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懿凡,黎 明
(湖北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8)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發達的海洋經濟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支撐”。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在人口急速增長和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全球海洋生態系統因人類大規模開發利用,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面臨巨大壓力,甚至局部海域生態系統已出現了嚴重的退化。海洋牧場作為恢復海洋生態系統的有效手段,具有促進海域漁業資源與生態系統恢復的作用。
2017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發展現代化海洋牧場”,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明確指出了“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2019 年中央一號文件更加強調了“推進海洋牧場建設”。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海洋生態旅游作為我國旅游業的新興行業,在融合先進的管理理念與科學有效的開發手段下,將成為我國旅游業的新經濟增長點。推動海洋牧場建設基礎上的海洋生態旅游發展,是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發展的具體實踐,是促進當地產業轉型升級的有效方式,能夠實現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協調統一[1]。
生態旅游概念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特別顧問Ceballos-Laskurain 在1983 年提出的。之后國際生態旅游協會將生態旅游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
從生態旅游的概念出發,生態旅游有兩個要義,一是明確生態旅游的對象是當地的自然景物,二是保證當地自然景物不受到游客旅游行為的破壞。在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背景下,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等綠色生活的理念普及,并引起巨大的反響。綠色消費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減少污染,崇尚自然,保護生態系統。很明顯,生態旅游十分契合這一內涵。因此,生態旅游的概念一經提出便得到全球認可,其內涵也不斷深化與發展。
目前,生態旅游尤指“回歸大自然的旅游”“綠色的旅游”,要求在開發旅游業時做到“可持續發展”,對動植物生存環境以及棲息地進行重點保護。同時,因各國國情不同以及各國對生態旅游的理解不同,各國因地制宜發展出了各具特色的生態旅游模式。
海洋生態旅游是生態旅游的分支與具體實踐。一些學者認為,海洋生態旅游的社會價值是讓人們更加直觀地感受、認識和研究海洋。具體來說,海洋生態旅游是以當地海洋資源為載體,將海洋生態系統作為對象,通過科學的開發手段,讓游客在觀賞海洋景觀的同時,提高對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的意識,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從而最終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發展。
作為新興旅游業,海洋生態旅游具有以下特點。
其一,海洋自然屬性。海洋生態旅游以海洋生態系統為對象,最直觀的就是海洋自然景觀,例如海岸、海島、河口等。這些是海洋旅游資源中具有代表性的場所,也是開發較為成熟的地區。人們在這里可以回歸自然,探索海洋的奧秘,感受海洋的魅力。
其二,可持續性。在“十四五”規劃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強化陸海統籌能力,建立完善的、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與監察制度。絕大部分開展海洋旅游的地區集中在島嶼和海岸,海陸交互性強。這些地區雖然旅游產業較為成熟,但是人類活動頻繁,對當地海洋生態系統影響較大。因此在開展海洋生態旅游時,應建立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保護當地物種多樣性,實現可持續發展。
其三,科教性。海洋生態旅游活動可以為游客提供豐富的生態保護知識,提高游客的環保意識,起到教育與規范旅游行為的作用[2]。
對于海洋牧場的定義,目前國內外學者還沒有達成一致的結論。海洋牧場在一般意義上是指在某個特定的海域中,為了有計劃地培育和管理漁業資源而設置的人工漁場。建設海洋牧場的基本步驟如下:營造一個適合海洋生物生長與繁殖的生境,進行水生生物放流(養),由所吸引來的生物與人工放養的生物一起形成人工漁場,依靠一整套系統化的漁業設施和管理體制,實現當地漁業資源增殖。
其一,近年來受到交通航運、海洋能源開采以及海岸施工建設的影響,許多海域海水污染嚴重,海水水質下降。工業污染以及船舶運輸等,使大量無機氮、活性磷酸鹽、芳香烴和石油等排入海中,污染海水,導致環境污染事故頻發、水域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經濟服務功能喪失。
其二,許多污染源自于居民生活污水以及游客在旅途中制造的垃圾。未經處理的生活廢水排進海洋對海水造成影響。旅客在旅途中制造的垃圾,例如塑料制品、防曬霜等化學物質會污染海水水質。
我國海洋生態資源非常豐富,但是旅游開發與資源利用方式處于比較粗放、單一的模式。已經開發的旅游項目大部分開發思路相似、經營模式雷同,缺乏個性化的經營手段,導致提供的旅游產品品類較少、旅游產品較為低端。相關旅游管理者在產品開發過程中,應當深度挖掘當地特質,提出新的思路或想法,在項目中實現理念創新、管理創新和產品創新。
在需求側改革的背景下,旅游業同樣要轉型升級,為人們提供更加優質的旅游產品。在海洋旅游開發中,應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提高服務質量,升級用戶體驗,向深度游、精品游等方向發展。否則,同城市的相似景區可能會發生惡意競爭、爭搶客源等問題,不利于當地旅游業的發展[3]。
我國生態旅游處于起步階段,海洋生態旅游作為新興產業存在相關監管機制不完善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其一,我國旅游行業整體門檻較低、素質不高,缺乏相應的行業約束與規范,海洋生態旅游行業也是如此。海洋生態旅游行業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缺乏制約機制與協調機制。其二,管理層面存在多頭管理現象,即海洋的歸屬權、使用權與管理權不屬于同一部門管理,與海洋生態旅游發展愿景不相符,掣肘海洋生態旅游的發展。
目前,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沿海開放地區在未來發展中將承擔新的高層次任務。強大的海洋經濟成為海洋強國的重要支撐,因此發展臨海產業勢在必行。海洋牧場建設在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同時,也會帶來新的問題。雖然我國大力推動海洋牧場建設,但是由于我國海洋牧場起步較晚,許多方面尚在探索階段,缺乏科學系統的研究。
目前,我國海洋牧場發展較為粗放,缺乏統籌規劃,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其一,與其他用海方式沖突。發展新的臨海產業勢必會擴大用海用地需求,由于近岸海域空間有限,海洋生態修復、海洋牧場建設同臨海產業發展的協調問題會越來越突出。
其二,不能與當地漁業協調發展。近年來中央與地方政府大力支持海洋牧場建設,在單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最高補貼金額已經達到2 500 萬元。但是許多海洋牧場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將投放人工魚礁、增殖放流等作業等同于海洋牧場建設,將傳統漁場和海洋牧場的概念混淆。部分海洋牧場設計極不合理,與當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不匹配[4]。我國海洋牧場尚沒有完整的管理體系與監察制度,一些項目存在較大的工程問題,出現人工魚礁的礁體傾覆、漂移、掩埋等現象;一些海洋牧場擠占天然漁業資源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這從側面反映出海洋牧場沒有促進當地漁業資源增殖,起到生態修復的作用,制約了當地漁業的轉型升級[5]。
在海洋牧場建設中推進當地生態旅游發展時,海洋牧場開發者必須踐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不碰劃定的生態紅線,不以獲取更多補貼以及經濟收入為目的進行開發。在牧場建設過程中,應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不單純在某片海域進行水產養殖、某片海域進行旅游觀光,而是因地制宜發展復合型海洋牧場。
在開發過程中,海洋牧場環境監測設備、旅游設施以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都需要消耗大量電力。如果依賴于傳統化石燃料供電,不僅會使當地電力運行吃緊,而且燃燒化石能源會給當地帶來更大的環境污染。海上風電作為新能源,具有發電利用小時數高、發電平穩、不消耗淡水資源等優點。若將二者結合,不僅有利于降低運營成本,而且提高了海洋資源的利用效率,還推動了當地清潔能源替代傳統化石能源,促進了綠色能源消費。
我國海岸線長達1.8 萬km,有7 372 個面積在500 m2以上的島嶼,沿岸地貌多樣氣候鮮明,不同地區海洋資源有各自的特色。只要開發者深入當地考察,不論是從文化、歷史、民族特色的角度入手,還是從自然景觀、海洋保護的角度切入,都能夠打造出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旅游景區,從而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要輔以行之有效的營銷手段進行推廣,既要有普適性的宣傳,也要針對不同客戶群體開展針對性的推廣。比如老年人比較注重養生,強調舒適與放松的環境,因此行程安排不宜緊湊,設計項目應以體驗類文化類為主;年輕人獲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元化且多來自于網絡,因此可與青年使用較多的社交媒體合作,推出具有創意且消費水平較低的項目。同時,在周邊開發特色民宿和度假村,提高當地居民參與度[6]。
不論是海洋牧場建設,還是生態旅游項目開發,都是系統性且工程量較大的項目,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同時,項目涉及多個利益主體,比如政府、當地居民與相關企業等,不可能由其中一個主體單獨完成。因此,需要由政府牽頭解決利益分配問題,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招商引資。我國邊遠地區旅游從業者綜合素質普遍較低,因此在開發過程中要出臺相應政策,吸引稀缺的綜合性人才,提供更為全面的公共服務,提高當地旅游從業者素質,升級旅游服務質量,為游客提供更為優質的旅游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