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月,鐘松柏
(1.哈爾濱商業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2.阿斯利康(無錫)貿易有限公司 江蘇 無錫 214142)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戰略部署[1]。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是鞏固和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的堅實基礎,也是助推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
四川省古藺縣地處川黔交界,曾是烏蒙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重點縣。黨的十八大以來,古藺縣大力發展旅游業,積極打造各鄉鎮特色有機農產品,發展白酒產業,在脫貧攻堅戰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在消除絕對貧困后,古藺縣將在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加快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這對古藺縣解決城鄉之間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矛盾具有重大意義。
脫貧攻堅戰取得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貧困面貌,農民生活和收入水平得到極大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完善。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為鄉村振興的實施提供相對較好的環境,使鄉村振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農業農村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開展。只有從根本上改變鄉村的貧窮現狀,改變鄉村的貧困面貌,才能在借鑒脫貧攻堅有效經驗的基礎上,實現鄉村振興的穩健推進。貧困戶脫貧和貧困縣摘帽不是脫貧攻堅戰的終點。應通過國家、社會力量及人民群眾的努力,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實現共同富裕。
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進入了新時代,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我國絕對貧困問題得到解決,但相對貧困問題逐漸顯現;二是鄉村振興全面開局起步,對于農業和農村實現現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在全面實現絕對貧困人口和地區脫貧之后,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十分重要。二者銜接得好,可以使已經脫貧摘帽的農村地區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和提升脫貧攻堅的成果;二者銜接得不好,就可能使這些地區出現返貧情況,進一步拉大與發達地區的差距。
鄉村振興是鞏固和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的必然要求。當前,一些脫貧地區及貧困人口的發展基礎仍較薄弱,部分脫貧人口存在較高的返貧風險。實現鄉村全面發展,可以帶來持續的增產增收,幫助已脫貧人口實現持續發展,增強已脫貧地區及人口的內生發展能力,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從而構筑起長效的反貧困機制。
古藺縣地處烏蒙山區,地理條件較差,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薄弱,導致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相對滯后。古藺縣山地多,耕地少,以傳統農耕經濟為主,制造業、服務業不發達。截至2014 年底,古藺縣有貧困村117 個,綜合貧困發生率高達14.9%。2020 年2 月15 日,古藺縣整體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27%,正式宣布退出貧困縣序列。
自脫貧攻堅實施以來,古藺縣堅決貫徹執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方略方針,鼓勵各鄉鎮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大力扶持旅游業。目前,扶貧脫貧工作取得重大勝利,農民收入普遍提高,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地區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得到較大提升,城鄉發展一體化程度提高。但是,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過程中,古藺縣仍存在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鄉村“空心化”、貧困戶存在返貧風險、相對貧困問題顯現、鄉村基礎設施薄弱等諸多問題。
受到地理條件和資源環境的制約,當地山區以第一產業為主,且受地形影響無法開展大規模農業機械化生產,農戶收入來源單一,生活水平較低;同時第二、第三產業發展存在局限,引入外來企業困難。
在脫貧攻堅期間,各鄉鎮發展特色產業,建立起符合各自特色的發展模式,發展較為突出的有天堂村脆紅李、東新鎮獼猴桃、丹桂鎮黃花菜及馬蹄鎮甜橙等。由于基礎設施落后、交通條件差,農副產品的輸出范圍受到較大限制。農產品品牌效應不足,產業規模小,難以形成規?;图s化生產。在脫貧攻堅期間,在扶貧助農政策的扶持下,大量農產品獲得了財政補助和資金投入,使這些產業發展的聚集效應和產銷問題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但長期發展狀況堪憂。
一些鄉鎮開辦工廠發展制造業,為易地扶貧搬遷的貧困戶提供了就業崗位。這些工廠大多由政府出資扶持,可以作為幫助貧困戶暫時脫貧的方法,解決貧困戶基本生存問題。從長遠來看,這些制造業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潛力,不具備長期存在的條件,不利于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在產業發展上的有效銜接。
2009 年之前,勞務輸出作為古藺縣的支柱產業之一,每年約帶來12 億元收入。全縣常年有超50 萬人在外務工,大量外出務工勞動力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少數人掌握部分專業技能。由于整體受教育程度偏低又缺乏相應的專業技能,多數勞動力只能從事相對簡單的工作。截至2018 年底,古藺縣仍有超過1/2的勞動力在外務工,其中,青壯年占較大比重。
脫貧攻堅期間,一些鄉鎮發展特色農產品產業、開辦玩具廠等,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此舉雖然取得一些成效,但由于返鄉就業收入較低,大部分人口短期勞動技能難以得到有效開發,使得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的措施收效甚微。
人才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主體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年輕勞動力短缺,使產業發展缺乏活力和創造力。鄉村“空心化”問題嚴峻,加之青壯年人口不愿從事農業耕作,導致農村大量土地閑置,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基礎不牢,不利于鄉村發展。高素質人才引進乏力,也使一些鄉鎮的鄉風鄉俗和精神文明建設落后。
貧困縣、貧困鄉鎮、貧困村及貧困戶都是脫貧攻堅的對象。脫貧攻堅戰瞄準的是低收入貧困群體,主要方法是提供資金和就業創業幫扶措施。自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古藺縣共實現11.47 萬人脫貧,順利實現貧困人口如期脫貧。但是,一些欠發達地區及弱勢群體仍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和脆弱性[2],難免會出現返貧現象。長期“輸血式”扶貧,導致部分貧困人口形成了“沒錢了就等著扶貧干部送上門”的懶惰思想,不想付出只想獲取,滋生享樂主義。
部分群眾參與脫貧和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不高,鄉村振興實踐主體的內生動力難以激發。隨著絕對貧困問題的解決,相對貧困問題逐漸顯現。由于脫貧攻堅政策的設計具有福利性特征,使得面向低保人口、建檔立卡人口等貧困人口的政策幫扶與貧困邊緣人口、支出型貧困人口等非貧困人口之間形成“福利懸崖”效應。
古藺縣多個鄉鎮的貧困戶在政策幫扶下新建了樓房,實現戶均收入4 萬元/年,而貧困邊緣群體因無法享受相應的政策優惠。一部分貧困邊緣群體戶均收入與貧困戶持平或低于貧困戶收入。這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進一步助長了社會不良風氣,不利于發動群眾在鄉村振興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古藺縣地處烏蒙山區,山高谷深,地勢陡峻,道路蜿蜒,基礎設施不發達。在推進脫貧摘帽工作以來,全縣新建通村硬化路650 km 以上,基本實現村村通水泥路,一改往昔村鎮被大山隔絕的狀況。結合古藺縣鄉村發展實際情況可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仍顯得十分薄弱。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例如缺乏排澇渠道,在易發生山體滑坡的季節,造成大量莊稼損毀;山區缺少蓄水池,遇上干旱氣候時,無法及時給水。
鄉村文化設施、娛樂設施等公共基礎設施不完善,文化建設跟不上經濟發展步伐,村民缺少休閑娛樂廣場,農村廁所革命推行效果較差,垃圾處理不及時、不恰當,道路維護較差。自脫貧攻堅以來,古藺縣在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上投入了大量資金,但對于實現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這些努力還遠遠不夠。
在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過程中,古藺縣根據自身地理環境和資源特點,發展特色農產品產業,積極打造旅游業,大力引進人才和返鄉人員。精準扶貧工作的有效實施,保證了脫貧攻堅取得勝利,物質準備和人才儲備充足,積累了大量豐富的經驗,為實施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絕對貧困的消除,相對貧困問題逐漸顯現。這就要求在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的過程中,將政策實施的對象從絕對貧困人口慢慢轉向相對貧困人口,做好反貧困機制與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有效銜接。
從政策方面來看,要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需要轉變幫扶政策。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實現從“要我振興”到“我要振興”的思想轉變[3]。將救助對象轉變為相對貧困人口,救助標準也相應地從單一的收入維度轉變為多維角度。
在機制銜接方面,充分鞏固和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起針對貧困邊緣人口的快速響應機制和長效的反貧困機制。對于因病、因學、因教及突發意外導致貧困的情況,要構筑起靈活的幫扶機制。完善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的考評機制,逐漸在二者銜接過程中形成更為成熟的評價體系,推動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統籌做好產業、文化、生態和社會保障各要素之間的協調,創新扶貧開發與鄉村振興的思路。
產業振興可以作為增強和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具有較強的造血功能,能進一步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并加強其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銜接。在脫貧攻堅時期,古藺縣鄉鎮產業主要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今后必須增強貧困地區自身脫貧能力。
一是不斷培育因地適宜的產業,發展適合當地的特色產業,積極迎合市場需要,打造特色農副產品品牌,以農村電商帶動農產品消費。二是結合自身資源優勢發展旅游業,對于老鎮、古鎮或自然資源豐富的鄉鎮,可以打造全域旅游產業,通過鄉村旅游吸引游客,帶動第三產業發展。三是實現農副產品產銷一體化,加大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保證產品流向市場更加方便、快捷。大力培育農業龍頭產業,加大特色農產品品牌宣傳力度,盡可能提高特色農副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四是借助鄉村振興,進一步發揮各鄉鎮產業的優勢,將發展特色產業與推動產業振興聯系起來。通過產業發展壯大,創造并提供大量穩定的就業機會,充分激發各鄉鎮發展活力,實現農民增產增收,更好地與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總要求銜接。
農民作為鄉村振興的實踐主體,是鄉村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鄉村實現“造血”的動力來源?;鶎痈刹俊⒌谝粫浖榜v村干部等是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動力支撐。自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古藺縣通過大力發展鄉鎮特色產業,吸引了一大批返鄉人員回鄉就業創業。應通過制定多樣化人才引進政策,鼓勵本地人才留鄉發展,吸引外地人才加入鄉村振興中。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階段,要繼承和完善脫貧攻堅時期的人才引進政策。一是秉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發展理念,充分激發已脫貧人口自身的發展能力,從思想上根除貧困戶“等靠要”的想法,并適時調整幫扶政策。二是鼓勵年輕一代加入鄉村建設,特別是吸引高校畢業生和青壯年留鄉就業、創業,要引進現代化人才,振興人才隊伍。三是培養產業帶頭人的管理和領導能力,通過就業創業培訓或課程指導,培養更多有能力、有抱負、愿意為人民服務的產業帶頭人,從而創造更多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