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蓮
(聊城市茌平區林業服務中心 山東 聊城 252100)
林業產業是我國經濟轉型與升級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新常態帶來的挑戰下,林業產業轉型升級以及合理配置資源是當前需要處理的重要問題之一。目前,人們的環保意識增強,環境保護相關制度得到完善,但是依然存在毀壞林業的情況,對林業產業體系的健全造成阻礙。針對當前林業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促進林業產業健康發展。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進步,林業相關部門高度重視林業產業發展,對林業產業發展增加了投入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持續提高了我國林業產業的綜合價值,推動了與林業產業有關的基礎產業發展。林業產業快速發展與我國林業產業整體水平有直接關系。應增強林業產業綜合實力,開發林業產業資源,推動林業產業多樣化發展,為我國林業產業轉型與發展奠定基礎。
2018 年底,我國林業產業總產值為7 萬億元,與2017 年相比增長了2.88%。與此同時,2018 年底我國林業產業對外出口貿易金額累計1 600 億美元,各種經濟林產品產量達到了1.6 億t。林業產業高速增長,直接體現了我國林業產業轉型成果,推動了其他基礎產業的發展,對我國經濟增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
現如今,隨著科學技術水平不斷進步,我國林業產業發展趨勢朝著科技化的方向發展。運用科學的種植觀念與種植技術,推動林業產業健康、穩定、長遠發展,是林業產業提升發展后勁的主要方法。
目前,我國林業產業在科技化發展方面獲得了很大的成果。2018 年底,我國林業產業機械化生產率為50%,比2017 年增長20%,這一數據直觀體現出我國林業產業科技化發展取得了優良成果。按照這種發展趨勢,我國林業應將先進的科學方法應用于技術創新、綜合開發、資源使用、林業種植及產業管理等方面,從而獲得理想的發展成果[2]。
林業產業是推動我國長遠發展的主要項目,其發展狀況可以對社會發展進步性和生態環境平穩性產生直接影響。自從我國實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后,明顯改變了各種土地開發性政策與環境保護性政策的內容,對落實人和自然同步發展策略加大了執行力度,構建了完善的環境保護建設制度體系。以上策略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我國社會消費需求的結構,使林業產業的社會需求逐步由原來的資源性需求改變為林副產品需求。
林業產業在我國農業結構轉型升級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然而與種植業、養殖業比較發達的農村地區相比,將林業產業作為主要經濟來源的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情況不良。在轉型發展中,林業產業面臨非常明顯的“三農”問題。
隨著社會進步與發展,我國總體經濟的快速增長,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導致林業產業資源供給存在問題。林業是我國出口貿易的主要類型之一。如果林業產業資源供給需求存在問題,會直接影響我國對外貿易和林業產業的發展。
傳統林業發展理念對我國林業造成不良影響。我國林業發展過程中未進行詳細計劃,致使部分地區林業產業存在很多問題,例如結構性產能缺少、區域性剩余及林地生產力分配不合理等。林業產業結構缺乏合理性還體現在科技創新力度不足、地區發展水平迥異等方面[3]。
盡管近幾年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調整產業結構,但是仍然存在產業結構不合理的情況。第一產業在我國產業中占比為36%,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占比總和為64%,特別是將服務作為核心的第三產業發展速度非常緩慢,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存在明顯差異。我國產業結構缺乏合理性,為林業產業轉型發展增加了難度。
我國人均森林資源占有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存在較大的差異。同時,我國森林資源分布失衡,大部分森林資源分布在交通不發達、經濟發展速度較慢的偏遠山區。偏遠山區普遍存在將砍伐森林資源當作增加收入主要手段的情況。近幾年,我國針對森林資源保護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但是亂砍濫伐的情況依然沒有得到有效改變。
長久以來,我國缺乏對森林資源培養的重視,森林資源損壞嚴重。為了使森林覆蓋率得到全面提升,林業部門每年會種植很多林木,但是缺乏對林木的后期管理與養護,致使林木質量存在很大差異,經常出現病蟲害等情況,造林存活率較低。
我國林業技術總體水平比較低,直接影響了林業產業的長遠發展。首先,林業產業科技水平不高,對產品結構與質量產生不利影響。其次,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很少經過生產實踐轉變為實際生產力,在一定程度上對產品生產成本造成直接影響。再次,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技創新力度較小,生產技術水平不高。最后,大多數企業未充分意識到科技創新在林業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致使在具體經營過程中忽略了科技創新的必要性。
由于以往林業發展定位等原因,導致我國林業產業發展過程中將采伐林木作為主要方向,科技創新集中于提升采伐效率方面,缺少對林副產品生產和科技創新方面的重視。當前,我國林業科研成果數量較少,科研成果轉化率較低,致使林業產品科技含量較低。隨著林業產業轉型與升級,需要將科技當作林業產業發展的基礎,利用科技創新為林業產業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當前,我國林業產業想要可持續發展,需要對林業產業結構進行轉型與升級。新常態發展背景下,需要采取相應手段,強化林業資源的供給能力。
首先,在當前林業發展形勢下,需要引導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到林業轉型發展中,采用多樣化的手段強化林業資源的總體供給能力。在互聯網技術不斷進步與發展的背景下,林業部門可以采用網絡運營方式,推動林業物種多樣化發展。
其次,快速調整產業機構,完善產業鏈條。將砍伐樹木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方式,不能使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的市場需求得到滿足。在供給側結構調整的政策背景下,應主要調整過剩產能等內容。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林業產業需要逐步完善與調整布局,推動產業鏈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森林資源在林業產業發展中起著基礎性作用,如果沒有資源,產業就不能得到發展。在科學合理使用資源和摸索新型林業經營模式的背景下,應當加強森林資源管理與保護。
針對已經毀壞的林業資源,需要加快更新與改造林業結構,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依據經營目標,挑選恰當樹種進行栽植。對于中幼齡樹苗,需要加大撫育管理與保護力度,按時除草撫育、透光伐及生長伐等,促進林木生長,使林木生長質量得到提升,為林業產業發展夯實基礎。
科學技術在產業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基礎性力量,林業產業行業也不例外。林業產業需要在轉型升級的基礎上,主動引進信息化技術和設計型人才,使科技力量儲備資源最大化。在今后發展中,要發揮信息化技術人才的作用,升級生產線與信息管理系統;發揮設計型人才的作用,增加林業副產品的生產種類,推動林業企業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在林業產業發展過程中,要將科學技術作為基本條件,在林業產業中廣泛應用科技,加快產業轉型與升級。林業部門要主動與科研部門、農業高等院校構建合作關系,主動轉化最新科研成果并加以推廣,提升苗木培養質量,提升營林、造林的技術水平。應在基層加強技術宣傳,使林農熟練掌握科學技術,從總體層面提升林業產業的技術水平。
經濟新常態下,林業產業快速發展需要加快產業結構轉型與升級,抓住社會發展提供的良好機遇,根據林業資源特點摸索長遠發展道路。我國要改變林業發展方式,擴展林業產業發展渠道,加大對森林資源培養與管理的力度,為林業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森林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