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媛媛
(信陽農林學院 河南 信陽 464000)
隨著國內外市場經濟環境的變化,生產制造類企業需要面對越來越多的競爭與挑戰。在高質量轉型的過程中,企業必然要直面各種挑戰與風險,需要從內部管理出發,通過創新探索,提升市場競爭力。
在此背景下,國內多數企業紛紛應用供應鏈管理模式,依托信息化發展,加強企業內部各環節與部門的關聯,形成基于企業發展的一體化管理,有效解決傳統管理中存在的弊端,提升企業的市場應對能力。實施供應鏈管理模式時,需要企業做好財務管理模式的轉型與調整,確保財務管理與整體管理之間的適應性,充分發揮財務管理對企業發展的作用[1]。但在供應鏈管理模式下,部分企業財務管理模式存在短板,難以保證供應鏈管理模式的實施,對企業的整體發展造成影響。
供應鏈管理是一種集成式管理和一體化管理,主要是通過打通企業采購、生產、銷售等環節,形成鏈條化、系統化服務,提高服務質量,同時促進企業運營效果和生產成本優化。
供應鏈管理模式是信息化與傳統管理的有效結合[2],在該模式下,企業能夠在整合上下游、內外部管理的基礎上,有效發揮自身的計劃和控制功能,確保企業從戰略與戰術上對自身的運作進行有效管理。供應鏈管理主要包括五大目標,即服務、效率、節約、系統優化以及庫存調解。
(1)供應鏈管理的實施要保障實現服務優化的目標,其中既包括生產服務、消費服務,也包括內部各個部門間的服務。一方面,供應鏈管理是以用戶為中心、服務質量為目標的模式,能夠在一體化平臺上對產品質量、配送時效性以及售后服務等方面進行優化。另一方面,要結合企業內部各部門的運營情況提供精準服務。
(2)供應鏈管理過程要根據市場變動、客戶需求進行精準有效的反映,確保自身的發展與市場相適應、與消費者需求相匹配,以此提升整體的運營效率。
(3)供應鏈管理要起到節約成本和服務時間的作用,即通過優化各個要素環節與把控成本,實施集約化和技術化生產,通過提升效率,促進成本節約目標的實現。通過優化物流服務和產品質量,保證商品送達時間,提高客戶對商品質量的滿意度。
(4)在供應鏈管理過程中,要對各個環節進行管理與調整,實現系統優化的目標。在該模式下,企業應在一體化平臺上提升管理的精益化水平,對各環節的資源要素進行優化配置,提升其整體發展能力。
(5)供應鏈管理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就是倉儲環節。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要采用按需生產、第三方物流合作、倉儲分布等方式調節庫存壓力,優化庫存。
供應鏈管理的要求主要包括信息資源共享、服務質量提升以及促進“多贏”3 個方面。首先,供應鏈管理過程中要結合信息化平臺,促進各個環節、部門信息的及時傳遞與共享,提升系統環節內部資源的有效性,根據資源信息的相關情況作出管理決策。其次,通過提升服務質量,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需求,如通過內部協作,加強對生產質量、配送效率以及售后服務質量的把控,縮短服務的前置時間,優化客戶的消費體驗。再次,在生產流通的過程中實現內外部“多贏”,提高供應鏈管理與合作的效果。從外部來看,要實現企業、經銷商、零售商共贏;從內部來看,要實現企業各部門、員工“多贏”[3]。
實施供應鏈管理模式需要依托一體化的信息平臺,同時由于供應鏈管理涉及的范圍和主體較廣,與傳統的管理模式相比,產生的數據信息更加豐富,這就需要實現財務管理信息化,以此收集與分析相應的數據信息。
就當前來看,多數企業本身的財務管理信息化基礎相對薄弱,難以將財務管理有效轉移到供應鏈管理體系中,體現出財務管理與供應鏈管理的獨立化運營,影響了財務管理服務性和功能性作用的發揮。同時,雖然部分企業在財務管理中應用了信息化平臺,但是應用的力度不足,出現了財務管理模式傳統化、覆蓋范圍零散化以及信息化應用局部化的現象,導致供應鏈管理過程中的多數財務數據信息和資源難以進行有效整合。
財務管理信息能否得到及時有效的整理與分析,既關系著財務數據應用的有效性,也對整個供應鏈管理策略的制定與實施產生影響。在供應鏈管理的過程中,上下游各環節都需要資金流轉,涉及成本信息、采購信息、收支情況等,并且由于涉及領域與環節較多,某一環節出現資金運行問題,必然會使整個管理系統出現風險,這就需要財務管理人員借助供應鏈管理平臺,對生成的財務數據信息進行及時分析,定期將其反饋給管理層,為風險控制、策略制定提供參考[4]。但是,多數企業因財務管理人員的意識、信息收集與分析能力以及信息平臺應用受到限制,導致信息時效性不足,難以對財務信息進行及時有效的轉化。
從企業財務管理的整體發展而言,人員的創新能力直接關系管理系統的優化和管理效果,同時影響著整個企業的創新探索能力。在供應鏈管理模式下,財務管理人員不僅要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和信息技術掌握能力,同時要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結合相應的財務數據信息,為管理層提出合適的風險控制策略和管理策略,加強財務與管理的聯系。但是,當前多數企業在應用供應鏈管理模式的過程中,財務管理人員的創新能力不足,多數財務管理人員能夠兼顧崗位的專業性與技能性,但是難以從創新和財務管理的角度出發,為整個企業供應鏈管理模式的運行和財務管理模式創新性調整提出有效策略,給管理層的決策帶來了影響。
在供應鏈管理的過程中,針對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基礎薄弱的問題,不僅要優化硬件設施,同時要健全財務管理模式,根據模式發展的需求,補足信息化中的短板,以此確保信息化建設與供應鏈管理發展的適應性。
一方面,各企業要根據自身供應鏈管理模式運行的需求,形成系統化的財務管理模式,結合財務管理工作中的短板與不足,進行系統性整改與調整。
另一方面,在健全財務管理模式的過程中,既要確保財務管理與供應鏈管理對應,同時要借助供應鏈管理的信息化平臺,打造一體化的管理體系,為獲取財務管理數據信息和相應資源提供保障[5]。
針對部分企業財務管理信息時效性不足的問題,應當依托信息化平臺提升信息的同步性,促進財務管理服務能力的提升。
一方面,企業財務管理部門要在供應鏈一體化信息管理平臺上實時收集與分析信息,通過信息平臺將分析結果傳送給相關責任主體,在數據信息與預算和規劃不符的情況下,要及時調查,提出相應的控制策略,將其傳送給企業決策層。
另一方面,提高財務信息的同步性,使企業能夠結合客戶和經銷商的反饋,與相關部門及時聯系,將反饋結果上傳到內部信息平臺,為內部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實時的信息支持[6]。
在供應鏈管理的過程中,創新人才的培養情況直接關系到企業財務管理和整個內部管理體系的運行。因此,各企業要從管理的角度出發,明確財務管理部門各崗位的職責和技術要求,在相關要求下建立內部培訓體系,將員工培訓結果納入崗位考核體系中,確保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同時,通過開發人力資源,招聘具備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崗位人才,彌補人才培養以及崗位人才不足的短板[7]。
在供應鏈管理模式的應用過程中,要通過優化財務管理模式和培養創新人才,充分發揮財務管理的效能,為企業管理的有效開展提供支持與保障。因此,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財務管理部門要從自身出發,積極融入整個管理模式的運行過程,結合模式實施的具體需求,打造適應能力較強的人才隊伍。還要有效發揮互聯網等新興科技的作用,從整個崗位的創新出發,解決相關問題,調整并創新財務管理模式,充分發揮財務管理在供應鏈管理模式中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