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路路
(新疆天山職業技術大學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7)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快車道”,綜合國力也躍居世界前列,但高速發展下的經濟存在一系列的問題,例如社會財富分配不均,以及某些行業經濟質量不高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加強公共管理機制勢在必行,公共管理模式并非是一成不變的,應順應時代潮流不斷變化,同時相關監管部門也要具有戰略性眼光,立足未來,不斷創新公共管理,這樣才能使其在國家經濟發展中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
目前,社會發展瞬息萬變,要想使整個社會保持平穩運行,首要任務就是建立健全各項法律法規,積極推動依法治國。
社會公共管理的主要負責人一直是相關管理部門,人為的影響因素較多,甚至有時會出現錯判漏判的現象,這種以單一個體為主導的管理模式無法做到面面俱到,難以保證處理問題的時效性。因此,在大數據時代,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就要積極推動依法治國、依法辦事,以法治代替人治[1],這樣可以令公共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大多數情況下只需依法管理即可。
同時,可以使相關企業和個人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有法可循,做到積極守法,可以大幅度降低公共問題出現的概率,從而進一步提升社會公共管理的工作效率。
此外,不同于以往管理工作的模糊化,推行法治可以使公共管理工作的公正性得到更多人的認可,這樣就可以解決在處理過程中因獎懲不一造成的矛盾,提升管理工作的公平性。
相關部門要全方位考慮,盡量健全法律法規,使社會各行各業都有法可依,積極推進法治的實施,促進經濟在法治的良好氛圍下不斷發展。
無論社會各界還是相關管理部門都有“公共管理只是一些政府或一些相關負責人的工作,與自身并無多大關聯”的思想,這種思想容易使民眾與管理部門之間產生隔閡,進而使管理工作在具體實施中遭受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因此,為了改善這種狀況,一定要逐步完善公共管理的監督機制,讓公共管理工作接受全社會的監督。
一方面,極大地提升公共管理工作的透明化和公開化,讓社會各界能更好地了解管理工作的具體流程及獎懲措施。另一方面,這種監督機制可以極大地提升民眾對公共管理工作的參與度,鼓勵其積極建言獻策,提高民眾對社會管理工作的主人翁意識[2]。
現階段,我國的公共管理機制還不完善,民眾的參與度相對較低,因此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相關部門不能只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義,要將監督制度徹底落實。例如可以面向全社會進行監管人員招募,也可以小區、街道等生活單位讓民眾自主投票選擇監督員,讓民眾參與到公共管理工作中。
此外,對管理部門工作人員要進行培訓,使其不再畏懼群眾的監督,在工作中積極配合,主動將工作交由民眾監督,讓民眾放心。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公共管理工作,這種和諧會增強社會的活力,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以往的公共管理措施已無法滿足新時代的發展需求,繼續使用不僅對新時代的發展起不到促進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會對經濟的發展起到阻礙作用。因此,對公共管理具體措施進行革新勢在必行。管理措施作為管理人員在處理相關事務時所依據的標準章程,其先進與否會直接影響社會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在創新過程中,要結合當前國情及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使其能夠和經濟發展進度保持一致,二者協同發展,相輔相成,從而起到互相促進的作用[3]。
在強化社會監管機制的同時,對公共管理具體措施的創新一定要廣泛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充分與其進行協商溝通,共同創建起多數團體都能認可的管理制度,讓其更好地遵守。
具體實施中,在保留以往市長信箱等傳統方式的基礎上,政府部門可以借助新時代大數據的便利之處,利用社交媒體或電視網絡積極征求民眾的意見,充分考慮各界的需求,整合建議,不斷對公共管理工作進行優化,從而對新時代的經濟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社會公共管理主體過于單一的問題由來已久,在新時代下,盡管公共管理已逐漸走向公開化和透明化,但政府并不可能在社會公共管理中做到面面俱到。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經濟發展情況不一,各地區生活習俗的巨大差異使得民眾的具體需求不同。因此,政府在進行統籌規劃時往往面臨巨大的挑戰,僅依靠政府進行管理措施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權力過于集中化,從而削弱了民眾的參與度。
鑒于此,在新時代大數據發展背景下,社會上興起了各種各樣的非盈利性組織,例如環保、慈善、教育及動物保護等,這些組織由相關群眾自發組織策劃,民眾參與度極高,由于其往往只關注某一方面的相關事務,針對性和聚焦度更高。極高的參與度促進了這類組織的辦事效率。
政府管理部門要積極與這些組織合作[4],在具體的處理過程中積極聽取其意見,政府可以提供必要的幫助以保障任務的順利完成。這種擴大公共管理參與主體的做法,能進一步提升民眾的主人翁意識,綜合社會各界的努力與智慧,有效提升公共管理服務的能力,對于辦事效率的提升也起到重要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計劃經濟體制一直是我國主流的經濟模式,由政府制定發展措施,相關企業單位只需遵照執行即可,這種做法符合時代實情,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5-6]。
但在科技迅速發展的現在,計劃體制已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由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造就了國家綜合國力的強盛。但當前計劃體制的印跡還未完全去除,部分企業的發展仍存在不思進取、過于依賴政府幫助的情況。因此在公共管理工作中,要進一步強調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政府要積極鼓勵相關企業自主研究并制定發展方向與目標,對其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和幫助,進一步加強經濟的活力[7]。
在公共管理中,要進一步加強對相關監管人員的教育培訓,使其充分理解為人民服務的國家宗旨和工作職責,改正肅清一切高高在上的不正風氣,切忌對民眾和市場的訴求視而不見,加大對工作服務態度懶散干部的懲處力度,同時鼓勵管理人員積極深入群眾中,與群眾保持良好交流,這樣才能積極促進公共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從而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在公共管理過程中,由于相關信息無法在第一時間進行更新與傳輸,導致在處理問題時效率較低。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這種情況能夠得到徹底改善,通過對海量數據進行有序整理和建立數據資源共享平臺,各管理部門能夠形成無縫銜接,使得處理公共事務的能力和效率得到提升。同時,這種資源共享系統能便于群眾對管理部門工作進行有效監督,進一步提升政府管理部門的公開性與透明性。
大數據作為互聯網科技發展的衍生物,對加強公共管理模式的作用不容忽視。為了讓大數據在管理中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管理部門要將市場發展行情和大數據結合后,再進行總結分析。同時,對于在大數據使用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要積極交流并提出解決方案,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完善管理模式,從而使其契合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
大數據時代給公共管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因此相關公共管理部門要組織人員加強學習,加強對大數據的深入了解,對傳統的管理理念和方式進行踴躍創新,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公共管理工作的效率,進而保證經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