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黃銳
(長江大學文理學院 湖北 荊州 434020)
隨著全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農村進入了振興階段。農業產業化發展快速推進,各種農副產品大量涌現,客觀上推動了農村物流業發展,發揮了商品流、信息流、人才流、資金流的作用。但是,農村物流遇到的困境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
我國農產品流通和銷售環節存在不暢是不爭的事實,突出表現在4 個方面。
農產品流通的基礎設施差。流通基礎設施差主要表現為農村商品流通網絡規劃滯后和布局不合理。受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的生產方式影響,農村的產品流通規劃不盡如人意,流通與生產脫節,賣場遠離產業基地,集散地靠近城市,以至于農產品長期滯銷,產品的銷路不暢。農村商品流通網點數量不足,基礎設施不完善。農產品銷售網點零星分布,規模小、出貨量不足,以單個的雜貨店、專賣店居多,缺乏大賣場,不能實現大批量銷售。此外,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投入嚴重不足,無論是政府還是農業產業化的企業,其流通體系建設投入不能與農業機械與生產的投入相比。
農產品流通渠道單一。產品渠道關乎產品的銷售,目前農產品銷售主要依賴于集貿市場。由于銷售渠道過于單一,一旦產品大量上市,可能會造成產品積壓,銷售不暢,給農民造成損失。受文化程度和思想觀念的影響,農民無法良好應用當下盛行的電商模式。
市場集散地少。市場集散地少導致信息滯后,主要表現為流通信息不對稱,農民無法第一時間獲取市場需求信息,而消費者也無法第一時間了解農戶的商品信息;價值信息不對稱,價格機制不健全,農民只能以低廉的價格出售產品,而消費者往往以更高的價格買到質量一般的產品。
農產品交易中心缺乏。隨著農村種植大戶和家庭農場的出現,農產品生產規模日益擴大,客觀上要求建設更大的交易中心。但是,受政府投入不足的影響,靠近生產基地的交易中心較少,制約了產品流通。不少農戶只能在鄉村附近的集市上出售產品,依賴客商上門收購,在產品交易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
一個地方物流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硬件設施是否完善。物流園的開辦、物流基地建設、運輸車輛添置、電子網絡開通、大數據的應用等都屬于物流業發展不可或缺的硬件投入。目前,我國大中城市的物流水平較高,但是廣大農村地區的境況卻令人擔憂。硬件設施建設滯后嚴重制約了農村物流業的發展,原因主要是政府不夠重視,投入不足。
農民的物流成本意識低下。受農業生產方式影響,農村的物流組織較為散亂,服務質量不高,管理水平有限,從業人員的成本意識淡薄。需要加強人才培養,通過先進經驗和管理技術科學規劃并協調,做到全員參加成本控制,共同降低運輸成本。
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導致運輸成本居高不下。農村遠離港口、公路、鐵路等,運輸線路和時間過長。部分偏遠農村的道路崎嶇狹窄,不利于交通車輛進出,農產品需要多次轉移,增加了成本。
農村貨源分散,“最后一公里”問題突出。由于客戶過于分散,無論是收購還是快遞,都遇到一定困難,延誤了一定的時間,出現了二次運輸現象,增加了運輸成本。
物流配送是物流的重要環節之一,但由于農村的社會化和專業化程度低,配送技術和物流平臺落后,物流裝備標準化和物流配送中心信息化程度低,加上物流配送模式選擇不當、功能不全等,嚴重影響了物流配送效率。很多快遞企業的業務止于縣城,沒有涉足村鎮。目前,只有中國郵政的業務下沉較深,但是送達的時間仍然較長。
無論是倉儲、配送、運輸、還是快遞,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撐,但是目前在農村留守的大多數是婦孺和老人,大量年富力強的勞動力涌向城市,使農村能夠從事物流業的人員缺乏。加上農村的待遇遠不及城市,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不夠,從業者少,特別是具有一定專長的物流管理人才尤為缺乏。建設一支龐大的物流從業人員隊伍成為在農村發展的物流企業面臨的難題之一。
諸多物流企業出于成本控制考慮,不愿將產品配送到農村尤其是偏遠農村的農戶家中,致使產品送達的時間較長。另外,受交通等自然條件限制,特別是山高路遠地區,不僅農產品運送不出來,而且商品也進不去。目前,已脫貧的中國農村要振興鄉村經濟,需要打通物流的“最后一公里”,及時將農產品運出來,讓城市的產品順利進入農村市場。
農村物流基礎設施主要包括農村公路、通訊網絡、農產品批發市場等。農村公路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必要的交通條件,能有效促進農村地區的資源開發,加速物資和信息流通,促進小城鎮建設。盡管廣大農村地區基本實現了“村村通”計劃,但是道路的質量和養護問題仍然很突出,道路的寬度和硬化等級有待加強。另外,還要加強農村通訊基礎設施建設,發展4G 和5G 技術,從而為農村電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
完善農村的流通基礎設施,優化流通環節。緊靠農業產業基地,建立大型產品集散地,在城鄉接合部建立農產品交易中心,完善農產品產、供、銷相配套的整體流通體系,暢通流通渠道,確保工業品順暢到達農村,農產品能及時送達城市。
物流基地是整個物流環節的中心,承載著指揮調度、信息處理等各種職能。鑒于農村經營分散、面廣但經營規模小等特點,農村物流基地的運營要靈活多樣,貼近田間地頭和農民,密切圍繞農民的需要而展開。此外,農村物流基地或中心的布局要合理,及時對接城鄉大中型連鎖超市和農產品加工企業。引進各種實體經濟入駐農村市場,繁榮農村市場。物流基地的選址要充分考慮商品資源、成本、線路、速度等因素,確保信息在地域上均勻分布。
過去的農村物流配送存在嚴重的滯后問題,除了中心城鎮外,產品很難到達偏遠的鄉鎮和村級組織,更加難以送到農戶手中,這與新技術的缺乏和信息手段落后具有一定關系。加快新技術的應用,強化信息化建設,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統和先進的配送管理平臺,將物流、信息流整合在一起,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物流企業和電商企業可以嘗試在眾多鄉鎮和村級組織中設立接受和配送站點,發揮輻射作用,從根本上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
大量年輕人口流入城市導致農村“空心化”,嚴重制約了物流業和電商業的發展。為此,要加大培訓力度,讓年輕人進修深造,結業后為家鄉服務。要較大幅度提高農村從業人員的待遇,吸引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留下來。對所有從業人員進行崗前培訓,提高其扎根農村,服務家鄉的意識。大力吸引大專院校的專業人員進入管理崗位,提高管理效率。
推進標準化服務,有利于提高物流管理的科學化程度,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尤其是將物流業與電商有機結合,共享技術和政策紅利,相互扶持,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從業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提高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盡快完善農村電商的服務體系,提供良好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務,關注客戶的利益,傾聽客戶的意見,了解客戶的需求,化解客戶的不滿,促進電商在農村的發展。
加大宣傳力度,改變百姓購物方式,使網絡購物成為百姓購物的常態化方式。為此,要提高購物的便利性。農村各級政府和組織要適當出臺有利于電商發展的政策,將物流和電商網點開在居民小區、鄉鎮、村級中心,構建互利渠道,讓每個村莊都有可以派發物流快件的暫存點與聯絡站,形成龐大的物流交易網,最大限度讓每個村莊、每戶居民都能足不出戶就能在家門口收發快遞,不再受限于距離。隨著電商的不斷普及和深入人心,在不久的將來,網絡購物、線上消費將日益融入農村百姓生活。
一個地方物流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機構的支持。地方政府可以采取借貸、參股和深度融合等多種方式動員并組織各種金融機構即社會資本進入物流業。同時,物流企業的運營也要資金扶持。山東省臨沂市的物流業相當發達,物流成本也低,是全國的物流中心,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當地各類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的廣泛參與。因此,“放水養魚”是扶持物流企業發展的有效方式。
根據目前物流業和電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擬定了一系列解決之策。隨著越來越多企業進入農村物流業和電商,新問題層出不窮,現有的措施難以很好地解決,需要根據新情況擬定新對策,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