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興華
(安徽舒城農村商業銀行 安徽 六安 231300)
隨著我國脫貧攻堅工作圓滿收官,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解決好“三農”問題已經成為全黨、全國的重要工作。但是,城鄉二元結構特點明顯,農村與城市之間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農村商業銀行作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應結合自身優勢,順應時代發展,助推鄉村振興,加速農村基礎產業發展。
我國是農業大國,政府非常重視農村經濟發展。近年來,為實現農業、農村、農民更好發展,黨中央相繼出臺了一系列“三農”政策,廣大農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實惠,為農村經濟蓬勃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新農村建設逐步推進。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 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 616.25 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3 078.9 元,農業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為12 363.41 元,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0 129.78 元。由此可以看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依舊緩慢,農村三大產業發展動力不足,農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
另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完善宏觀經濟治理,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農村商業銀行作為“三農”金融服務主力軍,不僅是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關乎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和“三農”事業高質量發展。農村商業銀行金融能夠助推鄉村振興、支持縣域經濟發展、鞏固脫貧成效,對實現國富民強至關重要[1]。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對經濟戰略的實施具有優化資源配置的關鍵作用,而農村金融發展速度與深度會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隨著經濟發展,我國縣域金融機構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但縣域金融機構的數量遠沒有達到縣域經濟發展的要求。制約農村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原因較多,如縣域金融機構單一,資金來源匱乏,農戶金融意識薄弱,當地政府發展方向的影響等。從宏觀角度來看,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需要龐大的資金,縣域金融機構自身發展滯后,無法滿足當地的發展需求;從微觀角度來看,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體主要為大農戶和中小微型企業,但農戶自身金融意識薄弱,融資渠道狹窄,缺乏抵押物,限制了其自身的發展。農村中小微企業的發展也需要金融的支持,但同樣面臨融資困難、缺乏融資渠道、無法界定抵押物等。
在農村金融市場中,農村商業銀行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領頭羊”“排頭兵”,農村商業銀行應明確自身市場定位,開發更多適合農村市場的金融產品,優化農村市場資源配置,助力鄉村振興,提升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產業發展[2-3]。
在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中,農村商業銀行是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的主要金融機構,在助力鄉村振興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區域優勢和網點優勢。但是,我國農村現有的金融法律制度等規范性文件缺乏權威性,金融法律體系不完善,金融輔助制度規范欠缺,農村商業銀行的規范性文件只是一些指引、意見、辦法,法律效力較低,缺乏權威性。
隨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模式興起,農村商業銀行線上金融產品發展迅速,農村金融的規范性嚴重不足。
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農村金融的大力支持,同時農村金融的發展也需要有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作為支持。雖然國家近幾年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加強脫貧攻堅力度,但廣大農村地區仍以傳統的種植業為主,農民的收入較低,農村經濟基礎薄弱。加上地方政府過度干預農村金融機構,農村商業銀行為了迎合地方政府追求政績的思想,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減少風險,為當地優質企業提供了良好的資金支持,而對發展初期的中小微企業和農業合作社提供的信貸資金不足,體現出農村金融機構服務手段單一、功能缺失,因此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問題層出不窮,遏制了農村經濟發展,阻礙了農民收入的提高,減緩了鄉村振興的步伐[4-5]。
目前,我國已構建了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投入、財政和金融政策在內的完善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農村也將農業產業拓展為鄉村產業,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但我國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村金融機構特別是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的農村商業銀行受產品單一、信息不對稱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對村級產業、農村集體經濟產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信貸資金的投入比例較小,支持乏力。另外,政府和其他經濟體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相對較弱。
綜合各種原因發現,農村基礎設施供給總量不足,農村基礎設施不能很好地滿足農民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三農”問題的改善。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了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部署,農村商業銀行作為農村的主要金融機構,應在新時期更好地銜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提高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水平,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大力支持縣域經濟發展。首先,農村商業銀行要持續增強金融扶貧可持續發展能力,繼續加大過渡時期小額信用貸款投放,大膽探索政府財政補貼之外的商業支持模式,做好信貸投放工作,協調好金融、貧困、收入的關系,多方協作,充分利用農村各方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全面推動基礎金融服務擴面提質。其次,農村商業銀行要不斷優化自身信貸產品,創新服務模式,在現有的“金農信E 貸”“勸耕貸”“扶貧小額信用貸款”等基礎信貸產品的基礎上增加信用擔保方式,暢通融資渠道,加強與省級擔保平臺的合作,著力解決農民客戶群體缺抵押、沒擔保的難題;農村商業銀行要緊抓“黨建引領、整存授信”的契機,結合農村產業、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狀況等客觀因素,創新符合“三農”經濟發展的信貸產品,做好支農支小金融服務[6-7]。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中國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其良性發展需要政策性金融的大力支持。農村商業銀行應結合自身優勢,圍繞農村產業鏈,適度增加扶持力度。
相關金融政策也應根據農業產業經營主體對金融需求由分散化向集中化、規模化轉變的特征,聚焦農業產業生產、加工、銷售、流通各個環節,加強金融支持,采取一戶一策、分層管理的措施。農村商業銀行應針對不同產業的特點,尤其在保糧食總量穩定增長,生豬產能恢復,農民收入提高,增加農民就業等方面提供多元化信貸產品。例如安徽舒城農村商業銀行在安徽省農村信用合作社統一指導下,利用大數據技術和互聯網聯合創新,結合舒城縣域數據,建立能夠服務全縣范圍的網格系統,鼓勵全縣農戶通過“金農信E 貸”產品授信用信,實現舒城縣域范圍的數字化普惠金融服務,推進鄉村振興全面開展。從舒城農村商業銀行的實例可以看出,農村商業銀行優化信貸產品,踐行普惠金融,助力鄉村振興可以更好地改善農村的金融環境,讓居民享受更優質的金融服務,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在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中,無論是提供資金支持還是金融服務,農村商業銀行都占有重要地位,對我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部署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村商業銀行應利用當前的政策優勢聚焦農村產業,優化金融產品,拓寬金融服務范圍,促使網點下沉、服務下沉,有效推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