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國希
(國家稅務總局張家口市稅務局 河北 張家口 075000)
我國精準扶貧項目針對的是貧困家庭和貧困居民,根據每個區域的條件以及貧困戶實際狀況,用科學有效的方式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實際上,精準扶貧是整合政府、社會、市場和人民的資源,對貧困地區人民實施幫助,使他們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脫離貧困、走向小康。
科學技術發展影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扶貧工作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求,讓更多人享受到技術發展帶來的紅利,有效提升了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
我國人口分布不均勻,小農經濟現象比較明顯,而小農經濟的特點之一就是生產力整體比較落后,因此我國每個地區或多或少都有貧困村[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不斷推行扶貧政策以及發展農業,但經過幾十年調整,我國仍然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傳統扶貧的方法就是實現區域化發展,并不直接惠及貧困人口,也就是說傳統農業扶貧無法實現讓每個農民富起來的目標。
單純依靠政府的補貼和支持,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為了促進扶貧工作可持續發展,在貧困區域發展特色農業以及其他支柱產業成為當前精準扶貧的重要手段。貧困地區的貧困是相對的、暫時的,是可以改變的。很多鄉村本身擁有比較優越的資源,只是缺乏科學的方法將其利用。
互聯網給人們帶來了更加豐富的信息,這是傳統扶貧手段無法實現的。比如,基于互聯網農產品交易平臺的銷售方式比點對點銷售在環節上大為精簡,能夠最大程度保障農民的利益,提高他們的經濟收入[2]。在傳統農業發展的過程中,由于貧困地區信息相對比較閉塞,農民接收到的信息往往存在滯后性,無法及時對市場的變化作出反應,導致農產品滯銷以及價格較低。為了減少損失,農民自然會縮小生產規模,而這又導致收入降低,形成惡性循環。有了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加持,農民能夠更加及時地收到市場反饋,從而及時調整生產計劃,增強了抗風險能力,進而贏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要發揮互聯網的作用,首要工作是加強貧困地區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更好地實現農業、農民以及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讓先進的技術幫助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市場形成良好的對接關系。貧困地區農民需要借助互聯網的力量,了解市場需求,按照需求生產,以此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獲得更高的經濟收入,這就需要高效的信息傳輸網絡。
政府要加快建立科學有效的扶貧體系,提高我國貧困地區農業生產的信息化水平,讓網絡惠及千家萬戶[3]。這樣能夠拓展貧困地區農民的視野,讓農民及時感知到市場需求的變化,然后發展符合市場需求的現代農業,比如有機農產品、觀光農業等。貧困地區農民還可以借助網絡宣傳和銷售自家的農產品。
互聯網可以提供海量的信息資源。農民可以在網絡上參加專業的農業技術培訓,根據專家的建議作出更加科學的決策,不斷提升專業水平。
除了要完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以外,發展“互聯網+”農業還需要搭建物流配送體系。我國很多地區之所以貧困,不是因為沒有優質的農產品,而是交通條件比較落后,物流發展受限。物流條件落后,導致等農產品到達市場時已經不具備競爭力,自然難以幫助農民提升收入水平。政府可以給予物流企業一定的支持,建設現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優化配送環節,鼓勵企業在農村貧困地區設立快遞代辦點,有效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4]。
同時,人才是不可忽視的因素,需要培養更多“互聯網+”農業的應用型人才。加強對貧困地區基層干部以及技術人員的培訓,督促他們學習和了解新技術、新知識。鼓勵大學生回鄉創業,為家鄉脫貧工作貢獻力量。
發展智慧農村網絡體系,提高貧困地區農業的信息化水平,打造農村信息化網絡平臺,實現與“三農”的融合以及貧困地區信息網絡的全覆蓋。根據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選擇最具發展潛力的農業項目,讓網絡信息服務平臺與家庭農場、水產養殖、畜牧養殖、農產品基地、農業科技等結合起來,充分調動貧困地區農民發展農業的主觀能動性[5]。
同時,要打造“互聯網+”農業的生態圈,提升我國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水平。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業產業鏈條,提高管理效率,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讓農村經濟在網絡平臺的加持下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要想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協同合作,建立農產品電子商務中心,搭建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利用“電子商務+農產品”的模式,發展精準扶貧事業。充分發揮淘寶、天貓、京東、美團等平臺的影響力,積極籌建特色平臺,整合貧困地區的農產品資源,完善貧困鄉鎮的管理體制和物流配送體系,為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優質的產品、完善的物流加上貼心的服務,必然會提升農產品的受歡迎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電子商務發展涉及環節較多。要及時更新交易方式、服務功能以及經營管理技術,確保貧困地區農產品能夠高效流通,從而提升農民經濟收入,這也是電子商務精準扶貧的目標。
創建多元化的增值服務平臺,需要重點關注農業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培訓體驗服務,這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空間和成本方面的問題。通過互聯網交流平臺,實現農民與農業專業人員的交流互動,及時解決農民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困難[6]。幫助企業為農村貧困地區的農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確保農民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獲取相對穩定的收益。
建立流通交易平臺,提供發布信息以及農產品展示等服務,讓貧困地區農民可以直銷產品,擴大農產品流通范圍,讓市場信息更加流暢。流通交易平臺的作用就是在農民和商家之間搭建一道高效溝通的橋梁。一方面,平臺可以使得農業資源直接面向農民,降低中間環節產生的成本,打通農村產業信息流通的渠道,促進精準識別與農業精準化治理;另一方面,平臺能夠有效減少農產品銷售地域的限制,拓寬農產品的市場空間。
發展“互聯網+”農村金融,鼓勵金融企業將目標客戶下沉到貧困地區,幫助貧困地區經濟振興。鼓勵金融企業給農民、農業企業等提供借款或融資,使農民、農業企業能夠在市場的需求之下適當擴大規模,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在“互聯網+”農業背景下,農業大數據網是發展現代農業必不可少的資源,是推動我國農業轉型升級以及促進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成功的有效支撐。從我國“互聯網+”農業發展現狀看,農業大數據網勢必會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趨勢。就精準扶貧而言,農業大數據網在信息發展以及技術操作上都對貧困地區的農業發展有著指引性的作用[7]。
政府應該盡快整合資源,著力提升農業大數據網的覆蓋程度。應結合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建立數據分析體系,借助互聯網平臺收集有效的農業數據信息,然后將這些信息進行整理和分析,判斷其可行性,發揮農業數據信息對精準扶貧的重要作用。
從表面上看,互聯網和農業的關系并不密切,但是將二者相結合,卻能迸發出巨大的能量。借助互聯網的作用,可以開創我國農業發展的新局面,同時促進了精準扶貧模式升級更新,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進入信息時代的必然趨勢。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使傳統農業得到了升級,有助于我國扶貧工作在促進區域發展的同時,更多關注到農民個體,從而實現扶貧資源的最大化利用。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我國精準扶貧事業將取得更加矚目的成果,幫助更多農民提升生活水平、脫離貧困、走上小康之路。