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園
(中共山南市委黨校 西藏 山南 856000)
黨的十九大吹響了鄉村振興的號角,“三農”成為鄉村振興的總抓手[1]。西藏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生態功能區域面積占比67.85%,禁止開發區域面積占比37.6%。西藏生態系統脆弱,其價值獨特的高寒環境為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創造了基礎條件[2]。促進西藏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對于推動西藏農業高質量發展有根本性作用。對西藏白朗縣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力求找到促進西藏高原特色農業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對策措施。
白朗縣位于西藏自治區南部,隸屬于日喀則市,距市區49 km,面積為2 759 km2,轄11 個鄉鎮,總人口49 497 人,平均海拔超過4 000 m。白朗縣屬高原溫帶季風半干旱氣候,氣候干燥,太陽輻射強,干濕冷暖季節分明。白朗縣年平均氣溫5.9 ℃,氣溫日差較大、年差較小,最高氣溫26 ℃,最低氣溫-24.6 ℃。
1.2.1 現代蔬菜種植基地
白朗縣農作物有青稞、冬小麥、春小麥、豌豆、馬鈴薯、油菜籽等。自1998 年蔬菜大棚試種成功后,該縣大棚蔬菜發展成為西藏自治區典型產業。當前,白朗縣蔬菜大棚有近5 400 座,種植面積780 hm2;蔬果品種近140 種,其中有15 個無公害的蔬菜品種;無公害蔬菜面積達1 333.33 hm2,年產量達4 141.88 萬kg;培育了951 個種植大戶及家庭農場和128 家專業合作組織。目前,白朗縣蔬果種植產業初具規模,所產蔬菜占日喀則市消費市場的近1/3。白朗縣蔬果種植從過去比較單一的品種發展到南瓜、茄子、韭菜和葡萄、棗、冰桃、西瓜、甜瓜、哈密瓜等果蔬,打造了多品種特色高原有機果蔬生產基地,實現了“月月有瓜果,天天可采摘”,成為西藏“糧倉”和特色現代農牧產業強縣,使“全國蔬菜看壽光,西藏蔬菜看白朗”口號享譽西藏高原。2019 年11 月18 日,白朗縣入選“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支撐體系建設試點縣”。2019 年白朗縣實現果蔬年產量500 萬kg,年產值3 000 萬元,凈產值900萬元。
1.2.2 萬畝枸杞園
枸杞為喜光、耐旱、耐鹽堿的灌木經濟植物。白朗縣根據當地氣候環境,投資10.36 億元,建立了占地1 000 hm2的枸杞田園基地。項目啟動以來,到2019 年實現年產值約為2 400 萬元。1 000 hm2基地建設完成后,預計豐產期每年僅通過枸杞干果、枸杞芽茶可實現3.4 億元以上的銷售收入。
白朗縣高原特色農業主要涉及蔬菜大棚、果園種植、農村旅游等。目前這些項目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但就西藏農牧業發展本身來說,受自然環境、人口數量、市場規模限制的問題依然突出。類似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產業雷同、銷售困難等問題比較突出,亟需解決特色農業與農牧業基礎生產結合的問題。
當前,白朗縣蔬菜大棚已經初具成效,成為當地的支柱性產業。在當地發展中,縣域治理及經營已經成為了擺在眼前的重要問題。例如通邊公路的維護和保障、村容村貌的維護和保潔、公共設施的使用和保養等,直接關系到縣域群眾生活是否舒適、幸福感是否提升。蔬菜大棚種植中,種植品種選擇、種植面積確定、后續蔬菜銷售等問題,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之一。
首先,產品銷售風險。當地蔬菜大棚快速發展,產業觀光園陸續建立,雖然有了一定規模,但總體上仍然偏小偏散,缺乏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和優質經營主體。高原空氣、土壤很純凈,病蟲害較少,蔬菜品質好,但內地蔬菜品相好、價格低,對本地菜沖擊很大。
其次,無法獲得應有收益的風險。市場環境是錯綜復雜的。蔬菜種植中,企業或種植大戶都無法保證能夠在市場中實現穩定盈利。一旦企業或種植大戶發生虧損,選擇退出蔬菜大棚種植,普通大棚種植戶會面臨受損風險。
按照西藏經濟發展現狀及國家政策指明的方向,以增強農業產業綜合發展能力、切實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為首要發展原則,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調整。首先,要確保農業產業穩定、可持續發展。其次,不斷提高農牧產業的綠色生態功能,提高功能性效益。再次,促進農業產業向高效、優質的方向發展,不斷提高農業產業的商品生產力。
3.2.1 促進產業多元化發展
當前西藏農業主要發展蔬菜大棚及旅游觀光園產業,產業發展趨同性強,發展模式單一。要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應促進農業特色產業多元化發展。應依據當前發展形勢,按照西藏高原氣候特點及現代農業要求發展特色農業,應用現代化科學技術進行科學管理,實現農業產業的生態效益及社會效益。高寒山區進行農業發展應做好準確定位,科學選擇是用于蔬菜生產、家畜養殖、“療養”健身,還是結合藏族茶館做生態茶館。
白朗縣致力于發展蔬菜大棚,在蔬菜自給自足的基礎上進行蔬菜銷售。要讓蔬菜大棚獲得更多效益,可將蔬菜大棚種植同牧業養殖結合起來,基于高寒地區特點建設“高寒兩用溫棚”。將溫室及庭院建設結合,溫室頂部人字形,四面圍墻,頂部2/3 覆蓋陽光板、1/3覆蓋夾心保溫被。這樣的溫棚不僅能進行蔬菜種植,還方便牛羊圈養。溫室能種植白菜、大蔥、蘿卜、黃瓜等多種蔬菜作物,庭院也能露地種植蘿卜等作物。在條件允許下,還可聘請專家指導,嘗試在溫室種植草莓等經濟效益高的作物。
要不斷豐富種植品種,創新產業范圍,在求同存異中謀求到更好的發展。為應對高寒氣候,可發展設施養殖,利用溫室為牦牛、羊等家畜提供溫暖場所,以防冬季嚴寒影響家畜健康,提高養殖經濟效益。可對溫室進行合理布局,利用溫室為人們療養提供特殊環境,經優化設計后利用植物為人們創造出露地富氧環境,建設高溫氧吧,打造修養健身場所[3]。在氧吧中設置一些可行的體育活動設備,創造更好的休息娛樂條件,為當地旅游業發展增添多彩的一筆。
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內地龍頭企業投身西藏特色農牧業發展中,做好對口支援西藏邊境地區建設的溝通銜接。在市場化原則和在自愿互利下,通過項目合作、產業對接等形式,引導龍頭企業支援西藏家庭農場創建,吸引更多人投入到西藏特色農業建設中,促進農業產業多元化、可持續化發展,積極發展地方特色、資源特色和品牌特色。
3.2.2 科學規劃并綜合治理特色農業產業
首先,科學規劃,強化生態保護。在特色農業發展中,需強化可持續發展,結合地區優勢、資源優勢和品牌優勢選擇適合的農業產業。做好統籌規劃,在選擇好產業的同時,控制好產業發展規模,做好鄉村整體建設。例如在溫室大棚發展中,應充分利用好高原陽光能源,并對牛糞進行廢物利用,用于蔬菜栽培,在保持鄉村整潔的同時,實現了資源高效利用。在產業發展中,應制定環境保護政策,做好鄉村道路綠化,結合鄉村整體建設做好村莊綜合整治和農田林網建設,對村容、村貌進行維護。做好通邊公路維護,讓邊境地區更加宜居,提升居民幸福感及生活舒適度。
其次,完善政策,為特色旅游業發展保駕護航。出臺旅游經營政策,合理收費,強化旅游經營范圍,確保旅游業發展不會出現惡意競爭、欺客、宰客、強制購物、不合理收費等問題。一旦發現類似現象,應依法進行處理,確保區域旅游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3.2.3 防范特色農業產業風險
首先,做好互聯網宣傳和營銷工作。積極借助網絡技術,通過大眾媒介對高原特色農產品進行宣傳,為農產品找到更多銷售出路,避免產品過剩、滯銷。利用互聯網信息對市場環境進行綜合分析,避免生產同質化。通過網絡渠道做好宣傳工作,對高原特色農產品及旅游業進行營銷。
其次,發展冷鏈物流。規模化發展蔬菜大棚,減少蔬菜在運輸中的損耗,開設蔬菜保險,增加冷鏈設施,大力發展冷鏈物流,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蔬菜種植經濟效益。
再次,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特色農業發展中,應定期聘請專家向當地農民傳授種養經驗,為當地特色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指導,提高農牧民綜合素質,讓其成為新時代的新型職業農民。
最后,完善農業保險制度。當前農牧業相關保險補貼存在種類少、服務滯后等問題。應逐步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建立災害保險制度,擴大涉農保險覆蓋面,規范農業保險服務,讓農業保險制度為特色農業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