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雅涵
(河南農業大學 河南 許昌 461000)
農村社會組織作為農民自發組織的一個群體,不僅能夠全面推進農村社會管理,也能夠實現社會教育,但在發揮社會管理作用中存在一些負面影響,例如權威性不高。
為了全面提高農村社會組織的積極影響和重要作用,應進一步完善農村社會組織,保證基層治理取得良好的效果。
農村社會組織是農民自發形成的一個群體,主要是為了推進農村社會公共事務,全面實現農村社會公共利益,在進行農村社會組織管理的實施過程中,能夠全面實現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農村社會組織的特點是非政府性,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屬于民間組織,具體包括以下幾大類型。
經濟性的農村社會組織是指在市場競爭中,為了保護農民的經濟利益而形成的一個群體,經濟性的農村社會組織具有自愿參與、互幫互助的特點,主要包括專業合作社、專業集郵協會、產業協會等。
在發展地方經濟的過程中,專業合作社越來越多,不僅可以實現經濟的發展,還可以帶動農民增收,通過成立專業合作社聚集合力,形成資金的整合,增強農產品的抗風險能力,進一步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政治性的農村社會組織是為了維護各類農民的權力,包括農民協會、農村發展協會等。安徽、河南等地較多,這種群體主要是通過組織農民集中宣傳國家政策,組織農民參政議政,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監督基層政府的行為,因此存在一種壓力集團的作用[1]。
農村社會性社團組織是農民自愿參與的,并且在國家法律允許范圍內,開展一些文化教育娛樂相關的民間活動。例如文藝演出隊、老年協會、紅白理事會。當前,紅白理事會在村民自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可以整治歪風陋習,還能讓農民崇尚新的道德,形成良好的農村社會風氣,豐富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實現鄉風文明建設。
農村社會組織在農村社會管理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農村社會組織屬于農民自發組織,但能滿足農民的需求,為農民提供應有的服務,尤其是可以滿足農民多樣化的發展需求。反映出農民的利益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財政壓力,推進水利興修、道路維修等工作,使得農村治理更加科學。
農村社會組織是農民自發形成的組織,可以充分表達農民的利益需求,確保利益表達的合法性和理性化,避免出現群眾糾紛等現象,最大限度地爭取農民的利益,利用農民自身的資源,推進農村社會的全面發展。
隨著國家政策的推進,一些惠農政策不斷涌現,農村經濟發展日益迅速,出現貧富差距現象。各種利益矛盾日益突出,農村社會組織能有效化解各種矛盾糾紛,及時發現各種潛在的矛盾,形成有效的交流,保證農民利益得到有效發揮[2]。
各類農村民間文化組織的出現能夠有效取代賭博、迷信、偷竊等不良現象,倡導良好的生活方式,規范農民群眾的行為,對促進農村社會穩定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例如農村各類組織可以通過舉辦講座、出版環保書籍、開展環保公益活動等,引導農民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
部分地區農村社會組織對事務管理具有較大的影響,為了謀求更多利益,往往削弱了權力的穩定性,造成社會管理的混亂。由于農村社會組織的影響力過大,必須要進行管理和引導,否則容易扭曲農村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
農村社會組織可以反映農民訴求,對農民利益訴求進行整合,雖然能滿足大部分農民的訴求,但存在利益上的沖突及利益競爭等現象。尤其是利益表達的途徑不夠完善,協調機制不夠健全,往往造成農民群體的心理落差,出現罷工、靜坐等不正當的訴求方式,影響社會秩序。
農村公共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廣泛征求民意及農民社會組織的意見,從而形成統一的規章制度,但由于農民的思想水平、價值觀念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農村社會組織的活動方式不科學,控制能力相對較弱,雖然能夠反映一定的信息,但難以在短時間內整合農民的意愿,反而會占用更多的資源,影響政策的發揮。
由于農村社會組織存在非盈利性,不以盈利為目的,農村社會組織的經費來源往往是會員會費及企業捐助。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難以規范其行為,部分農村社會組織打著公益的旗號開展盈利活動,存在營利性拉贊助等現象,造成農村社會組織的“變味”現象[3]。
雖然農村社會組織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黑惡勢力。黑惡勢力的死灰復燃,必然會造成農村社會秩序的不穩定,侵害農民的合法權益。例如部分農村組織故意散布謠言,從事一些迷信的不文明行為,或是以家族名義謀取私利,不僅擾亂農村的正常秩序,也不利于農村基層的治理。
為了充分發揮農村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應建立相關制度體系,保證其運行更加科學、規范,可以通過政府引導的方式對農村社會組織的建立進行約束和規范。確保溝通渠道的暢通,可以充分發揮鄉鎮人民代表大會的重要作用,接受人大的監督和制約。通過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結合農村社會組織構建的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規范農村社會組織的相關行為,確保其活動更加規范。例如可以通過對話談判協調會、旁聽等參與渠道,納入制度化的管理范圍內,從而明確相關規程,優化相關程序,全面增強可操作性,確保農村社會組織參與公共事務制度化、合法化、規范化[4]。
成立農村社會組織為農村社會管理注入新的活力,但也對農村基層組織造成一定的威脅,因此必須加強樹立村級組織的權威,才能使基層組織發揮其積極的影響作用。基層單位應進一步完善財務村務公開、全面加強群眾監督,形成有效的監督方式,對農村基層治理發揮金融作用,才能使農村基層組織自動靠攏村兩委組織,實現非正式組織和正式組織的有效融合,發揮管理的積極作用。
由于農村社會管理非常復雜,需要政府和農村社會組織之間進行有效的協調溝通,既要進一步明確政府和社會組織的職責范圍,進行明確分工,避免全能型的政府大包大攬,也應適當放權,確保農村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中農村社會組織的重要功能。
為了避免農村社會組織黑惡勢力的蔓延,必須要加強對農村社會組織的全面監督。通過全面監督避免出現惡勢力,尤其要加大對農村社會組織的財務審計,確保資金使用更加公開透明,從而增強農村社會組織的公信力。通過全面加強監督和管理,保證農村社會組織成為農村社會管理的積極力量,確保農村社會組織發展合法化、規范化。
農村社會組織在農村社會管理中具有一定的積極影響,能夠全面提高農村公共產品和服務,避免政府在公共產品供給中出現錯位現象,保證農民多元化的需求,全面提高基層社會治理的公平性和效率性,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的壓力,充分反映農民的訴求,緩解一定矛盾,促進農村社會的全面穩定。由于農村社會組織缺乏權威性,會對農民產生一定的政治壓力,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共政策的效率和公平。為了全面推進農村社會組織發揮積極作用,應完善相關制度,建立正式的組織權力,同時加強對農村社會組織的監督和管理,才能充分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