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紅琴
(甘肅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所 甘肅 蘭州 730020)
水資源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基礎性資源,然而我國許多地區面臨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困擾。為了有效利用水資源,緩解水資源緊缺的現狀,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應運而生。高效節水灌溉技術主要包括噴灌、低壓灌裝、微灌等,比傳統的大水漫灌節水30%以上。因此,在水資源短缺的情況下,必須進一步促進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應用,確保水資源合理分配,在保障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同時,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生態環境建設。
在建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時,有關部門要充分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在對水資源供求情況、發展前景、生態環境狀況有充分認識的基礎上,以縣為單位,制定農業高效節水計劃,并對年度發展規劃進行充分了解。這有利于確保農田高效節水方案落實到鄉鎮中,從而有效促進高效節水農業進一步發展。
在進行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推廣工作時,有關人員不僅要以農業生產水平、水利配套工程以及節水灌溉設施條件為依據,還要充分掌握高效節水技術的推廣方式,從而充分體現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有效性、環保性與效益性等優勢,促進農業種植結構的進一步完善。此外,在任務分配與技術補助上,要以縣城用戶收入水平以及經濟發展情況為依據,采取科學方法,開展有效指導[1]。
有關部門要充分考慮不同地區作物種植類型及需水量的差異,制定主要推行模式、滴灌施肥制度以及溝灌技術,充分結合管灌與溝灌技術,有效推廣與普及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同時,要增強對作物需肥和需水規律的研究力度,提高滴灌技術能力。這不僅有助于完成點面結合、整體推進的目標,而且極大地促進了工程建設效益的提高[2]。
節水灌溉工程作為農田水利工程的基本組成部分,與群眾經濟收入密切相關。現如今,農田水利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推進,一方面極大促進了灌溉效率,另一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和隱患,給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比如在節水灌溉工程的設計中存在缺陷和隱患。
通常情況下,有關設計人員在節水灌溉工程設計及完善環節中,沒有充分考量當地農村實際情況,沒有與當地農田灌溉實際情況相結合,單純憑借資料和設計者經驗進行設計。這樣一來,即使工程在表面上沒有問題,但在投入使用后難以滿足當地灌溉需要。因此該工程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不僅未能促進灌溉效率提高,反而帶來建設成本提高,極大地阻礙了農業現代化建設[3]。
受到傳統灌溉理念的制約,多數農民在種植時,依舊使用傳統方式。由于種植理念落后,使高效節水灌溉難以在種植中發揮其重要作用。比如一些農民在傳統種植經驗的制約下,選擇在春天先種植玉米再種植小麥,這不僅對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有效性及有利作用帶來了極大阻礙,而且對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帶來了不利影響。
由于政府的硬性規定以及行業的正確導向,各相關單位增強了對農田水利工程的關注度,水利工程建設標準隨之提高,最直接的表現是設計與施工質量得到極大提升。單純加大對施工建設的關注度遠遠不夠,假如在使用過程中沒有進行有效維修,仍然會給灌溉工程帶來不利影響,導致灌溉的有效性和水利工程的效益將會降低[4]。
在水利工程使用過程中,缺乏明確的責任承擔方。一旦水利工程出現問題,難以找到相應責任人與管理人員。缺乏充足資金以及有效管理方式,導致水利工程難以正常運行。想要解決此類問題,避免水利工程資源的浪費,不僅要明確規劃水利灌溉工程的管理權限,也要以產權分配方法為依據,制定科學高效的制度,并在實際進行農田灌溉時加強人員管理。
在進行農田水利工程項目建設時,有關部門不僅要在確保群眾經濟增收的前提下對農業結構進行完善,也要增大對先進技術的引入力度,還要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從而有效促進農業綜合生產水平以及生產效益提升。
應充分結合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與農業措施,對土地開展科學維護。合理利用企業投資和項目扶持等,推動農民群眾主動參與土地流轉。科學鋪設滴灌管網,促進節水農業有效性提高。水利工程建設部門要嚴格按照有關部門制定的高質量、高標準建設和綜合整理資源的創新規定,促進農業成果提升和農民生活收入提高[5]。
對于現階段農田水利工程來說,在節水灌溉工程建設與推廣環節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有關工程施工人員通過對先進節水灌溉技術的有效引進和大力支持,憑借相關技術進一步提高節水水平,有利于促進水資源利用效率提高。這要求有關水利工程管理人員與施工人員達到兩個標準。
第一,在引進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時,有關管理人員應認真學習先進技術,有效引進技術,將技術充分落實到實際中。
第二,既要大力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還要促進技術進行大規模本土化工作。這項工作雖然難度系數高,但是具有重要作用。有關管理人員與施工人員要對目前節水灌溉中存在的不足展開進一步研究,與當地實際情況充分結合,實現對相關技術的本土化,為完成技術推廣工作提供保障。
根據因地制宜理念和各地區不同狀況,在對氣候、土壤、環境與水資源的現狀以及未來前景進行科學評估之后,充分考慮當地的農作物與土壤情況,在農作物灌溉技術中選出最適宜的灌溉技術。應以各地區情況為依據分配資源,確保分配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同時,要進一步完善農作物種植結構,避免出現水資源浪費的現象,促進農作物灌溉效率提升[6]。
比如在推動立體種植發展過程中,通過引進和有效利用節水灌溉,科學配置水資源,促進水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從而實現降低農業用水量的目標。如果想要確保對水資源分配與利用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相關部門需要通過一系列有效措施,對水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確保相關責任有效落實,為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推廣與應用提供保障。
農業生產區域數量多,充分落實節水宣傳工作難度較大。建設示范工程既有助于讓農民認識到節水灌溉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也有助于讓人們了解到節水技術帶來的經濟利益,可以極大地促進節水灌溉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
同時,在水利工程實際施工時,通過科學的規劃布局,充分運用高效節水灌溉技術,不僅有利于提高技術運用的科學性,而且為農民帶來了極大的經濟利益和生態效益。
對于政府而言,應當給予經濟作物種植區和農田配備相應的設備,增加資金投入,支持其開展節水灌溉。通過提高農業示范區經濟收入,發揮其在農業生產中的引導作用,使節水灌溉技術在農業生產中運用更加廣泛。
農民思想理念較為落后,其認識理念受傳統觀念的限制,這對農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推廣產生了不利影響。水利部門應充分利用媒體工具、技術下鄉以及印制宣傳冊等方式,推動對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宣傳。同時,要向農民教授詳細的使用方法,促進農民與時俱進,改變傳統的灌溉理念,引導農民學習并充分掌握先進科學的灌溉技術。通過這些方式,提高農民在農業生產中運用高效節水灌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為灌溉水的節約及充分利用提供保障。
隨著農業經濟飛速發展,灌區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農業用水問題隨之凸顯,亟待對灌溉用水進行科學管控,對水資源浪費進行有效控制。在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有關部門要引進先進的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提升農民群眾經濟收益,促進農村生產環境建設,推動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