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晴,朱玉檳,黃智敏
(1.南京理工大學 江蘇 南京 210094;2.淮北師范大學 安徽 淮北 253000)
進入新時代,大學生村官上任以后,農村硬件基礎配套設施明顯改善,農村規模經濟有所發展,農村人才“空心化”得到平衡,鄉村文明建設大大改善,促進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隨著農村環境的日益復雜化和制度運行的負面慣性,大學生村官政策目前存在短期激勵走勢、功利性傾向、流失率高等突出問題,同時大學生就業難的現實問題仍不容忽視,因此要培養出適應鄉村振興戰略發展需要的專業化大學生村干部,制定有效措施監督大學生村官更好地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
大學生“村官”是指為改善農村領導干部隊伍結構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文明進步、生態保護,由政府根據一定條件選拔出一些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工作的“體制外”精英。
大學生“村官”計劃是指為了解決鄉村發展過程中人才資源“拖后腿”的問題,主要是村級領導干部隊伍素質總體不高、老齡化問題突出,政府通過組織考評選擇符合條件的大學生到農村工作,負責協助村級干部的工作。
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明確提出“三農”問題是中國共產黨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離不開符合鄉村環境需要的人才扶持,讓各類人才為鄉村振興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以來,政府出臺了鼓勵大學生到基層任職的優惠政策,高校對選擇報考選調生、公務員畢業生也給予了較多關注和支持,農村對大學生村官任職營造的環境也更加包容。
大學生村官基本是青年群體,具有專科以上學歷,具備基本計算機和外語能力,理論知識豐富,思維開闊,政治上積極進步,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遠大的理想。他們加入村官隊伍,可以切實改變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的年齡結構和文化結構,可以與原有村官隊伍形成優勢互補。大學生村官可以學習到寶貴的基層工作經驗,同時可以改變原有村官隊伍的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等方面的不足,有利于農村基層隊伍建設和新農村發展,及時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組織保證和人才支持[1]。
大學生村官到農村任職后,利用所學知識和專業特長,主動投入農村各項工作,一方面解決了農村人才隊伍老齡化、知識結構失衡的問題,另一方面在農村創業致富、科技應用、招商引資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大學生村官自任職以來,在帶動村民就業創業、農村項目招商引資、特色產業扶持等方面取得了優異成果,逐漸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有生力量,得到社會各界的肯定。
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國要解決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現實困難,矛頭主要指向仍在農村基層,要有計劃、有策略地改善農村領導干部隊伍結構,制定有吸引力的扶持政策鼓勵年輕人返鄉就業創業,建立城市與農村交流對接合作體系。在這種要求下,大學生村官要有足夠的能力去迎接職業上的挑戰和新時代農村發展的需求。習近平總書記向青年朋友強調,基層干部應具備忍耐力、直覺力和執行力,因此現階段培養的大學生村官不僅要掌握適應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的專業化理論知識,還要作出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有效政績。
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于領軍人。大學生村官工程打破了常規意義上當地村民擔任村官的機制,對我國各項政策方針作出深入分析和解剖,不僅可以為農民申請到最高的補貼和資金,還可以發揮自己口頭表達、營銷策劃和招商引資的能力,促進農村規模經濟的發展。同時,由于大學生村官既不屬于村部利益群體,也不屬于政府內部人員,所以不會被其他利益牽絆,在這種情況下還可以有效抑制規模經濟的尋租隱患。
我國實行基層群眾自治的地方治理制度,但在事實意義上的村級自治中,精英治理的比重大于自治模式,村民參與村級事務的積極性和有效性不高,仍然是村領導班子把持主要事務,大學生村官既非村級領導班子成員,也非村領導班子直接管轄的村民,很大程度上可以彌補現行精英治理的缺陷,提高行政效率和基層監管的有效性。
大學生村官來到基層后,吃農家飯、知農家情、做農家事,培養其領悟人間疾苦、積累基層復雜環境工作經驗以及為人民服務的政策關懷。對3 年基層工作結束后工作成績突出的大學生也有政策扶持,大學生村官長期留任對于進一步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以及推進新形勢下農村改革發展有重大的推進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村干部和村民的發展意識、法制意識、創新意識和科技意識。
為改善農村領導干部隊伍結構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文明進步、生態保護,由政府根據一定條件選拔出一些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工作的“體制外”精英,知識水平高,能力結構完善,網絡技術應用嫻熟,思想先進,政治熱情。一般村干部缺乏與時俱進的新思想,也沒有革新的動力和膽識,大學生村官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學習能力可以彌補村干部的不足,從而在宣傳黨的理論政策和靈活執行各項決定過程中顯現出較大的適應性與優越性[2]。
大學生村官政策自1995 年江蘇省初推以來,各省各地進行了不同形式的推廣,一些大學生村官還在農村作出了出色的發展成果,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抗疫扶貧等方面受到了群眾的肯定。因此,很多大學生村官初心不改,勢必為農村發展奉獻知識和才能,甚至愿意付出畢生心力駐扎在農村。但經調查發現,也有一部分大學生的初衷是為了緩解畢業初期的就職壓力,一旦在城市找到好工作就不會繼續留在農村,還有部分大學生在任職過程中發現農村晉升機會不大、工資不高、環境難以適應等便提前離職,無法克服困難、保持初心、為基層服務。
從政策執行的環境來看,主要在于培養大學生村官的高等院校以及大學生村官政策執行的農村社會環境。高校的功利性體現在目前絕大多數高校重畢業分配、輕定向培養,僅僅在即將畢業階段統計學生畢業去向時緊張學院的就業率無法達標,而不是及時、主動與社會需求接軌,導致培養的大學畢業生知識結構偏向理論化或專業不對口,難以適應復雜的農村環境。
基層環境的功利偏差主要在于村民自治中的村級干部會對大學生村官極度警惕,防止其危及自己在村干部中的權威和利益,借著自治的名義干擾政策的執行,導致大學生村官無法有效實施預期的政治理想。
大學生村官作為農村“體制外”精英,不僅缺乏駐村干部擁有的傳統意義上的權威以及處理農村矛盾的群眾基礎,還缺少應對基層矛盾的經驗,因此在工作過程中對新觀念、新舉措的實施存在一定困難,倘若沒有受敬仰的鄉紳以及村官的傾力支持,難以整合各類資源促進農村的發展建設。
大學生村官政策一般規定大學生到村任職2~3年,使得很多大學生把村官工作當作人生的中轉站,在工作執行稍有起色離崗,會使部分大學生村官在任職初期職業規劃時便設定了“搭便車”“不作為”的可能性,把村級組織當作暫時緩解大城市就業壓力的“安全地帶”。
大學生村官政策實施過程中出現了大學生難以適應農村環境、知識結構與基層情況不匹配等現實問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選派大學生任職前沒有做好充分的人力資源規劃,使得供需不匹配,人才結構再度失衡。
解決此問題,應在選拔前建立充分科學的人力資源規劃方案,招聘標準要設置全面,前期要充分調查大學生的意志力、抗壓力和吃苦能力;配置大學生時應注意根據測評結果進行適人適崗的調配,并充分采集農村環境分析報告,分配不同專業、不同能力的大學生到合適的崗位;培訓與開發人才資源時應注意所分配農村專業知識的空缺部分,大學生學習能力強,可以盡快投入地區建設中;大學生任職期間應注意工作成果和動態的記錄,作為后期考核和獎懲的依據,對于大學生村官應重視精神上的鼓勵和心理指導,讓大學生在農村自愿“待下去”。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這是對“十四五”時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形成廣泛共識和協調行動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是將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落實到基層的重要要求。
為大學生村官短期任職工作制定定向培養、“職業化”的標準和鼓勵措施,采取考核制和聘任制相結合的辦法,改變大學生村官近年來期滿即退現狀,提前與任職期限將滿的大學生村官續簽“合同”,進行期滿重聘,并給予繼續留村工作的大學生村官優先晉升的機會,解決大學生職業期滿后的就業壓力和后顧之憂。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考評制度,對于工作成績突出的給予精神和物質雙重獎勵,加大獎懲力度,讓大學生村官在農村基層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動。
“微治理”就是社會治理精細化的具體體現,以“微單元”“微機制”“微參與”“微項目”等方式來實現自治或進行公共治理的形式。目前這種“微治理”在基層社會中仍處于初始發展階段,但針對大學生村官缺少行動的群眾基礎、原村官不予配合行動、部分特殊村民干擾的特殊環境,“微治理”可以制定因地制宜的一村一政策的“專業化”“精細化”鄉村治理,根據性格、能力、交流、表達等方面的調查評估,分配大學生村官到合適的農村環境和崗位任職,從而幫助大學生村官靈活運用基層資源實現有效治理。另外,加強對大學生村官的崗前培訓,使之在短期內對任職村部的工作環境、村民心理以及經濟狀況有所了解,減少與村民之間的距離感,上任后定期開展村民座談會,提高村民對村部事務的參與度,認真聽取建議,促進對大學生“精英化”的認知向“平民化”轉變,降低村民的效能落差感,同時對大學生到村任職后的環境落差給予一定緩沖,使其可以更好地融入環境。
政府應高度重視大學生村官選派工作,政策導向應著重改善目前任期內注重經濟發展的短期政績集中關注點,將農村長期環境保護、生態發展納入大學生村官的績效考評體系,建立動態評估體系,長效跟蹤大學生任職以來的農村發展成果評析。此外,可以給予長期留村任職的大學生村官在職研究生的學習機會,或給予任職5 年以上以及更長時間的大學生村官當地房屋、耕地、落戶等優惠政策,鼓勵其扎根農村,解決大學生村官在農村工作的后顧之憂,制定大學生村官政策,促進農村的長遠發展。
大學生村官在基層無法有效發揮作用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缺乏完善的監督機制是不可忽視的原因。為了大學生村官在任期內有效發揮作用,帶動基層經濟發展、文明建設和社會進步,建立科學的監督體系是必要的。
第一,基層行政單位在選人環節,各項條件要求應向全社會公開,說明候選人條件以及當選人資質。第二,高校應注重大學生定向培養,增強大學生村官的專業能力和素質,培育過程中記錄大學生村官候選人的思想情況和理論實踐水平,向基層輸送“留得下去”的高質量人才。第三,用人的農村村委會可設立一對一監察委員,負責記錄大學生村官任職期間及長期對農村發展的影響情況,定期向上級公開匯報,既可以減少部分大學生村官“渾水摸魚”的可能性,又可以將考察和工作情況作為下一階段評優表彰的材料支撐。第四,充分發揮基層村民自治制度的優越性,使村民參與到大學生村官工作的評估中,定期采集村民對大學生村官工作情況的態度。第五,采取“互聯網+”的監督方式,設立基層大學生村官政務公開網,對大學生村官的選、育、用、留進行全口徑動態報道,讓大學生村官的活動更透明、更規范。
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村官政策事實上是要求大學生村官運用專業化知識更好地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從其運行邏輯來看,原有農村干部知識結構失衡、創新動力不足的問題,推動大學生在政策引導下加入基層建設。現階段農村人口老齡化、人才“空心化”問題突出,要求大學生村官在拉動村民就業和經濟發展方面開發潛力。新時代主要矛盾的變化,對鄉村治理人才提出了更有針對性的要求。農村環境的復雜化與特殊化、政策與環境的功利性傾向,對大學生村官隊伍提出了服務型、專業化、職業化、精準化的時代要求。
為更好地監督大學生村官為基層服務,一是設計科學的人力資源規劃方案,遴選合適的大學生村官;二是高校、家庭、社會應落實“五育并舉”“三全育人”的方針,培養真誠奉獻的公共服務型人才;三是政策留人導向應注重長效機制的建立,讓大學生村官在農村“待得下去”“想待下去”;四是建立全口徑多主體的監督方式,對于大學生村官任職期間的工作和農村長期發展的影響采取動態監督,動員村民廣泛參與,關注定向培養和事后監督;五是對于特殊農村環境采取“微治理”的用人模式,讓大學生村官在農村艱苦的生活與工作環境中充分成長,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