.50 萬人,占總人口的33.9%,農村人口數320.32 萬人,占總人口的66.1%。農村人口數超過30 萬人的縣(市)有5 個:黎平縣44.81 萬人、凱里市37.92 萬人、天柱縣36.03 萬人、黃平縣35.69 萬人和從江縣32.89 萬人[2]。
除了豐富的人力資源外,黔東南州農村地區最豐富的社會資源就是原生態民族文化資源。目前,全州分布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7 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3 項、72 個保護點,國家級傳統村落409 個,數量均排名全國市州級第一位。這些民族文化資源分布在全州各個鄉鎮村寨,是黔東南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的基礎資源之一。
土地資源是黔東南州農村地區最大的資源,但是受產業基礎薄弱、結構過于單一和產業化及規模化程度不高等因素的影響,其轉化成量化資產的途徑方式單一。目前,黔東南州農村地區對土地資源的利用依舊停留在傳統的種植業上,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資源閑置。以耕地為例,黔東南州農村地區現有閑置耕地面積高達0.36 萬hm2,其中閑置1 年以內的占比37.2%,閑置1~2 年的占比42.2%,閑置2~5 年的占比9.1%,閑置5 年以上的占比7.9%,閑置10 年以上的占比3.6%。土地資源閑置不僅直接影響了土地經濟產出,也造成了黔東南州農村地區最主要資源的浪費。
當前,黔東南州農村地區各類資源的開發利用處于無序狀態,特別是對礦產等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處于原材料采集供應初級階段。資源開發利用產業鏈不完整,利用效率和深加工水平低,資源附加值得不到充分提升,潛在的經濟價值未能充分釋放。
黔東南州鄉村數量多,鄉村人口分布較分散,對農村基礎設施、文化建設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導致農村地區在基礎性硬件設施和休閑文娛等軟件設施兩方面與城鎮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近年來全州城鎮化進程加快,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數量增多,使農村地區出現了人力及人才資源嚴重短缺的普遍現象,部分鄉村呈現出了“空心化”和老齡化的趨勢。
在我國,鄉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和管理能力不僅決定了黨和政府對農業農村大政方針的落實成效,也在很大程度上對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領頭雁”“催化劑”的作用。近年來,黔東南州通過脫貧攻堅派駐“第一書記”等措施,使鄉村基層黨組織得到了加強,但是全州基層黨組織在領導和發展經濟方面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黔東南州要開展鄉村振興和發展農村產業,應該以提高和完善鄉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和發展能力建設為抓手,繼續鞏固脫貧攻堅和“掃黑除惡”成效,繼續保持對長期霸占農村資源和破壞鄉風文明的惡勢力、家族勢力、“村霸”等實施“露頭就打”的高壓態勢[3]。
目前,黔東南州農村地區存在以土地資源為代表的資源閑置、利用低效及反哺能力弱等問題。為充分利用農村地區有限的各類資源,黔東南州應該充分利用好脫貧攻堅期間在產業發展方面取得的成效和基礎,以縣域或鄉鎮為單位,充分結合鄉鎮村的資源特點進行資源整合優化,以全縣“一盤棋”的思路進行農村產業和資源的利用與布局。要突出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形成規模效應,避免縣域內因產業布局不合理造成內部競爭和資源浪費,解決農村資源分布散、利用率低及資源閑置等現實難題,逐漸實現資源、資產和資本融合轉化的目標。
鄉村振興的關建在人,各類專業人才是鄉村振興戰略成功實施的基礎和前提。目前,黔東南州農村地區人力資源和智力資源流失現象嚴重,農村地區創業干事的“土壤”薄弱,缺乏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政策、待遇等優勢條件。對此,黔東南州要著重創新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出臺相應的人才培養和支持計劃,在加大對本土“興農”人才培養力度的基礎上,統籌編制、待遇等,創造創業、干事的環境,吸引在外的本地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返鄉創業、興業,改變優質人才、資源、要素從農村單向流失到城市的格局。
集體經濟是國有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經濟發展離不開集體經濟的發展和壯大。強大的集體經濟不僅能夠改善鄉村基礎設施,為鄉村資源的科學利用提供有利條件,同時能為農民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增加農民收入,進一步提升和鞏固農村地區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供給與質量[4]。目前,黔東南州鄉鎮集體經濟發展勢頭較差,存在集體企業數量少、市場競爭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弱等問題。對此,要根據縣域內農村經濟產業特點,通過資產流轉等方式對現有鄉鎮集體企業進行資產重組和改造,引進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模式,避免出現“虧損集體擔,收益少數人享”的怪現象。同時,要在金融扶持政策等方面加大對鄉鎮龍頭企業特別是集體企業的傾斜力度,利用稅收、貸款等扶持政策,培育和支持鄉鎮集體企業做大、做強。
黔東南州農村地區面積大、人口數量多,各類資源豐富,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的影響,農村地區經濟發展速度慢、基礎薄弱,造成農村地區資源利用率和回報率低以及閑置現象嚴重等問題。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農村地區現有的豐富資源將成為黔東南州鄉村振興的主要物質要素。應采取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發展能力、科學整合優化農村資源、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和培育集體經濟等方式,將農村地區現有資源轉變成量化資產,為黔東南州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